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探析

2015-05-30 10:48陈怡同
经济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恩格斯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核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真正标准的表达概念被提出的确切时间是1890年,并且是由恩格斯提出的。而唯物史观的形成与确立时间显然是在青年马克思时期。以后的很多研究学者甚至恩格斯本人却经常将两个概念一起使用。由此可见,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虽然和唯物史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不难发现二者在很多特定语境下不能相互替代。文章通过对两个概念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实质内核与性质等特点进行比较从而对两个概念进行区分,以便今后的研究学者可以更精准地表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5-037-03

一直以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核备受学术界关注,它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与唯物史观相伴随。通过对马克思经典原著以及相关文献的阅读可以发现,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进行区分,包括恩格斯在后期的很多研究中对于两个概念也时常一起使用,甚至很多哲学词典在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阐释时将其与唯物史观混为一谈。但仔细研读便可发现有些语境下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相互代替,用“双胞胎”来比喻他们的关系也并非恰当。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与区别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从二者形成的历史背景、实质内核与性质等特点起进行探寻。

一、创立的历史背景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提出唯物史观是在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但并未直接使用唯物史观这一概念。在这篇文章中,二者多次提到“这种历史观”,并对这种新的历史观进行描述和阐释。“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他们产生的过程。”以及“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从这两段论述可以看出在青年马克思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提出唯物史观,是因为马恩二人在对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进行批判的过程中,试图构建一种客观的理论解释框架,一种基本理论,或者说是一种方法论,以此来分析和构建各种社会现实及相关理论。同时也为了与黑格尔从范畴出发所构造的唯心史观划清界限。这也就说明马恩关于唯物史观研究的起点势必在青年马克思时期。此后,特别是在马克思的晚年时期,虽然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理论进行了不断的完善,但他再也没有从概念入手对其进行剖析。至于马克思与历史唯物主义则可以用“遗憾”来形容,二者从未谋面。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背景

恩格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创立并非想要为唯物史观找一个理论备胎,并且这一概念的确立有一定的偶然性。恩格斯第一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是在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拉德·施米特》的信中:“但是,许许多多年轻的德国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一切都可能被变成套语)来把自己的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经济史还处于襁褓之中呢!)尽速构成体系,于是就自以为非常了不起了。”通过这段话以及这一时期恩格斯的书信来往可以发现,在19世纪末,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德国思想理论界对于唯物主义有着与众不同的偏爱,特别受到青年学者的青睐,但是与此同时对于唯物主义的曲解也不断加深,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德国的哲学和社会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保·巴尔特。他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了批驳,并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唯物史观是经济唯物主义,以经济为中心提出的。可见巴尔特对唯物史观的曲解,针对于当时社会上青年学者这种对于学问浮夸敷衍之势,恩格斯回应道: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做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从这一回应可以看出,恩格斯之所以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意在批判与之相对应的贴上各类标签的“唯物主义”,并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做过多的解释。针对于这种浮夸的学术氛围,恩格斯还提醒到:“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杠杆。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在这方面,到现在为止只做了很少的一点工作,因为只有很少的人认真地这样做过。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人们出大力,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恩格斯在奉劝当时的青年学者要立足于历史、立足于现实去做学问,而不是简单地挪用别人的话语体系。同样这段话也表明在恩格斯看来他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是一个意思,他所批评的那些把唯物史观当做不研究历史的借口的朋友。

二、实质内核与性质

(一)唯物史观的实质内核与性质

在第一部分我们谈到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今后理论的阐释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框架,而这框架的大致结构又由什么组成,其本身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如果说“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三驾马车的话,在唯物史观中也有三驾马车即现实的个人、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这段话说明在马克思看来唯物史观的核心内核关注的是现实中的人,是有意识的人从事实践生产活动的进程。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文章中,马克思甚至还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触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可见在唯物史观中,人民既是剧作者也是剧中人,人民是剧作者说明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但历史并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舞台。人民是剧中人是因为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还要依靠现实的物质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生产及再生产的实践,在这之后才会有政治、法律这类的产物出现。因此,对于唯物史观的了解和探析主要基于对于历史、考古、文献的挖掘而获得。

就唯物史观的性质而言,唯物史观更是一种相对宽泛的客观对历史进程进行阐述和分析的科学。在所有的历史观中,唯物史观是唯一客观正确的历史观,在同过去各种有偏颇的历史观决裂后用人及其生存的实践基础来解释历史。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的发现可以说是全人类的财富,可以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研读历史。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不能这样定位。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内核与性质

在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内核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找出三驾马车: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针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从它的诞生开始就一直与唯物史观混在一起。在对恩格斯晚年的书信来往进行梳理中可以看出,在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施米特的信中刚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阐述,然而时间仅仅只过了一个半月,在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又重拾唯物史观这一概念,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就在同一封信中,恩格斯还提到:“再者,我也可以向您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在同一封书信中的不同表述说明恩格斯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后,并没有将唯物史观完全抛弃,而且在他看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意思相近。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前,关于如何看待历史进程最客观的唯一表述方式就是唯物史观(或者唯物主义历史观)。

1890年恩格斯第一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时,并没有对其进行解释。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恩格斯说到:“因此,我在英语中如果也像在其他许多预言中那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我希望英国的体面人物不至于过分感到吃惊。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在这里,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进行了正式且全面的阐释,将这次表述与他在前面所说的《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融汇在一起便可看出历史唯物主义是用人类社会中具体而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关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说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在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及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通过这段话与上一段恩格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本身进行论述的话可以看出,历史进步的动因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相互协调而前进的。这一观点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就对此做过相关的论述,如“因此,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将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由于这两句源于青年马克思时期,因此对于很多概念的表述还并不清晰,以上两句话中所提到的“交往形式”就是后期我们所说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怎样推动历史前进的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样解释到:“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表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历史得以发展和进步。虽然经济因素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但通过历史发展的现实马恩着实发现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框架中,很多基本框架设定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因为通常来讲,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所以辩证唯物主义中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也会映射到历史唯物主义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到:“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而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找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正是因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规律,才会推出人们看历史的发展首先要关注社会存在,而社会存在最基础的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生活资料,进而才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问题。而又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社会意识又是什么呢?是国家及法律等上层建筑的产物,进而又阐发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

第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这样阐释到:“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对历史进行具体考察的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发展的主要动因,而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是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之上伴随其共同发展的。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规律进行阐述我们进一步可以对其性质进行分析。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说到:“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因为在这一领域内,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预期的目的,总的说来在表面上好像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所以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更像是社会历史领域中各种规律的总结与运用是现实而具体的。而又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与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历史唯物主义更像是“部门”科学,是相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影射而展开的。

三、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总括

通过对于经典原著的研习可以发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总体而言,在创立的背景上,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后来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基础,从而产生在马克思的青年时期,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确切提出是恩格斯针对于当时学术界对于唯物主义的曲解而提出的,时间确切而言已经在马克思去世之后了。从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与性质来看,二者也存在不同:从内涵来看,唯物史观更关注于宏观的对于历史的考究,如“人的本质发展问题”、“实践”问题等,是从科学的层面进行掌控和分析;而历史唯物主义更加关注历史长河中具体的、现实的规律性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如果用“双胞胎”来比喻二者的关系不成立的话,笔者更加觉得历史唯物主义相对于唯物史观而言像一把钥匙,一把开启探究人类社会历史的钥匙,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以上就是笔者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一些见解与体会。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张奎良.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J].哲学研究,2011(2)

[6] 张奎良.恩格斯与历史唯物主义[J].哲学动态,2012(11)

[7] 张奎良.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和特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2(2)

[8] 余其铨.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9] 安启念.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问题[J].社会科学期刊,2010

[10] 冯景源.唯物史观形成史研究及其意义[J].东南学术,2013(2)

[11] 张雷声.唯物史观与《资本论》的创造过程[J].学术界(月刊),2012(3)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北京 100089)

(作者简介:陈怡同,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原理与方法。)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