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红
[摘 要]作为中国旅游城市的主体,城市旅游最大的特点是旅游的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的融合,本文通过分析文旅融合的基本理论,论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相关性,从文旅融合的必要性、现状、问题,找出潮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关键词]文旅融合;转型升级;潮州市旅游;发展研究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247
潮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为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好多学者赞誉潮州“历史文化厚重、地方文化独特、自然风光旖旎”。有历史厚重的名城古镇文化、著名的广济桥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开元寺、韩文供词、凤凰塔等11处属于省级保护文物,更有特色的是潮州的茶文化、陶瓷、饮食等。潮州的刺绣工艺、潮州方言也是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这些对旅游开发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2013年,潮州市旅游收入比上年增长21%,海内外游客达到590 4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61万人次,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以古城文化旅游、传统工艺、自然风光等品牌。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部署,建设新城的同时保护好古城,将潮州市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区域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潮州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1 潮州市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 1 体制不够健全,机制运行不畅
从管理体制上来看,旅游与文化隶属不同的部门,受部门权限、职能所制,难以将二者统筹考虑,各自为政的现象难以规避。目前,潮州市旅游管理还存在很多漏洞,资源的管理权限分散,多头管理,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另一方面,宣传教育方面欠缺,市民文物保护意识差,整体素质不高,全民参与意识淡薄,认为游客跟自己无关,对待游客不热情,如牌坊街牌坊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小广告,滨江长廊脏乱差现象严重,垃圾随意丢,这些不仅不利于景区、景点的保护,而且严重影响着游客的心情,减少逗留时间,甚至断绝回头客。直接破坏潮州旅游的形象,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严重制约潮州旅游文化的发展。
1 2 缺乏整体规划
搞好规划是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互动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先导。潮州市多数景点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没能串点成线,串珠成链。目前潮州市的旅游线路体现不出潮州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其应该以文化专题来划分线路,潮州的景点、景区主要集中在广济桥、韩文公祠、牌坊街、开元寺一带,游客只需半日内全部观光完毕,其他的景点非常零散且跟这些景区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和互动,而且路道狭窄,行车、停车均不方便。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外地游客来潮州都很难品尝到这些正宗的潮州菜潮州小吃,潮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在短时间内展现在游客面前。
1 3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游客参与体验项目少
旅游产品应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门面,也是一个旅游发展城市的名片。潮州市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大多数旅游产业都已老化,而且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较慢,
高品位的旅游产品、特色项目及鲜明的主题没有形成。景区体验项目较少,潮州的景区和景点没有处理好静与动的结合,旅游者到这些景点都仅仅是简单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并没有互动,吸引力大打折扣,如纪略黄公祠内的木雕等内涵丰富,文物价值极高,但这些静的物品难以与动的游人互动。回头客很少,缺乏较强的吸引力,景点娱乐性、参与性不强。
1 4 景区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到位
从潮州市旅游发展及外界的反映来看,潮州市旅游在宣传方面还处于初期阶段,没有科学的营销宣传策划及营销渠道,特别是在旅游产业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仅有优秀的旅游产品及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不能吸引游客的,还必须具有科学的宣传规划和有力的宣传渠道。虽然潮州市近几年加大宣传力度,创造了城市歌曲,城市宣传片,举办粤东侨博会等各类大型活动,但城市知名度、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来潮州的旅游者基本都是广东省内和几个隔壁省份的,远程游客不多,更没有年轻人驴友慕名而来,潮州文化旅游在开发和培育品牌上,缺乏前瞻性、创新性,主题不清晰,导致旅游品牌效应较低,制约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
1 5 旅游服务发展滞后,文化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会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综合性产业。
据统计,与旅游直接相关的行业就有20多个,间接相关行业有10多个,旅游发展程度不仅取决于产品的开发程度,而且依赖于其他产业,当前,潮州市接待游客住宿的酒店还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的需求,五星级酒店没有,四星级酒店还不多,服务的质量更需要提高,整体接待能力较差,这样就会导致大量游客不留宿,或者是流入附近的汕头市,直接为潮州市旅游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加上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就导致游客在潮州市的消费力大打折扣。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然而目前潮州市培育旅游人员的院校寥寥无几,目前较具规模的仅有韩山师范学院、潮州高级技工学校,潮州职业技术学校,其中专门成立旅游专业的学校少之又少。
2 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潮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2 1 转变管理职能,理顺管理机制
当前,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是由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文旅融合要想顺利发展,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对文旅两个部门进行规划,成立专门的文旅领导小组,协调双方的工作,在管理方面要转变管理职能,加强合作,由专门成立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审批项目、规划、管理等。第二,要理清管理体制、理顺工作关系、消除多头管理和行业壁垒,尽量减少互相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进一步消除发展障碍;彻底改变潮州市目前旅游景点多头管理的复杂局面。第三,落实部门责任,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商、质检、物价、公安、交通、文物旅游等部门各司其职,加强管理,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启动旅游协会协调机制。
2 2 编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构建潮州文旅融合体系
依据《潮州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潮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纲要,根据当前潮州市旅游文化资源的背景、市场占有情况、空间发展等,编制潮州文化旅游专项规划,科学布局,创新潮州旅游文化品牌,构建潮州旅游文化体系。文化旅游的融合,涉及内容宽泛,行业较多,因此在规划时应统一布局,总体规划,整合资源,规划成一个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旅游区。将潮州市所有景区景点、各类旅游资源结合在起来,统一规划,对资源分配、信息沟通等各方面加以协调、平衡,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借助各景点、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旅游新格局。
2 3 深度挖掘旅游商品潜力,开发旅游体验项目
旅游商品在旅游开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内容,旅游商品是游览的延伸,要求具有地方性特色,潮州是“中国瓷都”、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旅游商品开发潜力大,开发富有“潮味”的旅游商品是发展潮州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潮州陶瓷、木雕、潮绣、泥塑、不锈钢等都可开发成旅游商品,再结合潮州的标志性建筑将其制作为旅游纪念品,这些纪念品不仅让游客留下永久的纪念,同时还凸显出潮州的特色。此外,旅游食品也是潮州的另外一道亮点,让游客不仅欣赏到潮州深厚的文化资源,同时又能品尝到潮州小吃,因此,要不断立足于顾客价值创造、挖掘消费新需求、倡导开拓新的消费空间,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推动文旅融合双赢合作发展。
2 4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潮州市文化旅游产业之所以处于低谷状态,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忽略了宣传力度,应通过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对潮州市文旅产业大力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杂志及户外广告等宣传推介潮州文化旅游。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通过互联网与旅游产业进行结合,不仅加快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网络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计划选择央视、凤凰卫视、旅游卫视、广东卫视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厦门日报等媒体通过专题策划、专题报道等方式推介潮州的美食、文化和休闲旅游。同时举办好各种节庆活动,通过举办民间潮乐大赛、侨博会、生态旅游节、美食节等活动为载体,邀请嘉宾参加,媒体采访报道,积极推介潮州文化旅游产品,努力扩大潮州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2 5 提高文旅服务质量,加大文旅复合人才培养力度
文旅融合产属于第三产业,主要的卖点就是精神产品,通过向游客提供高质量、高品味的服务,让游客感受到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享受特色的服务,对潮州的旅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首先在交通方面,潮州应根据自身特点采用新的旅游交通形式,潮州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街道相对狭窄但沿街风格独特,景点间距离不远,可采用脚踏车、自行车、电瓶车及人力三轮车等交通工具,前提是整頓、规范当前杂乱无章的秩序,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游客的安全和服务质量。其次就是住宿,潮州市应改变当前的住宿面貌,根据当地的特色和文化来进行设计,让游客亲身体验感受当地文化、生活与众不同,使旅游者感到很温馨、刺激,潮州也可以将住宿改为住古城的客栈,休闲时再吃潮州小食或者听一段潮州音乐,别有一番吸引力,让游客来到潮州有一种古城恬静、休闲、温馨的感觉,是真正的效果。第三就是饮食和旅游购物,潮州的小食远近闻名,但是由于目前特色的小食都设在偏僻的小巷,不利于游客品尝,政府应将这些有名的小食统一规划,相对集中一条街,这样有利于游客游客一饱口福,多带走一些对潮州的绵长回味。
潮州市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首先,应加强与旅游高校紧密联系,制定出系列优惠政策,根据复合人才的特点,修改相关的专业培养方法和教学大纲,有针对性的培养急需人才,可以依托韩山师范学院、潮州高级技工学校及潮州职业技术学校设立旅游专业,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步伐,实施旅游人才教育工程。扩大规模,加快旅游专业在校学生的培养,争取早日培养成才,符合条件,输送到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喻玲 统筹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3)
[2]喻玲 统筹文旅融合,促进宜宾旅游产业转型升级[J].宜宾与科技,2013(1)
[3]陈炜 潮州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12
[4]常月亲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5]邢晟 河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J].中国发展,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