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工网络的哈长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15-05-30 00:04:52董铭山刘晓辉
经济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董铭山 刘晓辉

摘 要:通过阐述分工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分工网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说明了分工网络能够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分工网络的进一步成熟化,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了哈长城市群所面临的几个问题,最后文章指出哈长城市群应借鉴分工网络模式打破哈长两地行政隔离局面,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为产业提供较好的发展方式,从而提高哈长城市群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分工网络 哈长城市群 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5-178-03

一、引言

当谈到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经济一词,进而想到资金、资源、企业、劳动力等,但并没有注意到分工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发展的影响。对于不同城市间、不同区域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显然是不同的,那么发展速度快的城市或区域的发展路线可否被其他城市借鉴,有何规律?是由于分工的不同?不同的分工网络对其他区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效果?人们在谈到区域经济发展时,往往考虑的是究竟如何才能使得区域得到较好的发展,而很少有人去深入地考虑具体如何实施。特别地,除了专业方面的科研人才,基本无人考虑到分工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没有联系。

本文以哈长城市群为例,从分工网络的角度谈论区域的经济发展,回答分工网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实践证明,分析分工网络的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实施的效果如何对其他区域的发展决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谈分工网络对哈长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然后通过数据来简单分析哈长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对尝试性地给出几条对策建议。

二、分工网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分工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指该区域内各种资源禀赋(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相互间作用的结果。而资源禀赋的相互作用可通过不同的分工体系得到充分利用、配置与整合,这种分工体系在空间结构上讲,经验表明是呈现网络形的,这就如城市是循着“无序化——无标度网络——分形结构——有序——更为复杂的无序的演进过程”路线一样。蒙丽娜等通过城镇的点轴系统阐述了网络发展形状,而张贡生(2010)一文中提出交通网和信息网络等网络式的发展战略概念。基于这些观点,我们假设在其提到的网络上进行不同的分工,形成一种分工网络将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开篇中就提到分工使得各行各业的产量大幅增加,可见斯密认为分工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既然各行各业的产量大幅增加,那么小到某一个区域内的各行各业的产量必定也得到了提高,通过产业集聚进而发展成产业扩散,由集聚到扩散的过程可使区域内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长。

杨小凯等(2000)认为分工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马克思认为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能够决定一个民族的生产力水平。那么单就一个区域而言,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表现于该区域分工的发展程度,在分工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其更高级形式就是分工网络的形成。对于分工问题,杨格(1928)也认识分工是一个网络效应,企业规模不应该孤立地看,而应该注意到单个企业与整个行业相比较、相联系,并且某一行业也应与其他相关行业进行联系地看。陆大道(2001)提到当我们将开发活动集中到区域内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的思路其实就是由各个点连接成网络状而发展到面,基于此,我们认为大到国家小至地区,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必定形成分工网络形,即随着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吸引作用从而推动分工网络的形成。实际上,在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下,其区域分工网络具有不同的特征,即是,不同发展阶段分工网络的具体形式也不尽相同。

(二)作用

在上述讨论中,简单分析了分工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以哈长城市群为例,按照分工网络式分配资源要素、配置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力的空间组织形态,对哈长城市群的区域经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分工网络可以促进哈长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工网络能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并影响区域某些产业所需的材料、机械、市场等使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小至某一产业,王祖强等(2004)以大唐袜业为例指出微型企业群之间独特的专业化分工网络能够制成大唐袜业的高速增长,而一个区域其内部必定存在无数种分工网络结构,那么对哈长城市群而言分工网络能够促使经济发展;第二,分工网络式发展顺应区域的发展,并能使区域内不同城市、乡镇间发挥集聚效果,进而形成扩散,接着形成以点带面、以城带区域的发展,对哈长城市群而言,当其确定了合理的分工网络,便会产生产业集聚效果,进而使得哈长城市群的经济得到发展;第三,分工网络式发展可以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布局相联系,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使区域的各级城市重点突出各自不同的专业化分工,客观上讲也有利于实现区域间或区域内的专业化与协作,进一步促进分工网络化,显然,这种网络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二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哈长城市群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哈长城市群的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城城、城镇之间的联系其本质就是地区之间的联系。一般说来,区域之间的发展与城镇的密集程度是有直接联系的,而城镇最终的发展是趋于网络化的,其内的产业也会自然自发地吸引能带来最大利益的分工模式并形成网络化发展形态。实施网络式的分工,有利于专业化,能够实现区域间或区域内的经济联合,也有助于区域的和谐,也有利于分工网络进一步形成一个最有益于该区域的模式,进而以最适合的发展模式在“分工网络——区域发展——分工网络……”良性循环下,以这种网络式的分工布局,可以借助政府一定的激励政策使资本、企业和劳动力等资源向该区域集中,先形成产业集群,然后通过扩散效应向周边扩散来带动周边的小城镇、农村地区的发展,从而使大城市、小城镇、农村也形成产业集聚,最终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好的生态就没有经济的长足绿色发展,同时经济的绿色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多条件,如资金、人力等。多年来,我国政府虽然一直在宣扬绿色环保的思想,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早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实现20%节能减排的目标,但实际表现则是我国众多企业仍然存在产能过剩、高消耗、高污染,并且近年我国政府报告一直是严格控制的态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生态环境可见一斑。我们认为,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过去的只为追求利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不明确、模糊的分工体系,没有形成一种可持续、能够对经济发展起长期借鉴的模式。由此可见,在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型的分工,一方面促进不同区域间的联合,另一方面使企业更能集中力量办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实事,更有利于区域内人们的生活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秩序,进而使得人们反哺各行各业的岗位职能上,从而加快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的发展,进而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我意识形成与谋求环境的改良优化发展格局。

三、哈长城市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哈长城市群,主要是指以哈尔滨、长春为核心城市,辐射周边吉林、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延吉、四平等城市的城市群带。截至2013年,哈长城市群拥有国土面积26.3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74%;2013年GDP总量2.16万亿元,约占我国同期经济总量的3.8%;拥有人口3945.5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91%。如表1所示。

然而根据我国已经形成的7个跨省级城市群的数据分析,截至2013年,哈长城市群在这7大跨省级城市群的国土面积占比18.19%,GDP总量占比6.35%,人口占比5.05%。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三大城市群的GDP总量则在7大跨省级城市群中分别占到28.75%、14.81%、18.23%,人口比例分别占比24.17%、19.97%、11.81%,占比经表2中数据计算得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哈长城市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尽管我国的区域差距已经出现缩小的趋势,但目前的差距水平依然很高。由表1与表2可得出,表2中所列7个跨省级城市群的GDP总量占全国59.86%,人口占全国56.27%,可见,这7个跨省级的城市群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但是从区域间来看,哈长城市群的GDP却只占到所列城市群GDP总量的极少比例,远远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

二是人力资源吸附能力一直得不到加强。从哈长城市群与表2中所列的7个跨省级城市的GDP、人口占比情况来看,似乎可以得出人口与GDP存在某种联系,人口与越少,GDP也相对较低。即便是简单地认为哈长城市群的人口增多,其GDP能相应提高,但现实情况是哈长城市群的人口规模一直不大,在7个跨省级城市群中最低,远远低于其他6个城市群。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哈长地区人力资源的吸附能力不强。

三是区域内合作机制不完善。从国家宏观层面上看,区域内合作虽然常提常有新,但具体落实地方的协调合作机制始终不完善,尤其对于跨省级的区域内各城市合作机制甚至并没有形成。目前我国区域内合作机制缺乏相关政策的约束,得不到协调发展。但由于在区域的内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出于政绩考核、权益让渡或者经济区划划分等问题的存在都迫使地方当局更多地追求地方的利益,而缺乏区域的长期合作。

四、建议

以上大体讨论了分工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但就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中,我们认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一,需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突破行政隔离。对于有两个行政中心的哈长城市群而言,当涉及到具体的合作/协作、分工等事项时,到底该听取哪一方的意见与建议就成为哈长城市群区域经济是否能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点问题。在这里,我们认为:首先,应尽快组织建立这两个行政中心一致认可的协调机构,比如哈长城市群协调委员会,通过确定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定期研究哈长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可能涉及到跨行政区域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可设立专门研究机构,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相关专题的讲座与研讨,最终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最后,还可以建立两区域各行业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促进两地区以及该城市群其他城市的良好合作秩序,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使分工网络化,发挥分工的专业化作用。

第二,需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国家级城市群,也许对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而言,其长远目标是要把哈长城市群建设成全国其他区域性的城市群的示范作用,但目前而言,我们主张哈长两市关于城市群发展问题的主要负责人要坚持以区域内的发展为主,不能本末倒置。由于哈长城市群是跨行政区域的,因此要避免各省市为维护地方利益而采取相互竞争的姿态,要尽快建立关于哈长城市群的整体规划的有效的合作机制。

第三,需通过分工使产业得到最佳发展,以产业来提升区域的经济发展。对于跨行政的哈长城市群,我们认为,可以在哈长城市群中突出工业的同时突出服务业,并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业、文化产业、科技教育医疗以及生态旅游业等,在某几个城市进行网络化分工的模式,以促进企业、产业的发展,进而依凭产业来拉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严岭(2008)提到分工网络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和嵌入性,根据分工网络的这些特性,我们能知道通过分工能使区域内各城市形成稳定的组织形态,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良好的环境,从而提升区域的经济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能提升分工网络的构建,为区域发展注入内在动力,使得区域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蒙丽娜,新奇等.区域城镇点—轴系统空间结构的分型模型[J].地理科学进展,2009(11)

[2] 张贡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点—轴开发到网络式布局[J].开发研究,2010(2)

[3] 亚当·斯密.高格译.国富论[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4] 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种新型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 Allyn A. Young.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ume 38 (1928)

[6]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J].地理学报,2001(3)

[7] 王祖强,虞晓红.分工网络扩展与地方产业集群成长[J].中共浙江省党校学报,2004(2)

[8] 严岭.区域分工网络、价值链集聚与长三角增长转型[J].开发研究,2008(1)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作者简介:董铭山,长春工业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刘晓辉,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和产业经济。)(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4:25:52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山东省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分析
商(2016年35期)2016-11-24 16:27:30
浅析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及其趋势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08:56:26
强化航海类高职院校和港口企业合作,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08:37:26
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试论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推动“柳来河”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及实践机制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1: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