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
[摘要]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演唱教学、欣赏教学、知识技能教学、创作教学都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音乐取材于生活,贴近生活,生活才是音乐教学真正的根,所以在今后要让音乐与生活水乳交融,迸发出更大的教学魔力和能量。
[关键词]生活 音乐教学 根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62
新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就是“根”。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演唱教学中的生活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在农村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把唱歌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实施方便,可行性强,效果很好。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发展,达到新课程对音乐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
最能表现音乐教学内容的手段就是演唱,有表情地歌唱应该是演唱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如何使演唱变得轻松、容易,让学生感兴趣,是我一直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的尝试,我发现,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教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因此在歌唱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歌曲学习当中来,通过学生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唱准歌曲、唱对歌曲。
如在学唱八年级上册《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时,“高高的山顶上”歌曲开头一句八度大跳,学生一开始就唱八度高音有点找不到状态,觉得歌曲很搞笑,因为旋律来回七度、八度大跳,结果,音高没有唱准确,总差一点点。俗话说,唱好开头是整首歌曲唱成功的一半,所以开头的第一句一定要把握好音准,唱准音。于是我用柯尔文手势启发学生八度:“我们在山脚下听到有歌声,要抬头去寻找唱歌的人,他的声音似乎很调皮,像在和我们捉迷藏,忽高忽低,最后发现他是站在山顶上”,结束在5音。我马上顺势引导下去:接下来两个乐句基本重复上面的乐句,最后一节回到1音,仿佛被找到了,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这首歌具有瑞士约德尔山歌特有的音乐风格,运用真假声迅速交替的唱法,忽高忽低,清晰而俏皮,形成十分有趣的奇妙效果。
每一首歌曲都有自己特定的情感,需要演唱者通过有感情的演唱才能够表达出来。这样歌曲才有更强的感染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速度、力度、表情去表现歌曲情感,更好地辅助演唱教学。再如歌曲力度上,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问学生:“你小的时候,妈妈会用强硬还是轻柔的声音哄你睡觉呢?”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会用轻柔的声音,用温柔的声音哄我睡觉,不然我就睡不着了。”这时学生才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力度太强。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共鸣,学生唱得更轻柔、更动听、更投入了。在歌唱教学中,把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歌曲,对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欣赏教学中的生活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每个人听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展这种对音乐理解的不确定性,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获得自己对音乐的领悟与感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欣赏,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音乐,不同的人听同一首音乐,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那是和自身的生活阅历、情绪等多重因素有关联的。音乐作品里面已隐藏着音乐人复杂的生活磨砺和人生感悟,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会听音乐,爱听音乐,我在教学音乐欣赏课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使抽象的音乐意象、意境具体化,使他们更容易感受音乐,更好地体会音乐。
如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时,通过多媒体观看长江的图片,对长江有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然后再让学生想象长江风平浪静和波涛汹涌的场景,最后借用多媒体进行聆听。当乐曲中连续出现不同的演唱时,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强、时而弱,此起彼伏,我问学生:“说说你感受到的长江。”学生举手络绎不绝,有的说:“我看到风平浪静时,船工们在唱着快乐的号子。”有的说:“我看到波涛汹涌的长江,船工们在奋力划船。”有的说:“船工们在拼命过险滩。”“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没有否定学生独特的想法,并鼓励学生结合音乐积极地想象。得到我的称赞,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聆听音乐也更加投入了。当乐曲平静下来时,学生又有了不同的答案:“渡过险滩,安全了,船工们也累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唱着胜利、安静的号子,休息一会儿。”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乐曲的感受,为这首歌取了不同的名字,这时,我们再分乐段聆听,说出每段号子的名字,对号入座,学生很有成就感。
三、知识技能教学中的生活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用专业化语言直接讲授单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不仅会很难理解,而且也会使课堂变得单调乏味,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取“生活”之材,使抽象的方法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也同时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如在发声技能方面的训练,如果直接按照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导致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学习结果一塌糊涂。为了让学习过程变得有趣,让学习结果变得明朗,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技能知识,教师可以取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儿童化的语言,使知识技能变得浅显易懂。例如,训练呼吸时,启发学生像闻花香或用吸管吸水似的进行吸气,呼气时想象自己是一只“蚕宝宝”,把“丝”吐得又细又长。记得暑假我参加一次合唱培训,江南大学的马琼教授给我们讲授合唱指挥,合唱前就曾用这种方法带教师练声,双臂自然下垂吐“丝”,做到气息放松,吐气均匀,也就是上面说的又细又长。这样练完再去唱歌,感觉舒服多了,声音也好听多了,轻松做到高音不紧,低音保持。
节奏的训练不只是枯燥的朗读和拍打,它更应该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索发现,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之声来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如小猫叫(喵—喵—);小鸡叫(叽叽叽叽);布谷鸟叫(咕咕·咕咕·),切菜声(××××××××),大附点节奏,(咚。。啪)可以想象成放烟花的感觉等等。小附点可以形象地理解成一只脚让地上的东西不小心磕破了,走起路来吃力,另一只脚不敢使劲着地,这样就产生了小附点(xx).我们还可以用身边的故事来解决节奏难点。记得我在上示范课《小小少年》这一课时,有一个典型的节奏X·XXX—︳其中有附点八分音符,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唱好这附点八分音符就能准确形象地唱出一个阳光、充满朝气的少年。因此我讲了一个《八分音符去旅游》的故事,让学生去了解附点八分音符。有一天八分音符去旅游,他背了一个旅行包,他把这个包叫附点八分音符,八分音符坐在车上,顺便把包也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正好占了半个座位。那么剩下的半个座位谁能坐呢?这时全音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都想来坐,谁坐刚刚合适呢?师生讨论后,得出十六分音符坐最合适。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不仅认识了附点八分音符,而且还知道了八分音符加上附点等于八分音符加上十六分音符,占的时值比较长,因此在唱时学生把节奏都唱得很准。这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方法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把枯燥的乐理知识趣味化,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取材于生活,贴近生活。把生活经验融入初中音乐课堂,让学生带着一种兴趣和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感悟人生,才会使其情感得以沟通;心灵得以共鸣;内心得以表露;潜能得以开发,他们才会感受到音乐的无穷乐趣,也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有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才是活的有生命的课堂!所以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活才是音乐教学真正的根,要让音乐与生活水乳交融,迸发出更大的教学魔力和能量。
[ 参 考 文 献 ]
[1]张绪培.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琼茜.儿童生活经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212).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