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解读

2015-05-30 10:48张英
西江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叛逆思妇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诗歌对于思妇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思妇形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思妇诗的成因进行了总结,对思妇形象进行了分类,肯定了《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价值及其影响。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叛逆;思妇;哀怨

一、《古诗十九首》思妇诗歌产生的成因

东汉末年,游子纷纷外出求学,与在家中的妻子长期两地分离。抒写离别相思,或许成了思妇们最好的心灵慰藉。思妇诗歌在两汉时期大放异彩。究其成因,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汉末特定的社会政治与取士制度

西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明经取士制度,给读书人带来了希望,鼓励了游学的风气。为了功名,士人纷纷离乡背井,四处求学。东汉时期的文人学子对于游学和游宦的热情,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灵帝时期,宦官专权情况严重,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士人们为了自身前程,只得四处奔走,以求谋得出路。

士人们长期旅行在外,与家人长期的分别使得双方的感情无处倾诉。古代社会,女子足不出户,恪守三从四德,生活的全部空间就是头顶的四四方方的一片天,因此更是把全部的希望与依靠放在了丈夫的身上,一旦面临分别,只得将满心的愁思与等待化作绵长的思绪,在孤独与寂寞中独自咀嚼。

(二)妇女道德的进一步强化

《子夏传》有云:“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1]。《礼记》记载女子要“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培训完成之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

汉武帝时董仲舒指出“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臣者君之合......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2]。这就是三纲思想,后来经班固进一步完善形成“三纲五常”思想体系。汉代末年时期,人们对于妇女的行为约束又增强了不少。班昭的《女诫》这本书就集中体现了社会对妇女道德的强化,自古以来被看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女性劝诫要集。全书细化了班昭对女性在言行举止,家庭地位与人伦关系等问题的一些看法,加深了封建社会对女子三纲五常的戒律。

(三)突破传统礼教的个性情感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是在以往女性塑造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的突破。同样都是女子,但是她们少了以往女性的隐晦被动和对命运的逆来顺受,取而代之的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世俗情感的追求,对爱与恨情感的直接袒露和表白。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因与情人长久分离而产生了无限的思念,但是她们并没有像传统女子那样认可这种生活,她们大胆泼辣,毫不掩饰的表达出了对现实的不满,用一种袒露的真心,白描的真情,对久违的情人呼出推心置腹的真话。“思妇们以一种至真、至情的理念呼出了内心的真实情感,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散发出灿烂的光辉”[3]。

二、《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分类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在以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其特有的个性突破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她们大胆表达与历史不同的声音,以一种全新的形象站在世人面前。思妇形象或忠贞不渝,或感时伤别,或内心凄苦,不尽相同。

(一)忠贞不渝的思妇形象

也许离家远游的文人并不是最孤独的,而在家中守候的妻子才是最孤独的。例如《客从远方来》这首诗,就可见一斑。

客人从远方送来了“一端”织有文彩的素缎,对女主人公说这是她丈夫特地托他捎来的。女主人公不禁又惊又喜,当女主人公把绮缎展开一瞧,意外地发现上面还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鸳鸯双栖,自古就象征着伉俪相偕。丈夫送给她彩织鸳鸯之绮,恰恰禀明了他希望与心爱之人白头偕老的心意。

(二)感时伤别的思妇形象

人世间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心爱的人归来,而自己却容颜不再。往往事不随人愿,《庭中有奇树》的女主人公就此表达了她的烦恼。

这首诗写了一位妇女对外出求学的丈夫的思念之情。由于长期一人独处,古代女子对于季节的变换,总是最为敏感,而远在他乡的夫君,却仍然没有消息。我们通过观察这首诗对于树的描写,就可以知道,诗人采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用花来起一个衬托的作用,展现人物的内心想法。一方面,花朵的怒放,显示了主人公的孤独与痛苦;另一方面,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命运会不会像这凋落的花朵一样,命运多舛呢?读者也被女子的悲伤深深吸引,扼腕叹息。

(三)内心凄苦的思妇形象

时代的无奈,使得佳人在醉生梦死中重复不变的生活。《东城高且长》的女主人公这样宣泄她的情感。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这四句话是说诗人通过眼前看到的景象,表达着心中痛苦骚动的感觉。每日的生活千篇一律,简单重复,只有无情的时光匆匆的逝去,使人不禁感叹“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诗人登高远望,抒发情感。

三、《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价值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是情感熏陶下的审美意象,引起无数文人心里的共鸣。思妇形象彰显了女性生命的意识,折射出了游子的心态,同时也为拟女性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女性生命意识的彰显

《古诗十九首》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借助女性情感丰富的特质,突出展现了妻子在家中独自等待的悲苦,表现出女性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对于个体生命的渴求非常忠实,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追逐和对传统束缚的否定,改变了以往的思妇形象。她们大胆去爱,去怨,感叹年华的轻易逝去,表达对爱人痛苦的相思,体现了东汉末年人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是魏晋思想的先驱。总之,《古诗十九首》的思妇思念的情感,就是对于男女之事看法的揭露,更是个体生命意识的高扬。不仅突出了东汉诗人的世俗情怀,更是表现了游子对于生老病死的思考。

(二)游子心态的折射

《古诗十九首》中的大多思妇诗都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想象家中思妇的生活,从女性视角出发来构思。这些诗深入实际生活,理解并同情女性的遭遇,同时也融入了作者自己忧患的经历与痛苦的人生体验。思妇们表达出来的幽怨情思,正是游子借思妇之口传达出对社会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希望通过游学进取,获得朝官举荐,但无奈事与愿违,未能如愿。文人在仕途上遇到的情形类比妇女在家中的处境,因为境况相似,所以同病相怜,因此对在家的妻子有了较多的理解与同情。于是便借用“女子口吻”[4],表达自己的压抑,诠释自己的思想,进行畅快的抒情。所以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拟女性写作的典范

在我国古代,男子拟女性作赋的传统历久弥新,延续至今。东汉末年,诗人习惯凭借女性视角抒怀,《古诗十九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一个里程碑似的作用,为日后写作的发展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篇篇都表现出文人诗的特色,其中思妇诗不可能是本人所作,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5]。以别人之口抒发自己心中所感,是当时一个流行的做法。《古诗十九首》开始尝试着从女性视角出发,抒发感情,表达难言之隐。这些极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千百年来为后世所敬仰。《古诗十九首》不仅在五言诗的领域首开先河,而且还为后世的风格变换,着眼角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32.

[2]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1.

[3]孙冯翼.子夏易传[M].嘉庆十二年刊问经堂丛书本影印.1772:21.

[4]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37.

[5]陶非奇.浅析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文学家,2009,18(3):56.

作者简介:张英(199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新乡,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叛逆思妇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成长之痛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心病还须心药医
叩问灵魂的乐章
师生冲突中遇到学生挑衅,怎么办?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