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霞
【摘要】学龄阶段儿童的学习不同于早期教育,它重在以实践与书本知识相互结合的能力,同时也初步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创设情境,积极培养学生好奇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关键词】初中 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改变了教育观念,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学习,有别于小学教育。它重在利用书本与实际结合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在各种实践与书本结合的训练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地初中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必须强调进行学习和技能训练。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愿学乐学的兴趣,努力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什么是兴趣呢?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因素,总是体指向一定事物的自我活动。也就是说:兴趣是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语文兴趣则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的、对语文学习起推动作用的兴趣。它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1、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情绪的表现;2、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够积极的自觉的进行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3、语文学习兴趣总是由学生指向语文学习的自我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势在必行,而且应当作为一项重点。其原因在于:1、在中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学习是很简单的,不需要费太多时间。2、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老师的教授都是为了考试而服务,语文教育也就失去了他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3、由于过分强调考试内容,很多老师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帮助学生增强成就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如果让孩子去学他感兴趣的知识,学习的时间也许很长,但他丝毫不觉得苦,反倒像是在游戏。有效培养学生们的探究和学习兴趣,才能提供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不竭动力。因此,不管是发现与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都必须抓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一定要尽可能恰到好处地给孩子更多鼓励。一般来说,在课堂中,学生没有对成功的紧张或失败的担忧,情绪是放松的,他们积极发言,按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争论,反映自己对知识的认识。他们在课堂中不断地获得成功,发展成就感。成功的体验会成为学生不断进行学习、在自我学习中探索、发现创造的动机。成就感与自我概念相联系,是主体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与体验。自我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行动,会不断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享受成功的乐趣。在这种活动性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探索问题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也逐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与认可。
二、交流与辩论,积极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中学生的一日活动中,要不断加强辩论活动的比重。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我们既要十分重视创造性辩论,如临时论点辩论,也要不断拓展作业性的辩论,如把一个课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比赛。应该说,这两类竞赛各有各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发展也各有不同的作用。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比例,在这两类不同的辩论中精心创设情境,积极培养学生好奇探索问题的兴趣。我体会到,只要能够突出学生主体,让竞赛给学生带来快乐,就能促使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三、注重环境因素,让学生在与环境互动中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也强调了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把它当作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来抓。在实践过程中,为了真正把交流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学习和发展,我们尝试探索新的交流方式。他们的创造力由此逐个引发出来。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和周围腾讯互动,我们开展了教学研究,采取了一课多磨的教研方式,探究如何在竞赛中从交流开始提升学生的认知。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建立起自己初步的认知结构。然后,进一步在交流活动中逐渐内化为内部的思维运演。如在辩论竞赛中,要求学生立足于特定的观点,采取自我学习的方法,来了解各类事物的性质。因此,通过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交流讨论方向,让学生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增加感性认知。针对学生思维直观性强的特点,我们经常在交流与竞赛中采取实物及真切的论题,重视为学生形象思维提供载体。坚持这样做,学生就能在交流与讨论中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锻炼出自我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有效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
最后值得重视的是,我们还需选择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交流结束后,应通过引导将其延伸为教育活动,进一步支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让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