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贵州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令人堪忧。通过对贵州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归结其身心健康问题的成因,提出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室、成立体育相关社团、建立健全身心健康档案和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等,是促进贵州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健康教育;体质;心理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5-0055-04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生源也更加复杂,身心健康教育问题也随之突显。人际关系、情感困扰、人格障碍、学业困扰、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不良等是主要原因。因此,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现状,探索身心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质,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行的教育途径,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素质概况
贵州省的体育教育还不能与终身体育教育接轨,各项身心健康的教育措施难以真正实施,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也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致使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不断地下降。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对2013级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随机抽取1000名学生(500名男生、500名女生),通过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具体包括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肺活量、1000米(男生)、800米(女生)跑六个内容,情况如表1、表2所示。
结合教育部给出的男大学生(大一、大二)身体素质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见表3。从表3中可见,所选样本平均肺活量为4081(76分),50米短跑平均成绩为7.7(74分),坐位体前屈平均成绩为14.2(74分),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为220cm(66分),以上四项指标都介于及格成绩与良好成绩之间;引体向上成绩为7.7(30分),在及格成绩以下;1000米跑平均成绩为4′25″(62分),基本是及格成绩。从平均成绩来分析2013级男生样本,除引体向上外,其他各项身体素质项目成绩都只是及格以上、良好以下水平,而引体向上的平均成绩却远远达不到及格水平。总体上来看,2013级男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情况不容乐观。其中男生的引体向上平均成绩仅为7.7个,按照标准来换算仅能得30分,说明由引体向上所反映出的相关上肢力量素质令人堪忧。
结合教育部给出的女大学生(大一、大二)身体素质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见表4。通过表4的对比,能够看出2013级女生的各项身体素质的情况,肺活量为3055(80分),能够达到“良好”水平;50米跑位9.4秒(68分)、坐位体前屈为15.2秒(74分)、立定跳远为174cm(74分)、仰卧起坐为每分钟28个(62分)、800米跑4′11″(68分)等都是“及格”水平。从这几个项目来看,仅有肺活量能够达到“良好”,其他各项仅仅是“及格”水平,其中一分钟仰卧起坐刚刚及格。从均值来分析,2013级女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不容乐观。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杨小燕对本校学生进行了研究,研究借助瑞格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系统,选取SCL-90症状自评表对2013级学生进行测试。本校学生2013级共2574人,最终有1890人有效完成了测试,有效率为73.42%,测试结果表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为428人,占参加测试总人数的22.65%,其中有重度困扰的为71人,占参加测试总人数的3.76%。表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大多数处于一般水平,少数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极少数存在或潜在出现严重问题倾向。
二、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素质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以及城镇化的推进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社会竞争、学业困扰、期望与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决情感问题等困扰着成长中的学生。当这些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如果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不够好,社会适应能力差,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心理失衡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在性格特征、自理能力、自我认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弱、身体素质差等。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营养也极为过剩,肥胖、疾病等严重困扰着青少年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些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忽略了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关注子女的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致使部分学生存在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
(三)个人原因
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同时又是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困惑时期。由于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通讯、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学生信息来源广,新鲜事物多,致使其身心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状况,心智能力无法控制和辨别客观事物,同时不合理的膳食和无规律的生活习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原因
一是重成绩,忽视学生身心健康问题。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有的中、小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够重视,缺乏对其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锻炼,体育课往往被占用或被忽视,体育课堂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锻炼的时间不足,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少,身体素质差。进入高校以后,由于学习压力和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又缺乏体育锻炼,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孤独、压抑、空虚等不良情绪及体质较差、神经衰弱等。
二是高职院校自身的不完善。目前,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师资力量以及专业教师的配备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教学内容方法单一,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要;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不明确,身心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三、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心理健康社团
发挥学校和学生社团的主导作用,学校必须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安排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同时支持和鼓励学生成立并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社团。心理健康社团是学生自己的团体组织,学生自愿加入,社团定期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能否普及和提高教育效果,还需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室
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在网上留言或提问,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答疑,通过网上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开展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三)成立体育相关社团
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成立相关体育社团,体育社团是高职院校举办体育活动等大型项目的重要力量。教师应该积极地发展体育社团中学生骨干的力量,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主导作用,扩展学校体育活动项目,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做好体育宣传工作,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树立合理的体育价值观。加强对体育与健康关系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吸取健身知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把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身心健康档案
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监测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测试软件分析测试结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与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建立联动机制,家庭、学校、医院共同参与治疗,协同配合。
做好学生身体健康的监测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建立《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档案,以学年为单位,对学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并将测试数据与分析结果汇总成分析表格和总结报告,以使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本人了解每一学年度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情况。对身体健康状况差的学生,由专职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制订相应的运动方案,并指导其锻炼;同时,健康档案为学校及时了解并关注全校学生身体健康的总体状况提供相关的统计数据,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服务。
(五)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原有的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增加体育课程中教学项目的选择性,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完善体育课程的选课制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加强贵州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素质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的阶段成果,主持人:陈尉)
参 考 文 献
[1]秦中梅.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77-180.
[2]雷湘竹.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02(4):270-272.
[3]陈晓荣.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91-95.
[4]杜捷,杜高明.加强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157-158.
[5]张沛锋.高职高专学生体质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3):23-25.
[6]彭少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0(7):181-182.
[7]费青梅.浅谈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81-83.
[8]龚云,廖学辉,贺文莲.高职大学生心理现状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5):30-37.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2003.
[10]李宪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