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波 谭丽荣 李健 刘凤霞
【关键词】颈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治疗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68-0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而患病年龄呈逐步降低趋势,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我科于2012年5月-2015年5月采用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与方法: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按患者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奇数日入观察组,偶数日入对照组,观察组50例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30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半年,平均2-3年,对照组50例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27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半年,平均2-3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2]拟定一下标准: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
(2)非婚姻或哺乳期妇女。
(3)保证配合治疗,完成全部疗程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1)颈椎病的其他类型。
(2)脑源性、耳源性、外傷性、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癌引起的眩晕疾病。
(3)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其他严重性疾病、糖尿病患者。
(4)未按试验计划完成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观察组:采用电针治疗。
取穴:风池 颈椎夹脊穴、天柱、玉枕(均为双侧)。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局部消毒后,取华佗牌30号1.5寸针灸进行针刺,风池穴向鼻尖方向针刺1寸,其他穴针刺1寸,得气后使用常HHKWD-8081脉冲针灸治疗仪,50次/分频率、连续波,电流量以患者耐受为宜,设定25分钟/次,每日1次,2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
1.5.2 对照组:采用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倍他泀汀注射液,静脉滴注,使用500mL 5%糖水或0.9%生理盐水500mL+20mg倍他泀汀注射液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1疗程,休息3天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
2.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眩晕、头痛、恶心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诊半年无复发。
好转:眩晕、头痛、恶心症状明显减轻,有复发。
无效:眩晕、头痛、恶心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未能改善,阳性体征存在。
2.2 结果(见表1)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为头部经脉气血失调,经气运行不畅,致髓海空虚,脉失所养,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是其内因,外感风寒湿邪,颈部长期劳损是其外因。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穴,为手足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针灸学者称之为“祛风要穴”,颈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能畅通督脉和太阳经气而调和阴阳,天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且有上连下贯的作用,针刺既能益气升清,又可滋水涵木。诸穴合用,可调节头颈部经脉气血,畅通经气运行,填脑补髓,脑窍得其濡养则使眩晕症状缓解或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因椎动脉狭窄、斑块形成,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使脑部血流减少,产生眩晕或猝倒,有研究表明,针刺风池穴可调节椎-基动脉血流速度[3]夹脊穴能促进局部血流循环[4],针刺天柱穴可降低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反射性扩张血管,上述穴位采用电针治疗,能松解相互抵抗的软组织,使血管扩张,脑供血增加,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孙宇,陈其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S]中华外科杂志,1993,13(8):472。
[3]袁晓军,郝喜书,赖钟平,针刺风池穴对脑血流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6,37(5):285。
[4]庄垂加,阮传亮,针刺夹脊穴治疗基底-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