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摘 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从社会问题的解决角度探讨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有效管理,从管理与文化相结合的思路提出有效管理外聘教师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外聘教师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有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86-02
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与办法,其中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模式为企业、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的技术人才。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许多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走上了高职的讲台,将他们的实践经验与社会经验传授给学生,还有的外聘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岗前实习实训的指导,为学生走上职场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同时,教育部明确提出示范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比例要达到l∶1的师资建设要求。近年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外聘教师达到占全部授课教师比例的50%以上。怎样对外聘教师进行有效管理,成了高职院校管理者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外聘教师的管理上已具有一套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其烦琐、手续复杂、条条框框严苛、脱离实际等原因无法真正落实地执行。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约束机制。外聘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关系,没有太多行政约束力,这使一部分外聘教师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缺乏责任心。其表现为随意调课、缺课,甚至出现学期教学中途走人的现象等,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缺乏规范化手续。许多高职院校在聘用外聘教师往往只凭熟人介绍并以口头协议作为以后工作的依据,没有规范的聘请程序,致使高职院校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对外聘教师无法纳入到正常的管理轨道上,也缺少对聘用的外籍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方面的了解。
(三)缺乏人性化管理。外聘教师都按其职称、资历、课时计算薪酬,这种单一的经济手段与外聘教师的能力表现及劳动付出产生了不平衡现象,也影响了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
(四)缺乏尊重外聘教师的氛围。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外聘教师上课是兼职,对其有一种轻视的心态,使外聘教师有一种被雇佣的感觉,所以,双方之间的关系很平淡,外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五)缺乏对外聘教师的选择。高职院校或者限于地域人才资源情况或者囿于自身经济条件,往往缺少对外聘教师的选择。造成的直接影响一是看中的人才聘请不起,二是所聘教师不能满足教学与学生的需要。
(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有些二级学院在聘用外聘教师后很少找时间与之座谈和沟通,缺乏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外聘教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缺乏了解,这无疑会产生教与学的矛盾,导致出现学生和外聘教师双方都不认可的现象。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高职外聘教师的管理
怎样有效地对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进行管理,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外聘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是摆在高职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对此,可尝试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高职外聘教师的管理。
(一)以“中庸之道”思想作为有效管理的总指导。外聘教师有着不同的实践背景、教育背景、工作背景,每位教师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比较复杂的广阔的人脉和社会背景,所以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应该从宏观掌握、微观调控,从解决社会问题的视角入手,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外聘教师的管理。管理不能只理解为“术”,不能只重方法、方式,只注重若干制度、细节条文,还应该与文化相结合,才能有效实施。
对外聘教师的日常有效管理可以将“中庸之道”思想融于其中,将其作为总的指导思想。“中道就是合理点,只要合理就是‘中。中庸之道是合理化主义,不是中间点,不是骑墙派”。“中庸之道的管理,亦即“中道管理”,就是现代所倡导的“合理化管理”。这一哲学思想启发我们,对待外聘教师的管理,应该寻找管理的合理点,合理化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同样一套管理制度和方法,管理者的理念不同,产生的运作和效果也不一样。这就如同“南橘北枳”,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相同的制度因为实施者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甚至会产生偏差,未能达到设计时的初衷。要达到有效管理就要达到合理化管理,怎样才是合理化管理?笔者认为要将管理与文化相结合,还要与管理者的文化理念相契合。适应学校的大文化背景,将外聘教师的管理融入本校的管理文化、管理理念中。各个院校都有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制度,凡是适合本校文化理念的管理就是合理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的理念就是合理的,就是中庸之道。
道有“常道”、“非常道”,管理人的具体制度规章,可以称为“常道”,即按照常规常态化来管理,也叫常规化管理。但是凡事都会有非常规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非常道”来管理。比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合理的变通方式来达到管理的目标,就是我们说的分清楚本末、轻重、缓急、先后,掌握好根本点,才能达到有效管理。比如,有些行业的外聘教师确实很热门,很难请,而且学历也达不到聘任的要求,这个时候,可以考虑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来担任助教,协助补充师资力量的不足;在无法聘到更好的教师时,就要在现有外聘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加大指导力度,使之尽快适应管理要求。
(二)以强大的包容性整合各种人力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强大的包容性特征。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正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包容外来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大到人类文明需要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来传承、创新、发展,小到一个学校的人的管理也需要包容性来整合各种人力资源,以达到不断创新发展的目标。俗话说有容乃大,大学之大,就在于有各种各样的教师。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有的是企业的管理人员,有的是政府的官员、专家学者,有的是高校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观念、思想素质也不尽相同,所以对外聘教师的工作质量要慎重下定论。比如,有的外聘教师从来没有当过教师,不能跟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来做比较,但是他们有很丰富的企业经验、较高的技术水平,就要给教师一个成长的空间,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摸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管理者还应该摸索出比较合理化的评估体系,现代中国大学的评估体系越来越细,但是难出大家,这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
(三)以人性化管理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人伦关系的建立,充满了人文气息。高职院校在对待外聘教师的管理上,要重视制度建设,更要关注人,注重人性化管理,要注意“安人”。管理者要做到诚恳,站在对方立场和心态来理解,在提出高的教学质量要求的同时,也要多安住人心,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还要多关注教师的自尊心、荣誉心,关注教师的个人业务成长。人性化管理并不意味着“放羊”,人性化管理要在约法三章的前提下,即在管理的规章制度下进行。制度管理过分细化也会带来管理人员精力的消耗和拖累,在管理的时候不妨多采用人性化的方式方法。
教学需要常态化管理,教师需要常态化的管理环境,事业需要常态化的政策环境,怎样建立一支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留住优秀的外聘教师资源?笔者认为,应该将以人为本与以事为本相结合,以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为手段。比如可以将外聘教师与内聘教师一起考核,参照内聘教师的考核标准来考核外聘教师,适当降低一些标准,减少一些与外聘教师不适应的考核项目,一方面可以给外聘教师一个参照系数、一个参照的标准、一个理想化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激励的动力,考评优秀的外聘教师,可以增加薪酬作为奖励。人性化管理能够有效的弥补刚硬的制度管理的不足,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必须使外聘教师工作安心,对教学场所放心,教学科研上用心,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四)以“变”和“化”适应发展的需要。《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变革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有不合理的情况,就可以改变,随时应变。对外聘教师的管理也可以随着时间、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果外部情况发生了变化,制度还一成不变,就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跟上形势。当然不能为了变而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变。只有及时更新,与时俱进,才能在改革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经过实践考验的真理。比如在高职院校的新的发展方向上,国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宏观改革架构,就是要打造中高职立交桥,试行现代学徒制,这些新的变化,对现有的学分制、分级管理制度、模块化教学、一体化教学甚至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都提出了较高的改革要求,怎样适应改革变化,对外聘教师的管理也要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不妨多学习太极的圆融思想,多用化解的方法。负面的事件转化为典型范例,正面的事件转化成为促进的动力,将尖锐的矛盾化为缓和,将意见冲突化为意见表达的商量。有效管理就是要学会抓重点,抓典型案例——抓带倾向的事例、抓体现作风问题的典型。通过抓好案例,分析案例,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寻找更合理化管理的路子,这样就解决了工作的千头万绪。比如,在解决一些外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时,就应该着力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双方面的意见都要听取,努力做化解矛盾的工作,多做思想沟通,构建师生双方的信任和感情。
【参考文献】
[1]曾仕强.曾仕强管理学全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李泽尧.有效管理十八项技能[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3]陈剑.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J].求是,2013(11)
【作者简介】张 艳(1971-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