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

2015-05-30 10:48:04苏宝芳
理论观察 2015年5期
关键词:思想内涵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

苏宝芳

[摘 要]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根本组织路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被誉为党的生命线和传家宝。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作为一种领导方法,“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鲜明立场和立足点;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机统一;作为一种工作作风,“群众路线”体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内涵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028 — 04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根本组织路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被誉为党的生命线和传家宝。正是凭借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才使得我们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党的群众路线从提出、形成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简明扼要的表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群众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此,“群众路线”这一政治概念就成为具有系统内容和深刻内涵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虽然党的每一次代表大会,大都对党章作了一些修改,但对群众路线的表述基本保持下来;虽然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党对群众路线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坚持这一优良传统始终一以贯之。

一、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群众路线”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反映了我们党为谁立命、为谁谋利的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是涉及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大问题。自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中共“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p163)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澤民、胡锦涛、习近平都对党的宗旨问题作出过一系列精辟论述。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2〕(p1094)1956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3〕(p15)1999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讲政治,离不开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4〕(p371)2005年3月,胡锦涛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我们的方针政策和各方面工作更好地体现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5〕(p1)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p01)

可见,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出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利益,也不是人民群众依附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需要,而恰恰相反,它所体现和要求的是一切为了人民、服务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回首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风雨历程,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沧桑巨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走向成功,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都始终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历史也一再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事业发展的基础,紧紧团结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源泉。是否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衡量我们党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如果离开了这一路线,脱离了这一宗旨,那么这个党就不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了,这个党也就会像鱼儿离开水一样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了。由此断想,曾经执政74年的苏联共产党和执政40多年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为什么丧失了执政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执政党背离了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脱离了人民群众。一个不再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最终被人民所抛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二、作为一种领导方法,“群众路线”体现了我们党的鲜明立场和根本立足点

“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各项事业的根本立足点,反映了我们党依靠什么力量来实现正确领导、推进事业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领导方法问题,也是我们一切工作取得胜利的政治优势和根本保证。伟大的党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须有伟大的力量。这个伟大的力量来自哪里?党的群众路线鲜明地诠释了这一点: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7〕(p01)“只要我们依靠人民群众,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压倒。”〔2〕(p1096)正是紧紧团结、依靠人民群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特点,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方向确定以后,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8〕(p342)正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党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

进入新的世纪,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与国内深化改革的艰难困境,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江泽民同志告诫全党:“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参加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只有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获得成功。”〔9〕(p226)正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党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成功地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面对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和动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宏观执政理路。他指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10〕(p579)正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中国进入矛盾多发期、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严峻形势,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伟大真理,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怎样实现“中国梦”?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11〕(p01)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人们的立场上,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因此,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要通过群众的实践发现真理,又要通过群众的实践来证明和发展真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具体化的方法论,它源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从哲学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和理论概括。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p899)毛泽东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深刻地阐明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奠定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1945年黨的“七大”制定的党章虽然没有使用“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但贯串着群众路线的精神:“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决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同时以革命精神不疲倦地去教育人民群众,启发与提高人民群众的党悟。”〔12〕(p33)1956年党的八大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第一次明确载入《党章》,并且作了更为丰富的阐述:“党的领导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党能否把群众的经验和意见,经过分析和概括,系统地集中起来,变为党的主张,又经过党在群众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变为群众自己的主张和行动,并且在群众的行动中对党的主张加以检验、补充和修正。党的领导的责任,就是要善于在这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反复的过程中,使党和群众的认识不断地提高,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前进。”〔13〕(p316)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邓小平非常严肃地批评了党内存在的事务主义、文牍主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等不良现象,他指出:“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末,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14〕(p217)他反复强调,在作出决策之前,要注意“问问数字、算算细账”,认认真真地搞好调查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领导我们党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进一步告诫全党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纠正各种脱离群众的危险。他说:“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全党同志要“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8〕(p368)

继毛泽东、邓小平之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江泽民总结历史经验告诫全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联系群众的立场都不能变。他指出:“我们党是立党为公的,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绝不能脱离群众和凌驾于社会之上。”〔15〕(p181)他号召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把开拓进取和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各项工作更切合实际,更富有成效。”〔16〕(p01)2003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17〕(p646)他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我们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推行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18〕(p535)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要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19〕(p17-24)他号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真正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共同奋斗。

可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党的群众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它正确地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领导与群众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工作方法,从认识论上说,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从实质上说,是一个由民主到集中的过程。

四、作为一种工作作风,“群众路线”体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任何一个政党,在其执政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政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这是关系到这个党能否巩固其执政地位、实现其执政目标的重要的社会基础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是执政党建设中的一个极端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20〕〕(p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最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获取长久执政合法性的最根本的源泉。

毛泽东曾生动地描述了党和人民的关系:“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21〕(p1161) 他把官僚主义与群众路线看作是两种对立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总是孜孜不倦地教育干部要采取“群众化的方式”,号召全党“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坚决同官僚主义作斗争。举世闻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就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而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结晶,被美国记者斯诺称之为神奇的“东方魔力”、“兴国之光”。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人谢伟恩谈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前途时断言:在中国谁能赢得农民,谁就可以赢得中国,蒋介石不能赢得农民,所以他不能赢得中国。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一断言。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把党风问题提高到关乎党的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8〕(p327)针对党内出现的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搞特殊化现象,邓小平严肃指出:“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8〕p(403) 在他看来,党的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到社会风气和社会安定,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大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他强调:“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9〕(p228) 1989年6月,他在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谈话中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中央领导集体、我们的高级干部“能够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什么乱子出来都能挡得住。”〔11〕(p178) 同年9月,他在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时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9〕(p327)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此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特别是在查办大案要案、深挖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纯洁了党的肌体,提高了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動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2〕(p01)他号召全党同志和各级党组织,要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牢记“两个务必”,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概言之,“群众路线”作为中国政治活动中的一个特有概念,不仅是我们考察中国长久以来直至当下政治变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视角,它也必将在未来继续存在并继续作用于中国政治形态之中。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6〕(p1)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是我们今天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遵循。

〔参 考 文 献〕

〔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大辞典〔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

〔4〕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5〕 胡锦涛.把各族人民群众利益落实到发展各个方面〔N〕.湖北日报,2005-03-06.

〔6〕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7〕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1〕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2〕 文飞.党史上关于作风建设的相关规定摘编〔J〕.党建,2013,(10).

〔1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江泽民.积极适应新世纪开拓创新要求 大力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5-25.

〔1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9〕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07).

〔20〕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
武术研究(2016年11期)2016-12-16 13:28:20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69期)2016-09-21 21:49:12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2:28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发展应用及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