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月之悲”——论月牙儿的人生悲剧

2015-05-30 10:48高云舒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心理暗示旧社会普遍性

高云舒

摘 要:老舍的《月牙儿》是一首被凌辱妇女的悲歌,主要讲述了在旧社会中的一对母女为生活所迫,最终沦为娼妓的故事。月牙儿的一生命途多舛,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本文试图多方面的探析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月牙儿的悲剧不只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缩影,对研究女性形象和当时的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悲剧;家庭;旧社会;普遍性;心理暗示

一、月牙儿苦难的人生

在旧中国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被欺压、被摧残,甚至是被毁灭,在他们中,劳动妇女则是受压迫最重、也是痛苦最深的人群。老舍先生的《月牙儿》以深沉的笔调描写了女主人公月牙儿从一个纯洁天真的小女孩长成美丽的少女,再由一个美丽的少女沦为暗娼直至最后被收监入狱的过程,她的变化及悲剧性的命运有力地控诉了这一沉重的事实。

七岁丧父,拉开了月牙儿悲剧命运的序幕。为了生存,月牙儿的母亲选择了一条不为人齿的道路,被逼无奈成为了暗娼。月牙儿原来是一个纯洁善良、自强朴实的姑娘,她希望靠自己的劳动生活,自食其力,不愿像母亲一样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她自幼就尝遍了生活的艰辛,竭尽所能的找工作来养活自己,但仍摆脱不了生活的贫困,这使她认识到社会就是一个人间地狱,她理想的那种生活不过是富家小姐的专利,“肚子饿才是最大的真理”。爱情理想的破灭,生活的艰辛使得月牙儿成为了一名暗娼,她的思想一步步地被扭曲,在生活的磨难中,她深刻地认识到了“钱与人”的关系:钱比人更厉害些,人是兽,钱是兽的胆子。

为了活下去,为了那张嘴,月牙儿必须从事她所厌恶、所害怕的“工作”。她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她爱母亲,也恨着母亲;她有自己的尊严与道德底线,但残酷的现实却时时逼迫着她放弃她所固守的原则;她想要找一份正当的工作养活自己,体面地生活,现实却与理想背道而驰,地狱式的社会并不允许作为女子的她有如此纯洁的理想;她沦为暗娼之后,虽然意识到“这样的生命是没什么可惜的”,但她仍不愿撒手……在一次次的梦想和梦想破灭之间,痛苦、复杂的心情缠绕着她,她不甘堕落,但又走投无路,于是在一次次痛苦的选择后,她变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暗娼,成为了顺应旧社会劳动妇女命运潮流的牺牲品。

“月牙儿”这一意象贯穿了作品的始终,它是小说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见证者。小说一开始就用月牙儿给故事定下了一个凄清、寂寞、悲惨的基调,文本中出现的月亮始终都带着一种寒气,让人读来不由从内心深处升腾出一股凉意。月牙儿是残月,而不是满月,这就暗示了小说女主人公的命运难以圆满;小说中月牙儿的光芒始终是微弱的,“放着一点光”,这表明主人公的纯洁善良、自尊要强,在她堕落的肉体下存在着一丝清爽与高洁,但她的抗争与挣扎对于改变她命运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月牙儿孤独地挂在天上,象征着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孤苦无依;月牙儿所处的环境是被黑暗包围,周边虽然有星星,但远远不足以照亮整个夜空,随时可能被黑暗吞噬,这象征了主人公生活环境的黑暗,即使有人相助,也避免不了悲惨的命运。月牙儿始终是主人公的“朋友”,它与她亲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小说的悲剧性,更深沉的表现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二、造成月牙儿人生悲剧的原因

旧社会的无情摧残,贫穷的生存状态是造成月牙儿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贫穷可以说是月牙儿和母亲两代人面对的共同问题,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无法满足时,谈何人生的价值,谈何爱情,谈何女性的尊严呢?雨果曾说过:“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贫穷与饥饿始终是困扰月牙儿母女的一大问题。什么脸面、道德、尊严,这些东西在“饿肚子”这个现实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现实生活的一次又一次冷酷无情的打击,使得月牙儿终于清醒的认识到:这个世界没有她的立足之地,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中,她根本无法过上自己理想的那种生活,她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不过是个“人间地狱”。老舍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近乎残酷地描绘出那个时代底层人物在温饱线上艰难挣扎的辛酸与苦闷,有力地控诉了时代的罪恶,旧社会的残酷。

家庭环境对月牙儿悲剧人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底层市民家庭中,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一切经济来源都要靠他,可以想象,幼年丧父,“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席对于月牙儿母女的影响是多么深刻,他应该对月牙儿的人生悲剧负有主要责任。由于父亲的缺席,使得母亲这一角色在月牙儿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为了生存,月牙儿的母亲两度改嫁,并且一次比一次落魄,最后沦为了暗娼,月牙儿眼睁睁的看着母亲走向艰辛而悲惨的道路,她心中痛苦无比,决定不走母亲的这条老路,但母亲的经历却深深地印在了月牙儿的心里。家庭的残破,父爱的缺失,母爱的缺失,亲情的无奈,对月牙儿的成长及命运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自我的心理暗示也是月牙儿沦为暗娼、导致其悲剧人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主要是靠其心理活动的描绘建立起来的。小说并没有对女主人公作细致的肖像描写,但却使得读者感受到如见其形,主要依靠的是作者对月牙儿这一形象心理活动的描绘。从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月牙兒沦为暗娼与她的自我心理暗示有着紧密的联系。新爸爸失踪后,母亲沦为暗娼时,月牙儿已是一位亭亭少女,她开始恨母亲,有时候甚至疑心母亲是想等到她毕业之后让她去做娼妓,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她恐惧的是她可能走母亲的路。月牙儿的身体在不断发育,身体的变化让她害羞、多感,让她有了最初的女性意识,她时刻提防着母亲,一再强调要保护自己,因为她已经意识到自己沦为暗娼的可能性。随着身体的不断发育,月牙儿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生理优势,使得她“抬高了自己的身份”,自傲与虚荣心不断膨胀,但她意识到“妈妈也是不难看的”,她不断地将自己与母亲相提并论,在潜意识里已经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暗娼的位子。强烈的心理暗示使得月牙儿最终也没能摆脱沦为暗娼的命运。

三、月牙儿悲剧命运的普遍性

在黑暗的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处于被压迫的最底一层,她们没有独立的地位,只能依附自己的男人生存。在男权社会,男性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女性根本无法取得与男性同等的生存权利,为了谋得自身生存,女性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那就是女性的自尊和人格。

《月牙儿》写的是女性悲剧,以主人公月牙儿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到最终堕落为被关进监狱的风尘女子为主线,再以母亲和小磁人的悲剧作为衬托,写出了女性共同的悲剧命运。美丽纯洁的月牙儿有着平凡而又简单的追求,她希望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然而在那个女性受到沉重压迫的社会,这简直成了一种妄想,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剥夺了她追求平凡生活的权利,在黑暗社会的摧残下,她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沦为了一名暗娼,她的命运以被抓进监狱而告终。月牙儿是一个极其普通、极其寻常的底层女性形象,她有中国女人特有的隐忍、负重,有过微弱的抗争,有过少女的单纯情意,有着面对无奈现实的颓废、消沉,更有永不泯灭的“善”意。

月牙儿的命运代表了旧制度下大部分妇女的悲惨遭遇。在那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妇女被压在最底层,受尽了污辱和歧视,既使她们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也不能逃脱可悲命运的结局。为了求生存,她们不得不成为旧时代的牺牲品。

四、结语

《月牙儿》整部小说都笼罩着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读起来让人感到压抑、苦闷,却又无所适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丽善良的月牙儿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在《月牙儿》中,这种有价值的东西是纯洁善良、高尚的美。月牙儿走向毁灭,不是因为她自甘堕落,她反抗过,也挣扎过,但她的每一次反抗,都使得她向最终的毁灭靠近了一步,她的悲剧是她所处的那个黑暗的社会所造成的,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体。月牙儿母女相继沦为娼妓的悲剧命运,代表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代表性,也具有普遍性。

参考文献:

[1]曾广汕,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M].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M].学林出版社,1988.

[4]孟丹.老舍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5]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A].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6]范亦毫.论《月牙儿》及其在老舍创作史中的地位[J].文学评论,1984.

猜你喜欢
心理暗示旧社会普遍性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心理暗示教学法
利用积极从众心理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思考
后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