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国外模式借鉴

2015-05-30 21:57王珺
经济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借鉴一体化

摘 要:通过文献调研等方法对比美国纽约都市圈、日本东京首都圈、巴黎大都市圈和英国伦敦大经济圈等几个国外区域经济圈,尤其是以首都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化发展模式在产业对接、产业转移模式及交通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特点、优势,结合我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及特点,试图找出可供借鉴的国外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对接及产业转移模式。

关键词:一体化 国外模式 借鉴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5-077-02

一、引言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心,囊括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个城市在内的都市圈。京津冀一体化这个名词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的,目的在于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以首都为中心进行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多模式可供我国借鉴。例如,以纽约为核心包括华盛顿、波士顿等城市的美国纽约都市圈,以东京为核心的从东京、横滨到大阪的日本城市带,以伦敦为核心的从伦敦到曼彻斯特的英国城市带和以阿姆斯特丹、鲁尔区、巴黎为核心的巴黎大都市圈等以首都为中心的国外主要区域经济圈,在产业对接及产业转移等方面都有很多经验。因此结合我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特点,研究这些国外已有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对接模式大有裨益。

二、文献综述

西方理论界一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正式形成,是以美国经济学家维纳的《关税同盟问题》一书的出版(1950年)为标志的。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在其名著《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也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巴拉萨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经典性意义。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解释基本上围绕着这一定义展开。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的研究,为研究中国产业区域转移问题提供了较多可供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但是由于中国的经济环境和体制现实存在较多的特殊性,多数国外理论缺乏对中国实际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早期的国内学者较为注重理论研究,但是总体处在探索和百家争鸣的阶段,尚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注重实证研究,而在实证研究分析方面也往往集中于某个方面,缺少对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机制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分析。

三、一体化经济国外模式分析借鉴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世界上最发达地区都是以城市带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存在的。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目前己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广州及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经济圈。但是很明显,因为各种原因,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圈发展相对较慢。如今,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任重而道远,虽然已经明确提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在时间和具体实行上一定存在很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寻找恰当的产业对接及产业的转移模式至关重要。世界各国都市圈与我国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经济圈相比,在范围、经济总量、成长质量、创新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当然不能将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拿过来就用,而是要领会其精神实质,为我所用。当前,加快城市群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成为全国的共识,区域协作的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一进程中,总结包括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他们在城市化中走过的弯路,借鉴他们的一些好的做法,结合中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形势,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体化发展道路,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巴黎都市圈的范围是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和德国的科隆。涉及领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人口4600万。从1932年开始正式筹划建立大都市圈,一直到1994年初步完善建立巴黎大都市圈区域规划,历经半个世纪,六次大规模规划,才找准大都市圈的定位,建成了以绿色空间、农业空间和自然空间为特色的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大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的突出特点是以法律形式规范城市规划。如1956年通过《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1960年通过《巴黎地区整治规划管理纲要》、《巴黎地区区域开发与空间组织计划》,1965年通过《城市规划和地区整治战略规划》,直到1994年通过的《巴黎大区总体规划》。政府在不干预具体细节实施的同时,对涉及区域间地域间问题起到重要的沟通与协调作用。

纽约都市圈跨越纽约、康涅狄格、新泽西三个州,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40个10万人以上中小城市。涉及领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万,从1870年开始形成区域城市以来历经80年,四个大阶段城市区域一体化建设,到1950年初步形成大都市圈,以及从1950年开始随着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大规模发展,纽约都市圈开始逐渐成熟完善。纽约都市圈的重要特点是各个城市产业分工有序,结构完善,多中心完美互补,协调发展。如波士顿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业为主;纽约则依靠其在美国乃至全球独特的金融地位继续发挥其商业、金融经济中心的威力;巴尔的摩工业发达;费城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的港口城市使其成为纽约都市圈的交通枢纽;而华盛顿则成为政治纽带,协调各方力量。各个城市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有序产业互补,从而创造了大于单纯个体城市累加作用的纽约都市圈。

日本东京都市圈以东京市区为中心,半径80公里,东京、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涉及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人口3400万。日本东京经济圈从1956年首都圈整顿方案开始,到1985年初步建成多极多圈层城市结构,再到1999年提出分散性网络结构构想,历经40多年,前后进行5次大的政策调整,终于建成在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上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表现更为突出的日本东京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的主要特点在于突出小城市的多元作用,在多核心多圈层的结构中注重交通港口一体化建设。同时注重环境建设,如在城市周围建设绿色带,重视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大都市圈中,日本东京都市圈涉及领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但是环境保护却是最完善,空气质量最优秀的区域经济群体。

伦敦都市圈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城市和众多小城市的大都市圈。涉及领土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从1930年的早期规划到1992年的现代规划历经60多年,伦敦都市圈由封闭到放射,最后形成由内伦敦、大伦敦、标准大城市劳务区和伦敦大都市圈四个圈层构成的圈域型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主要特点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协调作用。1964年,英国创建了“大伦敦议会”专门负责大伦敦都市圈的管理和发展问题。为了强化政府对伦敦都市圈的宏观调控作用,1999年又先后制定了区域战略发展规划,从宏观角度领导大都市圈建设。

四、结语

京津冀都市圈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心,囊括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等8个城市在内,涉及领土18.37万平方公里,人口9000万,是全球涉及领土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都市圈。从国外大都市圈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借鉴:(1)多中心建设,摒弃单一中心的区域经济建设,发挥各个城市的产业优势,协调发展,加强合作。(2)加强立法和宏观建设,这一点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强项,反而应该注意打破各个区域的行政壁垒,加强融合与合作。(3)重视交通一体化发展,建立陆海空一体化交通建设网络,加快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4)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是都市圈建设重要目标和基本初衷。(5)灵活坚持都市圈建设,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国际上其它都市圈都是历经几十年,甚至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同时,要与时俱进、灵活机动地调整建设重点,确保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唐少清,姜鹏飞.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的都市圈比较分析.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5)

[2] 王爱兰.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2)

[3] 齐德印.国外都市圈比较研究及其对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的启示.东方企业文化,2011(4)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外语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作者简介:王珺(1979—),女,汉族,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借鉴一体化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