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梅
摘 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明的源泉,其中的道德体系和人文底蕴是民族的瑰宝。因此,一定要在小学时期运用合适的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氛围;活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方面,我们不能有“懒汉思维”。小学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发展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及时渗透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奠定他们的文化底蕴,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构建传统文化氛围
小学生通常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想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最好能打造传统文化氛围。如果对小学生提传统文化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就不知如何下手,如果进行耳提面命的说教肯定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如果我們通过软硬两个方面给学生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认知和感受氛围,就很容易使学生从心理和思想上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
1.物质环境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和走廊挂贴精美的传统诗文或者配有名言警句的人物故事画。这样就将抽象的文化说教变成形象的学生喜欢探究的故事,从而激励和鞭策孩子们建立和健全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让学生从小就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久而久之,知书礼节和礼仪仁信就会充盈于胸,让学生成长为儒雅的人才。
2.学习环境
教材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为了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遴选了诸多古典诗词、历史励志故事和寓言故事等。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学习上升到主观意识上来,充分借助这些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分享一则成语故事或者诗歌朗诵,以此来帮助学生完善文化积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态度。另外,针对负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要激励学生去深入挖掘相关历史背景,如学习《卧薪尝胆》时,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分享对应的历史故事,还可以让他们观看相关的历史材料和视频。在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励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感油然而生,为进一步渗透埋下伏笔。
二、结合传统文化教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责任。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在培养人的品德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和建树。所以结合传统文化教学,我们不但要在历史题材的课文中渗透,还要能在非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中信手拈来。
比如现代寓言故事《三袋麦子》,从字面上看基本没有传统文化的影子。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思想。古人曾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告诉我们凡事不能光看眼前痛快,要开动脑筋争取使长远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在教我们生活的技巧。故事中的小猪有了就吃,根本没想吃完之后怎么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小牛想通过勤俭节约的方法来做长远打算,显然也是失败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小猴不但做了长远打算,还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小猪和小牛得到的是鱼,鱼总有吃完的那一天,而小猴得到的是渔,是获取鱼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小猴除了做到长远打算,还将种出的麦子返赠老人,深谙“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传统礼节,所以我们做人遇事也要像小猴一样不但要有礼貌,而且还能深谋远虑。
总之,小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站,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创设传统文化氛围,渗透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找到更多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让传统文化的文明之花开遍每一座小学校园。
参考文献:
彭红英.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