【摘 要】从杜甫的夔州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看,此时的诗歌延续了杜诗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感,随着诗人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种思想情感愈加成熟和深刻。夔州地处偏远,加上作者年老病衰,夔州诗作有着明显的日薄西山似的暮年独白,此时的诗人已经无力再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只得把这些昔日的豪情寄寓在咏史怀古之中。虽然作者远离家国,但是诗人也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关怀,诗人认为救国的出路有二:一是息兵养农,二是建立三国蜀汉刘备孔明一样的明君忠臣共勉的关系。
【关键词】杜甫 夔州诗 思想内容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111-03
杜甫一生按照生活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漫游时期、长安时期、成都时期与诗人去世前的夔州时期四个阶段。这位被称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的伟大诗人在生命之秋的两年里作诗400多首,占他一生所作的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对诗人的夔州诗作的思想内容进行研究,有利于加深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延续:心系国民的现实主义的成熟
毫无疑问,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现实主义倾向集中体现无论诗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中,我们都能从杜诗的字里行间找到诗人对国家前途、对人民生活的热切关怀之情。究竟是何原因使得杜甫一生都坚持这样“忠君思阙”的观念呢?
首先,杜甫出生于一个儒家思想浓厚、世代的官宦家庭。杜甫曾如此自报家门:“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这里面的“恕”是指曾任曹魏幽州刺史的“杜恕”;“预”指的是杜预,他是西晋开国名将兼名儒,杜预领兵攻取孙吴后,博学多通。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可以说是杜甫的儒家思想的直接灌输者。杜甫曾经这样评价其祖父对自己的潜移默化:“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杜甫生长在这样一个儒学传统浓郁的家庭,杜甫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其中,对杜甫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仁”和“忠”。《论语》中子曰:“爱人。”孔子的话告诉我们,关爱人就是“仁”,这种关爱是一种博爱。这种博爱,在杜甫的诗歌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对封建统治高层的血泪控诉。还有流传千古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除了忧民,杜甫身上体现的“儒”特质还有“忠”。“志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诗人在《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正是这样的“忠”,才使得杜甫在偏僻的夔州仍然惦记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和风雨飘摇中的大唐王朝。
尽管杜甫心头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国家和民众,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冲击的李唐王朝已经难以恢复到诗人在《忆昔》热情描述的繁荣境况了。安史之乱后,杜甫曾被叛军俘获,但是深受儒家思想浸透、忠贞不二的诗人并没有屈膝投降叛军,而是历尽艰辛抵达凤翔行在,接受了李唐的“左拾遗”官职。但是诗人正直进谏,触怒唐肃宗被贬。乾元二年(759年)诗人放弃了官职,全家一起迁往了四川。在成都草堂安定生活一段时间后,由于兵乱再起不得又开始了流浪漂泊的生活。永泰元年(765年)五月,诗人一家顺着着岷江南下,在九月的时候到达云安。短期在云安休养之后,第二年年春,诗人迁居夔州。诗人来到夔州,当时夔州地区的掌权人物是都督兼御史中丞柏茂琳,此人虽然是个地方军阀,但是以礼优待诗人。从此杜甫开始了在夔州暂住的生活,诗人自成都草堂之后的流浪生活算是又安定了下来。
陶渊明的《饮酒》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诗应该可以概括杜甫在夔州这个远离中原、远离长安的地方的生活情况了。但是诗人是否就像陶渊明抱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样的心态呢?答案是否定的。杜甫做不到陶渊明那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与悠闲。心系国民是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核心内容,比如《提封》一诗:“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这首诗是对李唐衰落的总结,诗歌直接指出当时致乱的原因,希望君主能引以为戒。在此就不得不提下后人范仲淹,其在名篇《岳阳楼记》曾如此感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在此看来,杜甫则是范仲淹最好的榜样了。因为他远在夔州,心里还是想着国家与朝廷。
除了国家,杜甫心中还有人民。诗人一生写下了不少反映下层平民生活的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作者“以民为本”思想。诗人在夔州之前就有著名的“三吏”和“三别”,而在夔州,也有类似反映下层民众生活艰难的诗歌,比如《甘林》中的一段描述:“时危赋敛数,脱粟为尔挥。相携行豆田,秋花霭菲菲。子实不得吃,货市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主人长跪问,戎马何时稀。我衰易悲伤,屈指数贼围。劝其死王命,慎莫远奋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祸却是消除不了的。诗人晚年长期在各地流浪迁徙,也见识了不少民众的艰辛劳苦,所以他有着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清代人仇兆鳌就如此评价杜甫:“公与田夫野老相狎荡,盖能亲厚于人而人共乐之。”
虽然诗人身在距离长安千里之外的夔州,但依然保留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思想情操。但是相比以往,作者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壮志已然不是那么的强烈了。纵观诗人一生,最能体现诗人壮志凌云的就是《望岳》中描写五岳之首泰山的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写于公元736~740年杜甫第一次游玩齐鲁大地,此时的诗人正是血气方刚挥斥方遒的年纪。这首诗首联和颔联构造了一幅地域寥廓、山势壮阔磅礴的画面,给人极强的置身宇宙之感。写景之后就是顺其自然的抒情,颈联“荡胸句,状胸襟之浩荡;决眦句,状眼界之空阔。”尾联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从远眺泰山产生了登上泰山俯瞰大地的想法。而当诗人老去的时候,他又能否保留着这样的雄心壮志呢?我们看看《旅夜书怀》。这首诗大致作于杜甫离开夔州途中。诗人顺江而下,在一个黄昏抵达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诗人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情由景生,自然抒发出“官应老病休”的激愤之情。诗人在年老的同时也在加深自己的人生阅历,因此他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深沉地面对现实,故而杜甫的现实主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深沉成熟。
二、新变:负重生活下夔州诗的暮年独白与心境
夔州在唐代属山南东道,原址位于奉节县城东十余里,靠近瞿塘峡。杜甫在夔州得到了时任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的柏茂琳的优待,在这个“小军阀”的帮助下杜甫在此处的生活安顿下来。然而,诗人在此地过得并不愉悦轻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二:一是夔州地处偏僻。二是诗人是过着寄人篱下、受人施舍的生活。诗人举家来到夔州,举目无亲,想要安定生活着实不易,无奈之下,只好违心地接受了柏茂琳的救济。这对已知天命、自尊心极强的诗人来说,这是极其憋屈的。四百年多后的南宋,与杜甫一样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的陆游来到夔州凭吊诗圣遗迹,曾经如此感慨地说:“少陵,天下士也。然去国寝久,诸公故人,熟睨其穷,无肯出力。比至夔,客于柏中丞、严明府之间,如九尺丈夫俛首小屋下,思一吐气而不可得。予读其诗,至‘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之旬,未尝不流涕也。嗟夫,辞之悲乃至是乎!荆卿之歌,阮嗣宗之哭,不加于此矣。”可见,诗人在夔州仰人鼻息,过得并不愉快。
杜甫是一位穷其一生都在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而且在晚期的作品,这种挂念尤为明显。“诗是作者心中想法的表露,诗人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之下通过写诗来与自己内心对话,由于这种对话融入了真实的历史意识和坎坷的社会内容,再加上儒家思想熏陶所形成的中和处世心态,使得杜甫的诗歌有着‘沉郁顿挫的风格基调,杜诗承载的思想内容深沉、博大,千百年来读者仍能从这些诗中感受到诗人心灵的强烈起伏。”暂居夔州的诗人,已然不是在《壮游》里面的那个“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的年轻人了。暂住夔州的诗人,年老病弱,他的旧友如李白、严武等已大半病逝,由此杜甫不得不感到寂寞孤独,也使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到风烛残年,感觉到了生命即将终结。此等情感诗人在《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中是这样描述的:“人生在世间,聚散亦暂时。离别重相逢,偶然岂定期?”而对这种暮年心境描写最为深刻细致的就不得不提《登高》一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郁达夫对此说道:“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此类的“悲秋情节”。这首七言律诗则是悲秋的代表作,也是杜甫表达自己人生之秋的生命感想。
除了悲秋感叹生命暮年外,夔州诗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怀古。杜甫的夔州咏史诗,有近二十首,占他一生所作的同类题材的诗歌的一半,而且这时期的咏史诗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精品。以下就从著名的《咏怀古迹五首》来分析诗人的这种“咏史怀古”之情。这组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夔州,组诗的第一首写了庾信:“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是南北朝的著名文人,他的诗文曾为杜甫所称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他的晚年与杜甫也是一样的,都是滞留在远离家国的异乡,两人都经历了国家败亡之痛,由此可见,诗人写的不仅仅是庾信,而是借助庾信写自己。组诗的第二首写的是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诗的前半部分感叹宋玉生前有才却无人赏识,后半则为其生后所抱不平。诗是作者亲临故地凭吊后写成的,因此有着深切的感受,议论精辟,发人深思。第三首写的是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这首诗中,诗人着力写出了昭君的两个怨念:首先“恨帝始不见遇”,这明写昭君,实则是在暗喻自己有才能却得不到君王的待见;其次则是寄托了杜甫的身世漂泊,思念家国的情怀。此时此刻,诗人“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土,境遇和远嫁大漠的昭君一样。故乡洛阳对诗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即。寓居昭君故乡的诗人眼中,当年相念故土、月夜魂归的昭君,恰好可以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四五两首则是写三国时期的刘备和诸葛亮了。在封建社会里面,刘备和诸葛亮是模范君臣,刘备最可贵之处在于他能放下架子三顾茅庐,通过礼贤下士成就了一番帝业。杜甫希望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个君主,以达到他那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三、探索:息兵养农与君臣一体的“救国”的道路
莫砺锋曾这样评价杜甫的夔州诗:“如果说‘三吏和‘三别等作品是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怒控诉,那么夔州诗就是体现诗人对造成黑暗现实根本原因的探索。前者好像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目睹人民苦难而发的怒吼,后者犹如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对苦难的前因后果所作的分析。”杜甫对唐朝由开元盛世走向一蹶不振的衰败原因的探索结果是这样的:“平原独憔悴,农力废耕桑。非关风露凋,曾是戍役伤。”(《又上后园山脚》)人民在战乱中饱受摧残,导致农事荒废,这样直接动摇了封建王朝以农业为本的经济基础。诗人针对时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既然祸在战争,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熄灭烽火了,诗人在《雷》一诗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请先偃甲兵,处分听人主。万邦但各业,一物休尽取。”杜甫希望李唐统治者能实行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集中力量恢复农事的政策。除此之外,诗人还提到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原因在于唐玄宗任人不贤,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忠臣受到挤兑,导致朝廷上下乌烟瘴气。针对这种乱象,杜甫在《往在》中提出:“中兴似国初,继体如太宗。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呼吁统治者远离小人,任贤纳谏。杜甫的夔州诗不仅仅是揭露时弊,而且还从一针见血地剖析了时弊的原因,并且针对原因提出了改善的方法,这是夔州时期以前的杜诗中没有涉及的。
杜甫的怀古咏迹的诗歌,除了寄托,其实也是诗人对救国的另一方面探索。早年的时候诗人最为欣赏的是才高八斗的是曹子建,但是安史之乱后,流落成都的诗人回望自己前半生,再加上蜀汉遗迹众多的蜀地,他的“偶像”逐渐从曹植转为了诸葛孔明。杜甫在不少的诗歌中都热情称赞了孔明的德与才,并且为他的悲剧哀叹。诗人在颂歌孔明的时候,还顺带歌颂了孔明的“明主”刘玄德。前面部分说过,诗人的这种讴歌是一种情感寄托和共鸣。李唐衰落,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败坏朝纲脱离不了干系,另外唐玄宗后期的昏庸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重振朝纲,必须有明君和贤臣,这两个是必要的条件。也就是说,诗人期盼着君王可以与刘备能与臣下“一体君臣”。君臣共勉,一起努力,国家必然会中兴。
【参考文献】
[1]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仇兆鳌.杜少陵集评注[M].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1955
[3]范仲淹.范文正公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4]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朱东润.中国古典名家选集:陆游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郁达夫.郁达夫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0
[9]杜甫诗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10]杨景春.杜甫夔州诗的情感世界[J].重庆师范大学师范学报,2007(5)
[11]张步云.论杜甫夔州诗的思想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1)
[12]沙先一.试论朱熹对杜甫夔州诗的评价[J].杜甫研究学刊,1998(3)
[13]刘厚政.杜甫夔州诗的三国情结[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4)
[14]赵超.夔州气象与杜甫诗歌创作[J].阅江学刊,2010(3)
【作者简介】仇燕玲(1972- ),广西灵山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