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魔鬼的婚礼》中辛格的宗教观

2015-05-30 03:00:38马秀琳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宗教观犹太

马秀琳

摘 要:艾萨克·巴仕维斯·辛格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作为一位知名的短篇小说作家,辛格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辛格的短篇小说中可以看出,他经常把严肃的现实主义与理想的浪漫主义融合在一起来显示犹太民族的生活色彩。《魔鬼的婚礼》就是辛格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手法,将犹太名族宗教和文化用讲故事的方式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本文将从《魔鬼的婚礼》故事情节入手,来揭示辛格是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他的犹太宗教观。

關键词:《魔鬼的婚礼》;犹太;宗教观

1904年7月24日,辛格出生在沙皇统治下波兰拉德捷敏地区的犹太拉比世家。他的父母都是犹太教的拉比。从小受到的犹太文化的熏陶,以及哥哥是个作家,使得辛格走上了犹太文学生涯的道路。

那辛格为什么喜欢超自然的事物呢?我们可以从辛格的谈话中看出答案。他说:“我确实相信我们被不知道的力量包围着,我称这些力量为超自然。实际上,他们也许是自然的一部分。心灵感应、预兆和超人的洞察力就属于这种力量。我们是依据它而行动,同时却不知道他们的存在。至于将来能否科学地证明他们的存在,我还不知道。我觉得这些力量是不愿明显地暴露出来的。许多其他与生活有关的情况也是如此:你不能证明他们。这也适用精灵和小鬼。这些东西我虽未曾见过,却写过。我愿意把我的诺贝尔奖金拿出一半来会见一对精灵,访问他们并为他们拍照。”可以看出,辛格用精灵鬼怪将现实和梦幻结合在一起,带领我们看到了19世纪东欧犹太人的生活的艰辛,也看到了犹太文化下人们的精神世界。

《魔鬼的婚礼》于1953年出版在《傻瓜吉姆佩尔》。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拉比世家受到魔鬼的诅咒,并与之反抗的故事。主人公是老拉比的女儿辛戴尔。老拉比在与魔鬼对抗的过程中死去。而在其死去的一个月后,拉比的妻子也随之而去。只剩下孤身一人的辛戴尔和拉比的信徒们。为了让人继承拉比的位子,信徒们必须将辛戴尔出嫁找到合法的继承人。另一村庄的拉比西蒙得知消息后,为了得到老拉比之前的信徒,决定迎娶辛戴尔在新婚之夜,辛戴尔却知道了她的丈夫也是一个魔鬼。不管辛戴尔怎样的反抗,最终也只能在生产肚子里的小魔鬼中受尽折磨死去。在这篇小说中,辛格巧妙地将幽灵、魔鬼世界同世俗的宗教生活在一个弱小的却又深受犹太教浸染的女子的亲生经历中融为一体。

作为犹太民族环境下长大的辛格,不可能不知道犹太民族一直认为人民是上帝的选民。他们只要经得起等待,就会得到拯救。所以犹太的教义一直是“隐忍、顺从”。

《魔鬼的婚礼》中,老拉比在临死前对女儿辛戴尔说了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被拯救,就保持沉默”。而辛戴尔一直也听从父亲的教诲。在新婚晚上发现了她的丈夫西蒙是魔鬼的时候,辛戴尔本来想大声的喊出,想到父亲的警戒,她一再地保持沉默。西蒙对辛戴尔更是残忍苛刻。他残忍地打她,扯她的衣服,虐待她,辱骂她。她想要求救,却一直想着“一旦喊出去,她将永远不能得救。”侍女给辛戴尔换衣服时,扯下她的胸衣和内衣裤。但却不让他们拿掉她脖子上的袋子,袋子里装的是琥珀和狼牙,象征着她的宗教信仰。老拉比也代表着真正的犹太教徒和坚定的宗教信仰。他平常抄的经文都是从羊皮卷上抄下来的。从这些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辛格虽然用魔幻的手法讲述故事,却塑造出了犹太人民对自己名族宗教的坚定信仰,使人们对犹太民族肃然起敬。

初读《魔鬼的婚礼》后,我们只会认为它是一个魔鬼与人斗争的故事。大家会思考为什么作者要把故事的结尾写成魔鬼胜利而不是人的胜利。其实魔鬼和犹太人民的斗争还是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魔鬼在小说中代表着美国的当代社会与文化,而辛戴尔代表着却是犹太社会与文化,完全是西方文化的对立面。辛戴尔的丈夫以及家人在婚礼上吵吵闹闹,并且一个个喝着白兰地喝得酩酊烂醉,跳舞把脚下的地板都摇动了。如果有人对西蒙的村民尖酸刻薄,这个人肯定是要挨揍的。这个村里还有一个文化就是新娘如果生下的孩子是女孩,她就会被放在桌子上被抽打三十九次。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们的野蛮不讲理,浮华和堕落。美国的社会是世俗的。辛戴尔代竭力反抗与其同流合污,也象征着犹太民族不愿融合美国的主流文化。辛戴尔怀孕后,魔鬼对她说:“放弃吧,辛戴尔,你是我们的一员”“不,永远不”也看出了辛戴尔那坚决的民族信仰和信心。作者极力的描绘辛戴尔努力抗争的景象,但最后小说的结尾却是辛戴尔在生孩子时受尽折磨而死去,也正是代表着对立面魔鬼的胜利。其实也是现实主义的写照,作者也正是真实的表明了弱势的犹太文化在主流文化的重压下,一种无力回天的态度。

辛格是一位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他在小说中极力宣扬的不是犹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和折磨,他更想努力描绘出犹太民族受人尊敬的坚忍自律以及精神救赎的精神。辛格在小说中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细致入微的任务刻画。但他却用平凡的故事描写将读者拉到生动的犹太民族文化下,体会其民族的精神文化。这也正是辛格获得诺贝尔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黄育馥.艾萨克·辛格谈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79(03).

[2]李斌.辛格短篇小说《魔鬼的婚礼》主题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07).

[3]马晓娜.试论辛格短篇小说中奇异题材的深层意蕴[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辛格.辛格短篇小说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

[5]尹岳斌.辛格短篇小说浅析[M].益阳师专学报,1984(03).

猜你喜欢
宗教观犹太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4:08
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困境及路径分析
丝路艺术(2018年6期)2018-04-01 19:34:34
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现状与思考
世纪桥(2018年6期)2018-04-01 04:33:35
斐洛论犹太神学的合理性意义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歌剧(2017年6期)2017-07-06 12:50:21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新变化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