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的SWOT分析

2015-05-30 03:10:58崔路路丁宁
中国市场 2015年46期
关键词:SWOT分析应对策略一带一路

崔路路 丁宁

[摘 要]SWOT分析是用来确定一个组织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组织的战略与其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本文采用SWOT理论模型,分析我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了本文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SWOT分析;应对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6.200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称“一带一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3 年提出的战略性构想,揭开了我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发展的新篇章,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一带一路”建设列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至此,“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旨在推动区内国家的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因而受到了沿线各国人民的欢迎。然而,作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在有效识别风险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这些风险,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确保我国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

1 S(Strengths)“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分析

1.1 “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共同发展,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利益

“一带一路”建设线路与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基本吻合,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以其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征服了沿线各国人民,其兼容并包的理念更是惠泽四方。古老的丝路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目前,已有五十多个沿线国家表态支持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突出国际合作新思路,实施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强调构建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强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一带一路”战略将大幅度放宽中国与沿线国家相互间的外资准入限制,推进相互间在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程度,加快人员、物资、信息之间的交流往来,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发展的渴望,中国人民感同身受,因此双方的合作可以更加深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这些国家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瓶颈:工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短缺、生产技术低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这些诸多因素制约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速度举世震惊,但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这些痛苦阶段,在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方面,中国的发展经历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同时,长期以来,中国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交往模式。在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上,中国充分利用各种援助手段,平等的与各国发展贸易,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沿线国家对发展的渴望,中国感同身受。“一带一路”战略强调道路畅通和贸易畅通,鼓励中国企业同沿线国家在贸易、交通、投资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市场广阔的中国与资源丰富的许多沿线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有着良好的互补性,这样双方就有了共同合作的天然动力,因此,沿线各国人民都期待着“一带一路”战略早日实现。

1.3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溢出效应强烈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积累了庞大的经济储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有了建设“一带一路”的物质基础。然而,“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经济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增速放缓将成为新常态”[1]。中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不断向内陆地区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沿边省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往来。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西部省份市场需求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释放口。因此,中央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可谓是顺应民心之举,积极鼓励西部沿边省份有竞争力的企业加入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建设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路建设要尽快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战略首先要做好“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设,“近期目标则是道路连通和贸易畅通”[2]。因此,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迎来一个巨大的需求期。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依托于港口、公路建设等的建筑企业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助于国内相关行业对过剩产能的消化。

1.4 中国推出多渠道融资手段,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雅加达同印尼总统举行会谈时,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建设,向包括东盟在内的本地区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支持。该倡议得到世界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截至2015年4月15日,有57个国家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成员遍及五大洲。

2014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11月9日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表示丝路基金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相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银行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最初注册资金为50亿人民币。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的筹建已引起多个国家的重视,目前多个东盟国家表示,将参与该银行的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银行通过市场化的运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一带一路”的建设。

一带一路倡导互联互通,其中道路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丝路沿线国家限于国内经济状况,对交通、电力、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亚投行、丝路基金、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的成立将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建设提供投融资支持,“与目前的世界银行、亚开行形成相互补充,增加资金供给量”[3],保证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顺利建设。

1.5 “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规避我国海洋运输风险,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海洋运输是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运输方式之一,每年大约2/3以上的国际贸易是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的,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这个比例更是高达90%。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能源进口方面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油气进口国。在中国原油进口国中排名前十的依次为:沙特阿拉伯、安哥拉、阿曼、俄罗斯、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等。从名单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我国必须通过海洋运输的方式将原油运回国内,其中沙特、阿曼、伊拉克、伊朗、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又刚好分布在中国规划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在其他矿产资源进口中,中国通常也是靠远洋运输实现的。

固然海洋运输在运量与运价方面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远洋运输也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在航运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要受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约束,还要受沿岸国家政治、法律的制约。同时,海洋运输还承载着极端恶劣天气和海盗袭扰的风险,在我国常用航线中,马六甲海峡、亚丁湾等地海盗猖獗,为运输船只的航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最后,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也深刻地影响着航路的通畅,例如美国马六甲海峡樟宜基地的驻军对我国能源运输和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威胁。

我国提倡能源进口多元化,不仅要求进口地区的多样化,还要谋划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打通我国西部陆上通道,避免对海洋运输的过度依赖。西部通道的开通获利的不仅仅是能源进口,还有对外贸易,中国西部沿边省份由内陆转变为对外贸易的前沿阵地,直接与广阔的中亚市场互通有无。“一带一路”建设水陆并举,不仅可以缓解国家战略安全的压力,还将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2 W(Weakness)“一带一路”建设的劣势分析

2.1 由于国家制度的差异,中国的发展走向受到许多国家的疑虑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彼此间政治互信薄弱,致使区域内一体化进程缓慢。再加上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抹黑似的宣传,四处散布中国威胁论,将中国在他国合法的经济投资活动政治化,造成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极大的疑虑。如对于中国在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港口建设就被西方媒体赋予军事政治色彩,攻击中国政府是在对印度的围堵,建设所谓的“珍珠链战略”,挑拨中印之间的正常关系。同时,一些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拉拢其盟国及伙伴国,抵制中国参与大通道建设。年初的亚投行建设,美国极力打压英、德、日等国,拒绝参与中国倡导的亚投行建设,一度引发世界关注。

“一带一路”参与国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同中国的差异也深刻影响到双边在丝路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立项,衔接、协调等工作,这就需要各国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这些挑战。如何处理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关系,缓解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成为中国政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2 美、日、俄在中亚地区经营多年,中国作为后来进入者必将对现有政治格局带来冲击

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日、俄在中亚地区相继推出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战略,力图主导该地区的事务。

第一,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2011年10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有关国家的大使馆发出电报,要求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4],这标志着‘新丝绸之路成为美国的正式官方政策”。他的目标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把中亚和南亚连接起来,进行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的建设。软件建设有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完善管理制度、加速通关过程、改善投资环境等。硬件建设指修建连接中亚、阿富汗和南亚的铁路、公路、电网、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

第二,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由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内经济一体化项目欧亚经济联盟自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目前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主要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他的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

第三,日本“新丝绸之路外交”战略。“1997年日本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将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4]。日本推行丝绸之路外交战略的主要意图在于,培养亲日国家,谋求在当地站稳脚跟,牵制中国在中亚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进口,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2.3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经验不足

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走出国门,对外投资方面明显存在经验不足,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人才。“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域,因此需要大量相关的专门性人才。而我国企业多年来受传统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人才流失严重。许多对外投资企业往往由于缺乏高素质人才而不得不面临国外投资中的风险。

第二,相关信息匮乏。沿线国家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不同,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对所在国经济、政治、法律、市场等信息的全面了解,导致在对外投资方面多出现问题。

第三,缺乏核心技术。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还存在着技术严重不足、创新力度不高、自主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

另外,市场经营方面的风险也不容小觑,“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特别是中亚和西亚的一些国家,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监管能力较弱,无形中增加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的市场风险”[5]。

3 O(Opportunity)“一带一路”建设的机会分析

3.1 世界产业格局的变动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各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达国家开始接受“对虚拟经济过度追求”的教训,纷纷提出“再制造”战略,试图提高其在传统比较优势产业上的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新兴经济体国家则试图打破传统国际产业分工的限制,通过对外投资、产业升级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价值链重构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震荡,在此情况下,各国政府寻求加入或组建新的自由贸易协议,培育区域间组合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招商引资,吸引了大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国外公司“投资于中国,主要实行的是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结合,通过产业的隔代或梯度转移,将其母国的夕阳产业和淘汰技术转移至中国”[6],使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外资主导型的加工贸易格局。经过多年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面临着环境污染、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上升等现实问题,而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有能力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一带一路”战略抓住国际危机后全球产业新一轮大转移,以及中国经济战略调整的机遇,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务实合作,促进各国经济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

3.2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

西方世界在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的欧债危机之后,各国经济大都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其国内投资环境恶化,人民生活成本升高。反观中国经济,不仅顶住了金融海啸的压力,还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随着中国经济力量向全球各个角落的辐射,人民币开始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一国经济的相对实力是决定其货币地位的基础,截至目前已有26个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下正在进行五年一次特别提款权(SDR)的评审,据悉,这次SDR篮子货币币种和权重的调整将再次决定人民币能否进入SDR。若人民币能加入SDR货币篮子,将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

“一带一路”建设承担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载体,可以促进人民币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推动沿线国家的合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鼓励沿线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减少因货币兑换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成本,使各国间的贸易更加便利。同时沿线国家可以更好地利用中国资本,进行本国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各国间的互联互通的程度。

3.3 为打破美国的遏制,降低中国发展风险,“一带一路”建设势在必行

受伊拉克战争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GDP增速减缓,国际影响力下降。而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阶段,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美国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为全球失控和中国搭便车,使美国没有获得预期的全球化红利,并开始将中国作为挑战其经济霸权的竞争对手”[6]。为此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加强其在亚洲的存在感。在军事上,美国拉拢韩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增强在第一岛链的军事存在,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站台选边,为日本撑腰,在南海方向挑动南海岛争,联合日、菲、越等国向中国发难。经济上美国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联合中国周边国家或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企图建立一个将中国完全排除出去的新的国际贸易组织。

中国适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导互利合作,摒弃零和游戏规则,寻找新的突破口,将发展目光投向市场潜力巨大的亚欧大陆,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降低我国的发展风险,使国家安全得以保障。

3.4 “哑铃”状的亚欧大陆经济格局,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资源优化的整合与合作空间

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位于亚欧大陆两端,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两大经济圈,都有着灿烂的历史,在世界地缘政治结构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中国—中亚地区之间,却存在着一个狭长的经济凹陷带,是整个丝路建设中经济塌陷最严重的区域,该地区能否振兴并顺利连接两端经济圈,成为决定亚欧大陆地缘经济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

整个亚欧大陆形成了“哑铃”状的经济格局,位于“哑铃”两端的是欧洲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这两大经济圈之间联系十分紧密,贸易体系高度发达,互为对方的主要贸易伙伴。然而他们的发展过程中,却都面临着产能过剩、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中国西部地区以及中亚、西亚位于“哑铃”的中间部位,相对分量最轻,但是却能带动整个哑铃的运转。该区域国家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但他们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土地、自然、能源、矿产和旅游等资源。

中国政府牵头倡导“一带一路”战略,将带动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通过为相关国家提供资金、技术、人员支持,解决互联互通建设中的技术和劳动力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沿线国家的开放发展开启新的机遇窗口。

4 T(Threats)“一带一路”建设的威胁分析

4.1 域外国家插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内部事务,频频挑起事端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促发展,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的精神,倡导共同发展。然而,一些域外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频频挑起事端,为“一带一路”建设人为制造障碍,较突出的有美、日等大国。

随着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领域的全面崛起,美国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中美关系面临着严峻考验,美国日趋把中国看成是其在全球主导权的一个威胁。美国社会普遍对中国存在着极大的误解,近期中国倡导的金砖国家银行、亚投行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等都被美国认为是对其霸权的挑战,是在向国际现有格局的挑战。

同时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在全球建立多个军事基地,不断插手他国内政,输出颜色革命,造成多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西亚、北非如今的紧张局势,背后都有着美国人的影子。所以美国因素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日本,作为在地区和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也深刻影响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战后日本经济曾一度辉煌,但近年来日本国内消费不振,出口疲软,经济陷入低迷状态。伴随经济形势的恶化,日本国内右倾势力膨胀,他们歪曲历史,美化侵略。面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日本抱着极大的抵制心理,极力消除中国逐渐上升的地区影响力。

美、日因素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认真对待的因素,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政治智慧。

4.2 “一带一路”沿线多国之间存在着宗教、民族、文化等复杂问题,区域合作政治风险较大

“一带一路”建设东起太平洋,西至大西洋,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区域内部形势复杂,矛盾重重,国家间、民族间因边界、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冲突不断,区域合作政治风险突出,对“一带一路”建设极为不利。

中亚五国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各国独立后地区宗教活动得到发展,穆斯林人数、伊斯兰教团体和清真寺数量激增,宗教活动渗透到了国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近年来,一些极端宗教势力不断插手世俗政权,严重影响着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随伊斯兰教的复兴,中亚涌起了一股“泛伊斯兰主义”的思潮,企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哈里发帝国”,传播“纯正”伊斯兰思想,鼓励人们参加“圣战”,给当地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南亚地区,较突出的是印巴关系问题。印巴冲突的核心是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历史上整个南亚次大陆被英国殖民统治,1947年印巴分治英国确立的主要原则是“以教定土”,即按照一个地区大多数居民的宗教信仰来确定该地区领土的归属,据此,77%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克什米尔地区就应该归属巴基斯坦。然而,英国《印度独立法案》又规定允许土邦有权决定加入哪个国家,这样克什米尔王公选择加入印度也是合法的。由此,由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引发的争议成为印巴冲突的矛盾集合点,并导致了印巴历史上的多次冲突与对立。直到现在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巴仍然摩擦不断。

在西亚和中东地区,千百年来深受宗教、领土、淡水、石油等问题的困扰,是世界上纷争最多,矛盾最复杂的地区。西亚和中东地区位于“五湖三洲”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且该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该地区降水十分稀少,水资源极度匮乏,水源之争成为地区国家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却是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牵动了世界的神经,以色列自1948年建立犹太国家起,便在英美等大国的支持下先后进行四次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大片领土,使当地长期处于动荡之中。阿拉伯地区的宗教纷争也威胁着西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什叶派与逊尼派冲突愈演愈烈,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就是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夹杂了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以及大国在当地的博弈势力,越发使地区前景黯淡。ISIS以及伊朗核问题也是该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性战略构想,承载着沿线国家发展繁荣的梦想,但是我们不能回避建设中所涉及的复杂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整体工程,沿线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是构成丝绸之路整体链条的重要一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丝绸之路的通畅。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建设任重而道远。

4.3 沿线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复杂的地理条件,加重“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成本

陆上丝绸之路途径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荒漠广布,较有名的如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海东部卡拉库姆沙漠、伊朗的卡维尔沙漠等。除了广袤的戈壁、荒漠外,在我国西部及中亚地区横亘着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分别延续出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天山、喀喇昆仑山等山脉。这些荒漠或山脉阻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另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涉及道路与通信系统、贸易网络和能源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涉及矿产资源、能源等原材料的开发利用,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会给当地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4.4 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影响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

“一带一路”建设途经的许多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起步或加速阶段,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国家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

第一,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分工基础。受历史和现实条件影响,沿线各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完备的生产体系和适合现代化发展的多元化的成品制造体系[7],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第二,内部产业相似度高,缺乏经济互补性。这些国家国内经济结构单一,国际贸易主要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相似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导致区域内国家间竞争激烈。

5 “一带一路”建设的应对策略分析

5.1 S+0 优势+机会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政府规划的宏伟战略,北线丝绸之路经济带从陆上连接了中国至欧洲的广大经济体,而南线海上丝绸之路则从我国东部沿海出发经马六甲海峡,穿越印度洋,直达欧洲、非洲。南北两条丝绸之路涵盖了亚、欧、非三大洲,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状圈,将三大洲经济整合,拉近区域内国家的地缘关系。中国要同沿线国家尽快建立相关合作机制,通过政府间对话消除彼此间在政治上的分歧,说明各自发展意图,协调各方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全方位的地缘合作关系,打消沿线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

第二,中国要加强同沿线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放宽对华投资准入。习近平总书记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了“五通”的要求,货币流通便是其中的一项要求。我们要“搭建起服务中资企业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供应链”[6],拓宽双方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贷款、托管,国际结算等领域的合作渠道,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强调互联互通建设,但互联互通不仅要求交通、油气管道、电信光缆等物理意义上的联通,还要求在通关、物流、制度等方面的互相连通。“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认真考虑每一项系统要素,各国要建立高效的多边参与的产权及投资保护机制,“以完善大通关制度为突破口,通过简化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手续,降低关税,推进资金流、物流、人流的相互往来”[8]。

5.2 S+T 优势+威胁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要求各国政府要加强政治互信,减少猜忌,促进国家间、民族间的人文交流和往来。不可忽视经济交往对增进民间感情的重要作用,通过创造当地的就业机会、加大贸易往来带动与企业所在地人民的沟通交流,从而增强彼此间包容和理解,消除不必要的隔阂。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差异的显著性,这就决定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能像欧盟那样建立一套单一的准则,而是要放眼未来,搁置争议,建立多国参与的多边合作框架。

第二,针对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同他们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发展愿景和切身需求,以“先易后难、层层铺开”为指导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各国的务实合作。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时,要深入的对沿线国家进行研究和分析,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承受力,避免建设规划过程中出台的政策措施脱离各国实际。

第三,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过程中要创新合作模式,改变原有对外贸易结构,强调商品进出口与投资开发相结合,鼓励有能力的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设厂,带动沿线国家的就业水平。通过从双边到多边,从一国到多国,逐渐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到互联互通建设中去。中国要尊重当地国家的法律规则和风俗习惯,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理念,使各国人民都能感受到中国求和平、促发展的诚意,并且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铲除滋生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沃土,维护沿线国家安定团结的国内秩序。

第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生产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然而,近年来我国在劳动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却在逐渐地丧失。面对产业链调整这一需求,我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通过建立边境经贸合作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产业链的延伸,释放我国过剩的经济产能。鼓励国内企业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园区的优势,以合作或合资等灵活手段,与沿线国家合作,建立产业园区、经贸合作区等产业合作园等。

5.3 O+W 劣势+机会

第一,要处理好我国与地区大国间的关系,避免与美、日、俄等势力的抗衡,突出我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营造势力范围”的政治主张,减缓其对中国的防范与遏制,消除彼此隔阂与误解,加强政治互信,寻找共同利益的契合点。同时,要建立应急机制,避免突发事件的出现而措手不及。要“多做少说”,使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中取得优势地位,从而获得各国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我国企业在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之前,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调查沿线各国的政治法律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可行性的战略方案。企业还要向专门投资机构咨询,获取不同国家的投资规模,市场容量等方面的资料,对目标国家的情况做到尽可能详细的了解。

第三,我国政府和媒体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使沿线各国明白“一带一路”战略强调各国间的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享利益,“一带一路”战略是沿线各国的大战略,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在打造我国与沿线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时,要从长远着眼,从基础做起,坚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使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带给他们的好处,改善我国与沿线各国的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

5.4 T+W 劣势+威胁

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发挥政府的管理服务功能,又要发挥好市场的调节和资源配置作用,从而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动能,使企业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格局。促进沿线国家中小企业的合作,创新合作方式,以企业为纽带,将各国利益捆绑在一起,逐步实现市场一体化。

第二,中亚以及西亚地区生态脆弱,地形复杂,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然而这里却埋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无形中加剧了当地本就脆弱的环境破坏程度。中亚、西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是“一带一路”建设绕不开的关键环节。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就必然决定了诸多大型项目的实施,这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这一困境,我们要利用中国与这些国家在能源领域的互补性,建立中亚国际能源合作示范区,大力研发绿色、环保、节能技术,提高资源开采效率,扩大双方的能源合作。中国要以务实的态度加强在中亚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经贸合作区和开发区,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链。

第三,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安全议题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周边国家,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领土、岛屿争端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紧密合作的重大障碍因素。对此,中国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照顾区域内相关国家的利益关切,具体而言,作为领土、岛屿争端当事国,中国应继续坚持“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通过和平协商、对话的途径解决南海划界问题;面对区域内相关国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问题时,我国政府要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积极发挥地区大国的建设性作用,推动相关各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维护地区稳定。

“一带一路”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沿线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来共同完成,我们相信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始终相通的。曾经驼铃声声、舟楫络绎的丝绸之路,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重现活力、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陆南泉.“一带一路”若干问题[J].中国经济报告,2015(1).

[2]盛毅,余海燕,岳朝敏.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5(1).

[3]刘英.金融助力“丝路”战略[J].中国投资,2015(3).

[4]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

[5]保建云.论“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的投融资机遇、市场条件及风险分布[J].天府新论,2015(1).

[6]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

[7]黄孟芳,卢山冰,余淑秀.以“欧亚经济联盟”为标志的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J].人文杂志,2015(1).

[8]张茉楠.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J].宏观经济管理,2015(2).

[9]孙兴杰.亚投行能否成为历史拐点?[J].商周刊,2015(7).

[10]周立伟.“一带一路”金融加码[J].纺织科学研究,2014(12).

[11]张蕴岭.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J].世界知识,2015(2).

[12]黄孟芳,卢山冰,余淑秀.以“欧亚经济联盟”为标志的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J].人文杂志,2015(1).

[13]龙凯锋.“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大战略[J].金融经济,2015(1).

[14]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J].国际问题研究,2015(1).

[15]孙志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三重内涵[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

[16]陆南泉.“一带一路”若干问题[J].中国经济报告,2015(1).

[17]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

[18]田惠敏,田天,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5(21).

[19]万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西部机遇[J].中国市场,2015(25).

[20]刘思玢.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下的开发性金融[J].中国市场,2015(30).

猜你喜欢
SWOT分析应对策略一带一路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17:40
电力计量装置异常原因及监测方法分析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36:31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34:55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3:56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30:28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07:59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8:05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