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利用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思想品德

2015-05-30 06:31陈向玲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内容方法

陈向玲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阵地,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学科渗透,高效利用传统文化经典“秀外慧中”的特点,就能有效克服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说教,切实改变育人方式,从而教导学生学会关爱宽容、知礼守信,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承担弘扬优良传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效利用;内容 方法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带,这些留守儿童没有得到有效监护;有些寄宿的孩子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和关爱,缺少道德约束,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还有些孩子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过分溺爱,造成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道德滑坡、身心缺乏健康。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社会公德的缺失、学校、班集体荣誉感淡漠,不讲信用,感恩意识、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极大影响,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很难融入整个社会体系。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传统,增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情感都有好处。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思想品德课教师承担着学校德育的重任,更要在教学中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以“仁”传播“和谐”,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宽容

何谓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感恩社会。但一些孩子在家顶撞家长,不体贴家长的事时有发生,而家长由于对孩子的溺爱不忍苛责,也就纵容了孩子,使孩子在学校也难以与同学和睦相处,因为一些琐事打架斗殴的事也时有发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中要利用《论语》、《礼记》、《孝经》、《诗经》等经典,传播 “和谐文化”,加强对学生的宽容教育,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进而敬爱父母和长辈,在学校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遇到事情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引导他们悉心体会“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成为人处事的准绳。为此,我校结合实际,专门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帮扶和情感疏导,还阶段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献爱心,参加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运动会等活动,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既充实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让他们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方法,融洽了同学关系,切身感受到了爱和温暖。为培养了学生关爱他人、热爱家乡、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热心公益等良好品德奠定了基础。

二、传播“礼文化”, 引导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晏子春秋》中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是否文明礼貌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我们有了礼貌,就有了与人交往的亲和力。对初中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心理冲突”期,保持健康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对提高公民素质,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礼仪教育要对学生提出一些严格细致的要求,如进门喊 “报告”,与老师接送东西要用双手,随时将“请、谢谢、对不起”挂在嘴上等。甚至对坐、立、行走的姿势也要有明确的要求,如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等。长此以往,不仅形成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也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与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还可以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包括正直、忠诚、谦逊、自尊、热忱、宽容、庄重等教育,以追求至善的思想境界,塑造美好的心灵。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接触一些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作品。如朗诵经典诗文、听民乐民歌、看民族舞蹈、欣赏书法美术作品等,使学生在欣赏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倾心于艺术作品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愉快和情感的升华,思想得到启迪。同时也可出示一些不讲文明礼仪的行为作为对比,让学生在评判中反思自身行为,在反思中提升道德修养,努力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传播“信文化”,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信指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真实可靠。“一诺千金”、“徙木为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是古人诚信的真实写照。可是目前,诚信缺失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偷盗欺诈……这些失信行为不仅败坏了校风学风,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秩序,而且影响了中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学校的声誉。因此,如何帮助他们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弟子规》中的“信”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包含着做人要说话算话,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能谎话骗人,胡言乱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包含着眼见为实,不信谣,不传谣;“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包含着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是立身之本、立业之本,是古时君子必备的道德,也是今天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品德。对此,我会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一系列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展示汇报等。同时积极协助班主任建立班级诚信手册和诚信档案,督促学生做到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说话算数、承诺兑现,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敢于承担责任。

总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和学科教师伟大而光荣的使命,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该发挥学科优势,主动承担起德育重任,借助国家倡导“经典诵读”的大好机遇,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认同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自觉诵读中汲取营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内容方法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可能是方法不对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主要内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