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诉讼时效完成的法律效力

2015-05-30 22:09严罡晏文菊
经济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法律效力诉讼时效

严罡 晏文菊

摘 要:诉讼时效完成,不仅包括含中止、中断及延长因素的完成,还包括不含中止、中断及延长因素的完成。现行民法理论并未对诉讼时效完成这一前提条件进行界分,因而学届在探讨诉讼时效完成的法律效力时,其前提条件混淆不清,对诉讼时效完成的效力认识不一。文章从对诉讼时效完成这一前提条件进行适当界分入手,对诉讼时效完成的效力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诉讼时效 形式完成 实质完成 法律效力

中图分类号:D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5-089-03

一、问题的提出

民事诉讼时效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在《民法通则》第七章进行了专章规定。但经仔细审视,该章只有诉讼时效期间的具体年限以及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及延长等条款,却并无诉讼时效完成的法律效力这一内容。关于诉讼时效完成的法律效力,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胜诉权消灭说和抗辩权发生说。然而能够作为诉讼时效完成的法律效力的法律依据的,却只有《民诉法意见》第153条。《民诉法意见》第153条规定:“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根据该条规定,学界曾将诉讼时效完成的法律效力归纳为两点:一是权利人之胜诉权消灭,二是义务人之自愿履行{1}。故此,胜诉权消灭说即主张诉讼时效完成的主要法律效力为胜诉权消灭,曾一度成为学界主流观点。2008年8月,《诉讼时效若干规定》出台。《诉讼时效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据此,有学者认为该规定明确地采纳了抗辩权发生说{2}。因此,抗辩权发生说又成为学界普遍推崇的观点。

抗辩权发生说批判胜诉权消灭说的首要理由是其违背私法自治精神{3}。抗辩权发生说认为,其内涵包括如下三个层次:其一,在诉讼时效完成后,并非当然导致请求权消灭,义务人只是取得时效抗辩权,而且法院也不得依职权主动适用时效抗辩权;其二,如义务人主张时效抗辩权以对抗权利人之请求权,则请求权即受到限制,不得行使;其三,如义务人未主张抗辩权或虽主张抗辩权,但又继续履行义务,权利人受领义务人之给付,不构成不当得利,因为债权本体仍未消灭{4}。

从抗辩权发生说批判胜诉权消灭说的理由,以及现行司法实践来看,似乎无懈可击。然而,笔者在进行仔细研究后却发现,抗辩发生说和胜诉权消灭说所交代的诉讼时效完成的法律效力根本不在同一阶段。义务人取得的抗辩权只可能发生在案件审理结束前,而胜诉权消灭却是审理完毕后。因此,笔者对抗辩权发生说将义务人取得时效抗辩权作为诉讼时效完成后的法律效力不敢苟同。但若支持胜诉权消灭说,根据《民诉法意见》第153条,笔者又发现胜诉权消灭并不是“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必然后果,因为若法院审理查明有中止、中断或延长的事由时,“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仍然可能得到支持。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抗辩权发生说与胜诉权消灭说都不能成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笔者研究后发现,《民诉法意见》第153条中的“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只有经法院审理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后,才属于真正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同样,抗辩权发生说所称“诉讼时效完成后,并非当然导致请求权消灭,义务人只是取得时效抗辩权”,其“诉讼时效完成”也不是诉讼时效真正意义的完成,仅仅是诉讼时效形式意义的完成。

因此,笔者认为,要探讨诉讼时效完成的法律效力,还必须对诉讼时效完成这一前提条件进行讨论。

二、诉讼时效的完成

关于诉讼时效完成,有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届满等说法,而这些说法均属同一含义,故均可作诉讼时效完成对待。但正如前文所述,诉讼时效完成,既有表面意义的完成,也有真正意义的完成,而学界对此尚无界分,无相应的术语可以借鉴,笔者姑且暂将诉讼时效完成分为“形式完成”和“实质完成”进行探讨。

我们知道,诉讼时效期间有1年、2年、3年不等。而诉讼时效期间在进行中,可以中止、中断,甚至延长。根据《民诉法意见》第153条规定,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人民法院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该条实际还隐含着另外一层含义,即人民法院若查明有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则不会以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为由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因此,所谓的“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是否能够真正构成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在未经人民法院审理前,尚不能判定。为了区别诉讼时效完成是形式上的完成还是真正的完成,我们可将未经法院审理查明有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诉讼时效完成,称之为诉讼时效“形式完成”;将经法院审理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诉讼时效完成,称之为诉讼时效“实质完成”。

为了对诉讼时效形式完成和实质完成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我们不妨分析一个案例予以说明。案例如下:“甲与乙签订借款协议,甲借伍拾万元给乙,约定乙于2010年5月1日归还本息,而乙到期后并未归还。2011年4月5日甲向乙催收借款,乙同意偿还。”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及相关规定,该债权的诉讼时效为2年,自2010年5月1日起算,本应在2012年4月30日结束。若考虑诉讼时效中断因素,该债权的诉讼时效因乙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于2011年4月5日重新计算,2013年4月4日才结束。在本案中,从表面上看,2012年4月30后就算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若甲在2012年4月30后向法院起诉,乙便可以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甲必须举证证明乙于2011年4月5日同意还款的证据,否则甲的诉讼请求将被法院驳回。如果乙提出时效抗辩,但甲出示了乙于2011年4月5日同意还款的证据,只要该诉讼在2013年4月4日前提出,甲的诉讼请求仍应得到法院支持。在本案中,2012年4月30日是诉讼时效的形式完成时间,2013年4月4日才是诉讼时效的实质完成时间。

根据上述案例,我们不但可以看出诉讼时效形式完成和诉讼时效实质完成有着根本的区别,同时可以发现诉讼时效形式完成和诉讼时效实质完成具有不同的存在价值。

1.如果诉讼时效实质完成才允许义务人提出时效抗辩,则明显不符合逻辑。诉讼时效实质完成,表明法院已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这时义务人再提出时效抗辩便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时效抗辩权必须是发生在诉讼时效实质完成前。在有了诉讼时效完成的界分后,以诉讼时效形式完成为限产生时效抗辩权最为适宜。就拿上述案例来说,如果2013年4月4日后乙才产生时效抗辩权,甲如在2012年4月30日至2013年4月4日期间起诉,法院根本无法启动诉讼时效审查程序,乙于2011年4月5日是否作出了同意还款的意思表示也就不能查明,则对乙明显不公。如甲2013年4月4日后才向法院起诉,乙一旦提出诉讼抗辩,不管乙于2011年4月5日作出的同意还款意思表示成立与否,必然会驳回甲的诉讼请求,这明显与《民诉法意见》第153条需要查明有无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相悖。

2.在诉讼时效实质完成前,允许义务人根据诉讼时效的形式完成自主确定其拥有时效抗辩权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义务人清楚地知道拥有时效抗辩权,才能对抗辩权的行使与抛弃作出最佳的判断,才能及时提请法院对有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进行查明。同时,当义务人提出时效抗辩时,有利于权利人通过举证证明有中止、中断或延长事由进行反抗辩,从而维护权利人的诉讼请求。如果诉讼时效实质完成后,才允许义务人行使时效抗辩权,权利人对时效抗辩的反抗辩权则会落空。

总之,笔者认为,诉讼时效形式完成与实质完成有着不同的存在价值,将诉讼时效完成分为形式完成和实质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诉讼时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

在厘清了诉讼时效完成这一法律概念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民诉法意见》第153条中的“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指的只是诉讼时效的“形式完成”,抗辩权发生说所称的诉讼时效完成也只是诉讼时效的“形式完成”,经法院审理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后的诉讼时效完成才是诉讼时效的“实质完成”。接下来,我们就先来探讨诉讼时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

由于诉讼时效的形式完成,并不是真正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法院并未对有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进行查明,故根本不存在以诉讼时效完成为由直接驳回权利人诉讼请求的后果,权利人的胜诉权不会因此而消灭。而诉讼时效形式完成后,义务人可以提出时效抗辩则是应有之意,因此诉讼时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至少应当有义务人时效抗辩权的发生并不难理解。问题在于,诉讼时效形式完成是否还会产生其他什么样的法律效力?应作为这里探讨的重点。

在对诉讼时效完成不作界分的情况下,根据胜诉权消灭说,诉讼时效完成的法律效力为胜诉权消灭、自然债务产生。其中认为产生自然债务的法律依据就是民法通则第138条,该条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然而我们将诉讼时效完成分为形式完成和实质完成后,胜诉权消灭已被纳入诉讼时效实质完成的法律效力,将在下文另行讨论,而自然之债的产生是属于诉讼时效实质完成的法律效力,还是诉讼时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呢?

1.不管是依据《民诉法意见》第153条,还是根据《诉讼时效若干规定》,在未经人民法院审理的情况下,诉讼时效都不可能实质完成,应当遵循“无审理则无实质完成”原则。故《民法通则》第138条中的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既包括诉讼时效实质完成,也包括诉讼时效形式完成,不能仅仅理解为诉讼时效实质完成。

2.在诉讼时效形式完成阶段,笔者并不赞同“自然之债”之说法。胜诉权消灭说认为,诉讼时效届满的权利,因胜诉权消灭不能请求为法院强制执行,即成为自然之债。自然之债的另一方面解释就是诉讼时效完成后,义务人自愿履行其义务的,权利人可受领其履行而不构成不当得利{6}。而不当得利的前提是没有合法根据,不构成不当得利就等于有合法根据。何况民法通则第138条的说法是“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言外之意是受法律保护,既不否定债务人的抗辩权,更不否定债权的合法性。

3.诉讼时效形式完成后,仍然可能因存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延长事由,从而使权利人的权利仍然在时效保护期范围内。这时,义务人自愿履行债务,根据《民法通则意见》第173条规定,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再次中断。

4.从文义上看,当事人自愿履行与诉讼时效形式完成并不能形成因果关系,只能同为条件,而不受诉讼时效限制才是结果。

因此,笔者认为,诉讼时效形式完成后,当事人的自愿履行只能是诉讼时效再次中断的法定事由,不能作为诉讼时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诉讼时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只有时效抗辩权的产生无疑。

四、诉讼时效实质完成的法律效力

在《诉讼时效若干规定》施行前,不管义务人是否提出时效抗辩,法院必须对诉讼时效有无中止、中断或延长等因素主动进行审查。根据《民诉法意见》第153条规定,当法院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应当直接驳回权利人的诉讼请求。因为法院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诉讼时效完成为诉讼时效实质完成,故诉讼时效实质完成的效力为胜诉权消灭毋庸置疑。《诉讼时效若干规定》施行后,虽然法院不对时效进行主动审查,但在义务人行使时效抗辩权的情形下,法院同样是根据《民诉法意见》第153条规定进行处理。因而,如果诉讼时效实质完成,同样会产生胜诉权消灭的法律效力。

《诉讼时效若干规定》施行后,若义务人未行使时效抗辩权,诉讼时效能否实质完成,从而产生胜诉权消灭的法律效力呢?

关于未行使时效抗辩权,学界有一个专门的术语,称之为时效抗辩权的抛弃。而时效抗辩权之抛弃属于时效利益抛弃之一种。时效利益之抛弃,包括时效进行前、进行中及完成后之抛弃三种情形。在我国,根据《诉讼时效若干规定》第2条的规定,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如在诉讼时效进行中,义务人对权利人请求履行债务的行为予以同意,则属于权利人抛弃进行中之时效利益,必将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后果。在对诉讼时效未作界分的情况下,形式完成与实质完成合一,故诉讼时效进行中的中断指的是诉讼时效起算至诉讼时效完成这一阶段内的中断。当诉讼时效完成界分为形式完成和实质完成后,诉讼时效中断自然应当包括诉讼时效起算至诉讼时效形式完成阶段的中断,也包括诉讼时效形式完成至实质完成阶段的中断。如前文所言,在诉讼时效形式完成阶段,当事人抛弃时效抗辩权而自愿履行同样也只能引起诉讼时效的再次中断的后果。在诉讼时效形式完成至实质完成阶段,如果当事人抛弃时效利益而不作时效抗辩,则法院不主动进行时效审查,权利人的权利不受时效限制,诉讼时效根本不可能实质完成。如果诉讼时效已实质完成,则表明时效抗辩权已经行使。因此,义务人时效抗辩权之抛弃,只能发生在诉讼时效形式完成至实质完成阶段。而该阶段时效抗辩权的抛弃只可能发生时效延续或不受时效限制的后果,不可能产生时效限制的后果。故时效抗辩权抛弃与诉讼时效实质完成的法律效力无涉。

除了《民诉法意见》第153条外,通常被用来说明诉讼时效完成的法律效力的,就是《民法通则》第138条和《诉讼时效若干规定》第22条。而在将对诉讼时效完成分为形式完成和实质完成后,《民法通则》第138条中的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和《诉讼时效若干规定》第22条中的诉讼时效届满,既可能是诉讼时效的形式完成,也可能是诉讼时效的实质完成。当其为实质完成时,这两条就是讨论诉讼时效实质完成法律效力的主要依据。而学届据此给出的诉讼时效完成的法律效力,却存在两种不同的提法,一是义务人之自愿履行,二是自然之债产生。而笔者认为,将自然之债产生作为诉讼时效实质完成的另外一个法律效力更为妥贴。

1.义务人之自愿履行只是诉讼时效实质完成后可能发生的一种行为,并非诉讼时效实质完成的必然后果。

2.从时间先后看,虽然诉讼时效实质完成在前,义务人之自愿履行在后,但不受诉讼时效限制和法院对自愿履行后的抗辩不予支持才是结果。从引起结果的原因角度分析,诉讼时效实质完成与自愿履行只能同为条件,二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3.诉讼时效实质完成后,权利人的胜诉权消灭,虽然不能通过诉讼程序主张诉讼请求,但其实体权利依然存在。基于意思自治原则,若义务人自愿履行,法律自当允许。若义务人同意自愿履行或自愿履行后反悔,法律不予支持,这仅仅是对义务人的限制,只体现对债权本身的有条件的保护,而不是对权利人胜诉权的保护。

总之,依照现行法律,如果诉讼时效已实质完成,其实质完成的法律效力应当包括两点:一是胜诉权消灭,二是自然之债产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诉讼时效完成的法律效力之胜诉权消灭说和时效抗辩说之争,以及现行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存在的冲突,其关键在于现行民法理论未对诉讼时效完成这一前提条件进行很好界分。

笔者对此进行简要分析,初步提出了诉讼时效完成分为形式完成和实质完成的看法,从而得出了诉讼时效形式完成的法律效力为时效抗辩权产生,诉讼时效实质完成的法律效力为胜诉权消灭和自然之债产生的观点。诉讼时效完成分为形式完成和实质完成的提法可能并不准确,笔者就权当抛砖引玉,如果学界有同仁赞同拙文看法,希望能够提出更加准确的术语进行概括。

注释:

{1}彭万林主编.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36页

{2}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案件诉讼时效司法解释理解与运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第69-84页

{3}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45页

{4}朱晓喆.诉讼时效完成后债权效力的体系重构——以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时效若干规定》第22条为切入点,中国法学[J],2010(6)

{5}张雪楳著.诉讼时效前沿问题审判实务[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350页

(作者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 400707)(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法律效力诉讼时效
带您了解虚假陈述新司法解释诉讼时效
买卖型担保法律效力浅析——以第十八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试题为例
临时仲裁的仲裁原则及法律效力
——评《中国临时仲裁实务指南》
民法典诉讼时效制度新变化
假装理论视角下的法律效力拟制研究
混合型管辖权条款法律效力问题研究
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抢注历史名人故里行为的法律效力研究
破产程序与诉讼时效问题研究
Robots协议的法律效力探析——兼评百度诉360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