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

2015-05-30 10:09钱萍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4期
关键词:预设文本教材

钱萍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预设”和“生成”这两个新鲜的词语,在近两年的教学中被不断提及。说起预设和生成,总伴随着计划与变化,经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观摩了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从我本人的视角来看:我觉得,应该辨证地看待“预设”和“生成”。

诚然,预设和生成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知道,如果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说,“预设”一般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教者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或者说“预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没有“预设”的课堂绝不是一堂好的课堂,一个好的教师,肯定如园林设计家一样是胸中有大丘壑的老师,因为有了充分的“预设”,才能有对教材的全盘把握,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对课堂的驾驭自如。

一、巧用课文“留白”,预设课堂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从教师方面讲,本着实实在在的态度,踏踏实实的做法,去深入钻研教材,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挖掘出教材内核,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进去得深,跳出得高,预设得科学,这是课堂上有价值生成的前提;其次要通过多种手段,把语文立体呈现在学生面前,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规律,强调精心的预设,激起情,迸出火花,激发高水平和真正有价值的生成。

接到紧急任务,三天后在市里上展示课,选择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后,开始了紧锣密鼓地准备。《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这篇课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如何将诗文结合起来呢?预设引起精彩生成的核心是切准重点,取舍有度,精心预设——具体的操作策略设为:1.精心预设有价值的核心话题;2.引导学生带着话题走向文本;3.师生、生生展开对话讨论,关注生成,适时引导,灵动解读;4.营造对话中的自由,升华对话中的思想。在设计中教学结构、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注重整合,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体会人物的情感,特别是李白在挚友乘舟离开后仍久久看着一江春水不愿离去时的细腻情感,五年级的学生是较难体会到位或者容易疏忽。于是,我就抓住课文的“留白”——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特意预设了这样的练习: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不愿离开,他在想些什么呢?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后,精彩答案纷至沓来:

生1:孟夫子,愿你在繁花似锦的春色陪伴下,一路顺风。

生2:孟夫子,这一别,我们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畅谈诗词歌赋呀。

生3:多么期望与朋友早日相见,共续情谊。

生4:孟兄,你我的友情就像松柏常青,日月常在!

生5:朋友啊朋友,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但我相信,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上的明月和江中的流水都会把我们的情谊带给对方的。

生7:黄鹤楼和这一江春水将见证我们最真挚的友谊。

生8:孟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相信我们的友谊会像像长江的波涛一样永世不绝。我会挂念着你的,愿你早去早回。

……

此处精心的“预设”,填补了文本的“空白”,伴随着悠扬的《送别曲》,学生深情的描述说明他们深入地理解了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更好地感受到了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再次诵读诗句时学生就更深入地品出了其中的意蕴。在教学中,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简中见真,营造了扎实有效教学境界。

二、捕捉“节外生枝” ,生成课堂智慧

前一段时间,我校上青年教师评优课,一位老师上《九色鹿》,老师依托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在课堂上她联系生活,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把握切入点,落实训练点,以第七自然段为重点,统领全文,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一步步升华。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将复述训练在课堂上落实;在内容感悟上突显“利、恩、信”,两者互相融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让学生在充分地“读、说、想”中,感受出“大恩、巨利、重誓”,从而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

可是就在该课即将结束前,老师指着黑板,深情地描述:“假如这块黑板就是一个世界,你在这个世界中不想看见什么?”一生立即站起来回答:“老师,我不想看见‘见利忘义!这种道德品质实在太让人鄙视。”老师趁势拿起黑板擦,将黑板上的“见利忘义”给擦掉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回答,大家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说不想看见“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老师也拿起板擦将同学你们说的词语一个个擦掉。正在大家谴责这些形容调达的恶劣品质时,一位同学直截了当地回答:“我不想看见调达,这是个坏人!”其他同学纷纷附和:“就是!我们也不想看见调达这个卑鄙小人!”老师也拿起板擦将“调达”这两个字擦掉了,这时有一个同学,憋红了脸,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我,我,我觉得我不想把调达从这个世界上擦去,如果,如果他愿意,愿意改正,我还愿意让他活在这个世界上……”老师微微一愣,随即微笑着将“调达”写到黑板上:“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是呀‘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调达虽然犯了很大的错误,但是如果他吸取教训,能够从此洗心革面,我们愿意他还留在这个世界上。”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一番诉说,神情严肃地点着头。

下课的铃声——响了,心中的掌声也响了。为这位善良的孩子喝彩!这是一个多么宽容的孩子!这是一番多么具有人情味的见解!幸亏这位老师当时受了“开放课堂”意识的影响,捕捉了课堂上的“节外生枝”,生成了课堂智慧。这种“另类”的声音不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创造性”思维吗?正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正是老师在课堂上营造了宽松的“生成”氛围,正是老师给了这位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机会,才使课堂上有了这么精彩的一幕,令在场听课的每一个老师心灵都有所触动。

语文课堂,是需要训练技能,更要情感陶冶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如果过于僵化,一味遵循原先的设计,不知变通的话,就会适得其反。当一堂课开始时,我们可以把“预设”当作和学生一起开始,坐上马车驶向未知的前方去看沿途的风景,一路行来,采集生成的精彩,收获激情。但是当途中出现了偏离原方向,但恰恰是大家最感兴趣的景色时,教师如果按照预定的线路指挥马车走下去,那是多么煞风景的事!而有的时候,我们教师如果在预设的目标上过于浅显直白,缺乏思考深度,就会如同带领学生赴一场毫无趣味的约,试问谁会为它感兴趣?而课堂的预设一旦过分开放,也会带来负面问题,比如明明学生生成的是跳脱于教学目标之外的内容,或者干脆是错误的内容,而教师还和学生一起紧抓不放,津津乐道,这样的生成,就注定不会成为课堂的亮点,而是一大败笔。

的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做到准确的把握教材,充分地预设,最大限度的拓展预设的自由度和包容度,才能在施教过程中生成课堂的精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修炼教师的个人智慧,及时抓住课堂中的意外生成,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样演绎出课堂的精彩。只有合理而巧妙地把握好预设与生,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

猜你喜欢
预设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