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河曲县地处黄河弯道,土地贫瘠,当地农民历来以农耕为本,历史上十年九旱,饥荒严重,交通闭塞。在解放前,河曲人民的主要谋生手段是“走西口”、“跑河路”。因此,在这种颠沛流离,聚少离多的生活中,逐步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河曲民歌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其曲调高亢辽阔、悠长舒展,语言朴实真切,唱出了这片贫瘩土地上历代农民的生活与心声,久唱不衰。
【关键词】:河曲民歌 音乐风格 地理环境 生活方式
一、河曲民歌概况
1、山西民歌溯源
山西,历来被誉为“民歌的海洋”。山西民歌源远流长,在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击壤歌》);“立我庶民,莫匪水尔,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康街童谣》)相传都是尧时的民歌、童谣。“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歌》)相传是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所收集的《唐风》、《魏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这些民歌,如《唐风》中的《椒聊》、《葛生》、等;《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非常广泛。它们或歌咏劳动生活;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或倾诉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不少是反映婚姻或爱情生活的。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不仅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用民歌来歌咏他们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感情,而且通过民歌去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他们对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
2、河曲民歌的种类
河曲民歌包括山曲、小调和劳动号子。
山曲属汉族民歌山歌类,最具代表性。河曲民歌中数量最多并且流传最广泛的就是山曲。山曲通常是指那些适于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山曲在当地又被称为“酸曲”,属山歌类型。山曲的结构短小精炼,一首曲调以上下两句构成。曲调音域较宽,节奏稍自由,听起来高亢嘹亮、辽阔悠远。山曲的唱词每一段也是上下句的格式,唱词采用“比兴”手法,用词简练,语言生动,演唱中叠字运用较多,用当地方言演唱起来,不仅质朴、率真,而且风趣、幽默。
小调指那些适于在室内或室外从事不太沉重的劳作时随时可以哼唱的小曲。小调在河曲数量较少,大多成为“二人台”(二人台是综合性艺术,近年大多被归入戏曲或歌舞类中)和小戏的演唱曲调。如:《绣荷包》、《送情郎》。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是在集体性繁重而单调的体力劳动中,为使劳动者劲往一处使而在劳动现场喊唱的一种歌曲。劳动号子不仅可以在劳动中指挥劳动、协调动作,还可以在边劳动边喊唱的过程中减轻干活者的压力,鼓舞大家的劳动热情,从而缓解疲劳,提高劳动效率。河曲的劳动号子有两种,一种是作坊号子,一种是船工号子。这两种
二、河曲民歌的特点
1、河曲民歌的题材和语言
河曲民歌的题材丰富多彩,非常广阔。朝代兴替,悲欢离合,灾荒战乱,农事劳碌,全属民歌反映的范畴。它既有热烈高亢的《打蓝靛》、《黄河船夫曲》,也有凄凉幽怨的《方四姐》、《小寡妇上坟》;既有颂扬古代功臣的《颂杨将》、《天向阵英雄》,也有赞颂当今领袖的《解放区对歌》、《毛主席妻咱赛亲娘》。而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愛情等题材的内容,占比例最大。反映解放前煤窑童工受压榨的《童工歌》,这一类反映劳动人民受苦受难、对剥削者充满仇恨的民歌为数不少,而更多的是宽阔明亮的劳动歌。
2、河曲民歌的音乐特点
由于河曲地处高寒山区,地偏土贫,与内蒙和陕西相邻,民歌总体上具有高亢、嘹亮、悠长、舒服等音乐特点。具体表现在结构、旋律音调、节奏节拍等方面。
首先河曲民歌的典型结构是上下句结构的分节歌,一般由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八小节构成一首乐曲,且多为平行结构,即后四小节往往是前四小节的换尾重复。如《想亲亲》,上下两句仅有末音有区别,显示出不同的结构功能。
河曲民歌旋律的基本形态有“扬抑型”和“抑扬型”两类。“扬抑型”是曲调从中音开始,上行至最高音然后下行结束;“抑扬型”是曲调从高音开始,下行至最低音然后上行至中音或高音结束:另外,还有少量的“混合型”,即前两种的结合的旋律形态。例如《想亲亲想在心眼上》就是一首混合型的河曲民歌,该曲旋律形态是对“扬抑型”和“抑扬型”的综合,旋律起伏大且频繁,把“想亲亲想得心花花乱”的感受表现得非常贴切:
河曲民歌的旋律受该地特殊的地理地貌、方言习俗、审美习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第一,旋律往往在一开始就从高音唱起,或从中音大跳到高音,使得感情炽热、激动,具有热烈、奔放的气质。第二,歌曲不论悲歌、喜歌,多在曲首前两小节的一个音上做延长,给人呼唤、宽广的感觉,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三,旋律起伏大,起伏多。
河曲民歌的节奏、节拍和速度都比较自由,河曲民歌的节拍绝大多数为2/4拍,也存在少量3/8和4/8,3/4和4/4的混合拍,如《提起哥哥走西口》为3/8和4/8的混合拍,《真魂魂跟在你身左右》则为4/8和5/8的混合拍。同样的一首歌曲,由于歌唱者的身世经历不同,歌唱时情绪和速度的变化也不同,它可以随着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歌唱不同的内容,反映着不同的生活情绪。
三、河曲民歌反映的民俗文化
1、物质民俗
河曲民歌中反映的物质民俗主要是衣食住行等生活民俗。衣的民俗:“白布衫衫呀袖袖长,羊肚肚手巾呀遮荫凉。”食的民俗:“半斤莜面推窝窝,挨打受气为哥哥。”河曲的历史上,从清末民国初年直到解放初期,人们大多以莜面、豆面、山药蛋为主食,莜麦面有推窝窝、捻鱼鱼、猫耳朵、卜烂子等多种做法,吃时往往调以酸菜汤、羊肉汤等,这是河曲城乡百姓经常食用的家常饭。住的民俗:“你走西口我上房,手板住烟囱泪汪汪。”河曲人多住平顶房,房顶上可以晒粮食、乘凉,也常是人们瞭望的地方。在河曲民歌的歌词里,常有描写妇女站在屋顶上瞭望情人的情节。行的民俗:“不大大小青马喂上二升料,三天路程两天到。”河曲农村多为山区,旧时农民多以马、驴、牛车做为交通工具。至现代,则各种交通工具一应俱全。
2、社会民俗
河曲民歌反映的社会民俗主要是关于婚姻爱情方面的。在封建社会,河曲城乡青年男女之间的婚姻多是按照“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进行的,不管男女之间是否相识,是否了解。“荽半畦畦,父母主婚不愿意。”“河里头鱼儿井里头沙,干有男人守活寡。”现实要比民歌中描述的更为残酷,童婚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于是,年轻的妇女“怀抱胳膊腕腕脸背脸睡,枕头上滴下两滴伤心泪。”整日度着以泪洗面的日子。但是,这仅仅是苦难生活的开始。“茶无叶子不如水,童养媳不如鬼。”她们在“满天星星没月亮”,“嘴里头唱曲心里头哭”的岁月里,“低头进,低头出,低头盘算不能活。”在心里呐喊着,“难熬难熬实难熬,活着不如死了好。”甚至起了轻生的念头,想用投河来解脱活着的痛苦,想用上吊发泄对不幸婚姻的不满。旧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剥夺了人们正常的配偶要求,但是它却不能阻止人们追求自由恋爱的洪流。青年男女们正常的爱情要求,追求幸福的愿望,往往冲破一切人为的藩篱,大胆地表露出来。漫山遍野地响彻着这样的声音:“唱起曲来抖起音,要为朋友趁年轻。”
“买不起马子买头牛,娶不起老婆为朋友。”人们的正常爱情得不到自由,因而就不得不以另一种方式,即“为朋友”,“打伙计”来实现他们的爱情愿望。“蓝蓝的天来红红的水,想爱谁来就爱谁。”“咱二人相好一对对,铡草刀剜头不后悔。”然而,在旧时代,这种爱情的结局终是不幸的,“冷蛋蛋砌墙冰盖房,露水的夫妻不久长。”民歌用“花篮篮打水一场空”来说明他们的爱情毕竟是镜花水月,终归落空。
作者简介:徐晓东,男,湖北黄冈人,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声乐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