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洋
好多数学课让学生们感到非常无味,是因为没有还给数学课学习的原来面目。现实生活却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宝库,作为数学活动的执教人,教师要充分发掘生活资源,让学生们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数学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味。在小学数学课教学里,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孩子们,把“做”的过程留给他们,还要把“想”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数学课真正实现“数学生活化”。
在传统的数学课中,教师常常忽略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因而特别容易造成知识应用和学习相互脱离,使好多数学课让学生们感到非常无味,是因为没有还给数学课学习的原来面目。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知识宝库,作为数学活动的执教人,教师要充分发掘生活资源,让学生们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数学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味。这就告诉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注意学生是否学得快乐和学得主动,应该给他们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帮助孩子们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的过程里真正掌握与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通过动脑进行思索、动手实际操作、动口清晰表达等多种形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竭尽全力去做,并且在有困难时,孩子们会主动去想,努力思考,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在数学课教学中老师应当根据他们的这一特性,设计出不同故事情节和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孩子们进行自主探究创造良好的机会。
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投影出示这样一幅场面:有一个小贩在卖梨,有人问:“多少钱一斤?”商贩:“4元5一斤。”那个人:“好贵呀,便宜点吧,10元钱两斤,可以不?”商贩:“不可以”看到这里,有的学生笑了起来。我及时抓住这一场面说:“看到这儿,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两斤才9元钱”。这时,我引导学生想:“如果梨是9元两斤,那么每斤多少元钱呢”……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如此可笑的一个生活段子用以引入新课,能在新课一开始就吸来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在现实生活中,做什么事情都离不了“兴趣”,只有孩子们对各种问题与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用全部热情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痴迷的地步,更让孩子们充满对小数的兴趣与好奇,并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到“小数除法”的学习与思考中去。他们始终在一个非常感兴趣的情境里学习,并且在学习后,孩子们得到满足感,觉得学习知识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还能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掌握生活知识,丰富生活经验。
二、 选取“生活经验”,采取开放式提问,提供思维的空间
“学习启于思考,思考源于疑问”有了疑问才可以启发孩子们去探究。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具有能发现并了解书中的智力元素,善于观察他们思维活动的动向,还要能够有加以引导的能力等。教师要充分运用疑问来为学生们的智力发展服务,有目的地将“疑问”设在孩子们学习新旧知识的相互连接之中,使他们在“疑问中生兴趣”、“疑问中生好奇”,从而引导孩子们学习的乐趣。问题是孩子们思考的来源,一个好的疑问能给他们提供广泛的思考空间,满足各类学生的思考需要,让各类的学生们都能够在数学课的学习里得到足够的发展。这样教学活动中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就会从各种的角度思考得到许多个不同的结果。即使是思考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们,通过直接观察也可以得出其中一个结果。因此,教师的设计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做就可以更充分地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才智和潜能,使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去思考和观察问题,让他们的主体能力完全显现出来。
如教“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我在讲完新课的内容时,向孩子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明天是爸爸过生日,给你50元钱,让你除了买1千克水果与1千克肉之外,利用剩下的钱,你还想买些什么礼物给爸爸过生日呢?接着我在屏上打出了许多种商品的钱数,让学生们自己挑选,可以自己思考或也可以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并且根据所选的商品你编写一道要用方程解的应用题,可以吗?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像被激活了,都主动去动脑筋想办法,最后他们想出了许多种方法。平时后进生也至少想出一种解决办法来了。因此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能够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思维想象,能让学生真正从多个角度想问题。
三、借助“生活素材”思考、交流,留足自主探索的空间
记得有段话大概意思是:“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同样有一个苹果,我们互换后也各是每人一个苹果,可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外一种思想,我们之间互相交流彼此思想,那么我们就会有两种思想了。”这段话启发我们要给予孩子们提供交流思想、自由讨论和主动探索的空间。因此在授课中,教师应该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合作与交流的空间,营造出自主探索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们变成数学学习的小主人。在上课时,要多鼓励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和认真观察等方式调到手、口、眼、脑、耳等各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探究科学知识发展规律,为知识的内化服务。
如,讲“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以前老师经常给孩子们设计相同的学习流程,并且要求他们依照教师的设计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看上去结果非常好。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学习,我是这样来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想法进行猜想的:(几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还等于几分之几)做出验证:“他们桌面上的学具袋里有一些学习用具,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想法选择学习用具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如果你感觉不要这些用具,也可以不用。”这样的设计既给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提供了足够自由选择的空间,也增添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实际上,孩子们的证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大人意想不到的,具有创新性的。其中有的学生借助“生活素材”依据分数的意义来证明分数相等关系的;也有的学生依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得出分数值来证明相等关系的;也有的学生把分数改成除法,再依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来证明相等关系的;更有的学生全凭想象根据班级36名学生的(几分之几)、(几分之几)、(几分之几)都是24人,来验证三个分数是相等的……有的学生即使是选用“生活素材”证明,情况也都不相同。其中有学生用线绳的长短来证明,也有学生用圆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来证明,还有学生用小木棒的根数多少来证明。可见,给他们留足学习探索的空间,就能为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学习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使学习活动真正自主和开放,同时让他们体会知识的应用过程,使他们能够大胆和老师交流,与同学进行讨论,讲出自己的亲身感受,使课堂氛围变得十分活跃、轻松,促使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日常生活是数学学习的知识宝库,作为当代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掘生活来源,让孩子们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习数学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因此,老师不仅要激起孩子内心那种求知欲望,还要让他们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因此,只有让学生们得到成功,才能保持他们充足的探究热情,产生巨大的内部学习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经常不断地给每一名学生制造成功的机遇,对学生们探究时取得的点点滴滴成绩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和鼓励。要正确对待学生们之间的个性差异,实行分层评价,使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探究成功的乐趣,从而获得更加主动、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在学习“商不变规律”时,我首先出示一组算式:72÷8=9、720÷80=9、7200÷800=9 接着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除数和被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再看看商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请学生们探究式学习。在小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对他们得出的结论,我都能及时客观点评,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和肯定。有名男同学说: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商是不变的。我立刻表扬他善于观察,但说得有点不够全面,鼓励他再仔细看看。过一会儿,这名同学又兴奋地举起小手来,急不可耐地说:“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是不变。”我又大力赞扬他。但他说的只有同时扩大相同倍数的这种情况。孩子们再想在什么情况下,商也是不变的?接着又有许多学生动脑情绪得到较大提升,顺着思路认真地思考,最后得出商不变的规律。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觉得学习数学再也不是枯燥、无味、抽象了,而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数学课给孩子们的不再是抽象和乏味,而是生活实践探究后的兴奋。
总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数学的小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积极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很浓厚的乐趣,才能起到他们的乐学,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分享探究的快乐与成功的欣喜,进而达到喜欢参与学习数学的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教学里,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孩子们,把“做”的过程留给他们,还要把“想”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数学课真正实现“数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