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民族地区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教育困境初探

2015-05-30 15:17:26谭雁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民族地区德育教育

谭雁

【摘要】民族地区的学生相对非民族地区的学生缺少更容易获得正确思想观念教育的种种便利条件,所以,我们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做好民族地区的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以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传授学生正确的理论,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好答疑解惑。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要言教加身教,发挥好教师的表率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 民族地区 初中思想政治 德育教育 困境突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4-02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是初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学好初中思想政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具有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因为民族地区的学生相对非民族地区的学生缺少更容易获得正确思想观念教育的种种便利条件,所以,我们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做好民族地区的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以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我们要知道,学生的成长需要大量精神上的养料,他们吸收思想养料的能力特别强,所以思想养料的质量如何,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政治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全过程。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困难却越来越大,政治课的教学更加困难,民族地区学校尤甚。由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们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观念,进而在道德修养、行为习惯、法纪意识、理想信念等等方面出现偏差,甚至还会有一些严重的错误认识。在他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尽管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对所学知识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课堂讲述内容与少量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这些矛盾对政治教学目的的实现主要有以下障碍: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现实认知可能是片面的、浮浅的,这就导致他们以偏概全,质疑课堂上“应然社会”的知识讲授。学生有可能会漠视传统教育中优秀内核,转而热衷于迷恋于某些不健康的“新潮、时髦”观念,可能会导致精神疲软,人格退化。学生可能只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去看待事物。长期而言,学生们的这些认识偏差会成为成长的思想和心理障碍,丧失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严重的则会因产生反社会行为。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诸如此类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呢?笔者认为,一是德育工作形式脱离了时代和社会发展。单一的报喜不报忧的德育形式使得学生在逐渐成长接触了社会上各样不正之风之后,开始质疑学校老师带给他们的正向观念。老师们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往往无暇顾及思想的疏导,只能通过简单、被动甚至强暴的说教来逼迫学生改变错误认知。二是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适度地开展教育,在小、中学进行“三观”教育,升入大学却在强抓养成教育。三是这些年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注重笔试成绩,对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却无闲暇真正顾及,再加上德育工作不好量化考核的特点,导致学校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人文意识培养。

面对以上困境,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从哪些方面进行有效突破呢?笔者的观点如下。

首先,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把教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较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另一方面,就是针对学生随时反映出来的认识问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做随机性和直接現实性的解惑答疑,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寓知识于解惑答疑之中,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现实认识问题,而学生从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真知之后,又会产生从量到质的思想变化,并使其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要求。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是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时期,也就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指导行为时期,并且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分析,作出评价。同时必须看到,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可塑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要在日常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功夫,日积月景,潜移默化。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区分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再次,要注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应该从引导学生尊重、接受一定的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作为教育的课题,讲述必需的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能力上来。

最后,言教加身教,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时代在进步,任何一个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伴随新问题的不断涌现。教育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然而开放的教育环境必然导致矛盾凸显。我们需正视矛盾,不断改进和探索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方法和形式,不断弥合课堂与现实的差异,最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初中思想政治民族地区德育教育
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未来英才(2016年20期)2017-01-03 21:01:29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09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38:54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2:53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作业的科学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71期)2016-09-20 06: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