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京 郭梓飞
摘要:马克思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掩盖的剥削的社会关系,进而批判了拜金主义的危害。在他看来,拜金主义的危害集中表现为颠倒了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导致了人际关系的金钱化和破坏了人类共有的道德价值。马克思对拜物教批判为我们走出拜金主义的迷雾,探索解决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拜物教;经济伦理;拜金主义;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却不尽令人满意。自从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就面临着经济与伦理的冲突。马克思对拜物教批判的包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内容,对我们走出拜金主义的怪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经济伦理解读
马克思认为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是指商品生产的一种物化性质和形式,还指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形态。马克思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应用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沿着商品——货币——资本的逻辑,层层梳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机理,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的过程中显示了经济伦理的批判价值。
人们在自己的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单纯关系,以及不以他们转移的生产关系的物质形式,首先是通过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就产生了商品拜物教。首先,进行交换的商品必须是属于不同的人的所有物,所有权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其次,承认所有权是交换的首要前提,尊重对方的意志则是商品交换的第二个前提。最后,商品交换过程中体现的伦理关系是独自性与依赖性、目的与手段、利己与利他的对立统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社会职能都是为资本家服务,为资本家谋福利,这就必然由对商品的推崇转变为对货币的推崇,从商品拜物教发展出货币拜物教。首先,货币拜物教促使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虚假的自由和平等,这是商品价值等同关系包含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要求。其次,货币拜物教所造成的金钱文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道德的温床。最后,货币拜物教冲破了传统的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促使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伦理关系,进而形成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
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总体过程来看,从产业利润到商业利润再到利息,越来越与生产过程无关,似乎资本本身具有的增值能力,这样就使资本的神秘化进一步发展,从而产生资本拜物教。首先,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都超不出这种关系的限制。其次,马克思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实质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剥削的社会关系的批判。最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道德、反道德的现象,自由只能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自由,平等只能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平等。
二、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对金钱崇拜的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都商品化、金钱化了,甚至连婚姻、爱情、良心这些不具有价值的东西也都变成了商品,也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了。在马克思的视野里,拜金主义的危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颠倒了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二重性,决定了资本在道德上的二重性:一方面作为手段客观上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创造了物质条件,在这一意义上,它有其“善”的一面;另一方面作为目的,资本的发展使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颠倒了,在这一意义上,资本也有其“恶”的一面。因此,在金钱面前导致人本身发生了异化,“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他在这里只能作为丧失了自身的人、失去人性的人而活动”。[1]18-19马克思不无愤怒地批判说:“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2]938
(二)导致了人际关系的金钱化
马克思说:“这种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抽象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服从于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2]479历史地看,人与人之间赤裸的金钱关系相对于过去那种建构在血缘基础上的盘剥关系毕竟是一个巨大进步,但却是以牺牲自然的人伦亲情为代价的。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3]253而且,它还“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3]254
(三)破坏了人类共有的道德价值
在奉行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道德只有在不与人们的致富欲望相冲突时才是合理的,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只能奉行金钱标准,而不是人类共有的道德价值。马克思在《1844年經济哲学手稿》中愤怒地指出:“金钱的力量有多大,我的力量就有多大。”[4]105-106拜金主义价值观使世界一切事物本有的性质混淆乃至颠倒了,“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邪恶变成,把邪恶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4]108
三、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为我们走出拜金主义的迷雾,探索解决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改变会治理方式,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正确面对拜金主义,抵御拜金主义的诱惑。
(一)树立正确的财富伦理观,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而伴随着一些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导致另一部分人不正确的财富伦理观。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实质是对金钱崇拜的批判,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财富伦理观,走出金钱崇拜的怪圈。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只有形成高于市场伦理的正确的财富伦理观,才能实现经济与道德的统一,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我们应坚持共同富裕的财富伦理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伦理道德的相辅相成。
(二)加强道德的自律性,促进法律或制度道德化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我们应不断深化改革和增强法治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道德的自律性,促进法律或制度道德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人”追求利己的利润,就有可能导致金钱至上;但是每个“经济人”也是“道德人”,也应追求利他的善,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应正确面对拜金主义,加强道德的自律性,促进法律或制度道德化。另外,我们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而实现物质富裕和道德提升的相互促进。
(三)加强道德他律性,促进制度的建设和道德法律化
在利益驱动的社会,一个人要想抵御拜金主义的诱惑,不仅要靠道德的自律性,还要靠制度的他律性。因此有必要把一些重要的必须强制推行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上升到法律规范的高度,纳入到法律体系之中。通过促进制度建设和公民道德法律化,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和人人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来解决当前我国的道德失范现象。(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