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是一种“中间型人才”。本科院校新闻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这样的发展趋势:强调通识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促进素质提升,加强知识融合。本科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兼具规范性与特色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并重;兼顾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
[关键词]本科院校 应用型新闻人才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22-03
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是在现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既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安排等进行的总体设计,是新闻院系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出发点,也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抓手。
一、本科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界定和内涵
(一)本科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界定
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组织保障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是对新闻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设计。狭义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毕业资格与要求、课程体系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描述、学制、学分、学时、授予学位、成绩考核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等。
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该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就是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以既定的新闻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在综合考虑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及学生学习能力等相关因素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配置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案,最终使学生达到既定培养目标的动态过程。[1]
(二)本科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才是核心,新闻是专业指向,应用性是基本要求,它以“能力为中心”,满足“从事高技术要求”为目标。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是一种“中间型人才”,其既具备传统学术型新闻人才的学科教育规范,又有职业技能型新闻人才的职业教育特征。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在确保达到教育部对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后,要凸显自己的特色:应用性。作为“中间型人才”,与职业技术新闻人才相比,其理论基础更加厚实,知识层面更加宽泛,学科知识更具前沿化。与学术型新闻人才相比,其在工作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突出。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具备的学科本色和应用特色,决定了其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重组基础、反映现代、加强实践、注重应用”[2]为课程建设方针,在课程的选择上,要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特色。确保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新闻及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理论技能,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同时考虑行业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本科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
在明确了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后,在全媒体时代,对于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在知识体系方面,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够用”,要达到传统学科型新闻人才所具备的理论知识的基本要求。在能力体系方面,要结合时代要求,培养“全能型记者”,做到“用脑”、“用眼”和“用手”协调发展。“用脑”,即有各种媒体思维模式集成的新闻聚合头脑;“用眼”,即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用手”,即能写、会拍、擅长互动,能进行电脑和手机制作发布等。[3]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力争做到“一专多能”;在素养体系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4],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上岗条件之一。新闻学子所从事的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只有加强媒介素养,新闻从业者才能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为成为适应新闻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二、本科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发展趋势
新闻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而不断进行调整的。目前,本科院校新闻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一)强调通识教育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陷入了困境。有学者认为,高校新闻专业过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过分强调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现状,导致了新闻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不匹配、技能单一、视野不宽、后劲不足。为此,不少学者在认真反思我国新闻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外国特别是美国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要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肖琳芬指出,如果把新闻教育的目的限定为培养新闻工作者,就是把大学新闻教育矮化、职业化,甚至庸俗化。新闻教育是建立在扎实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一种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个性得到比较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心不在于受教育者学到多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在于其心智和潜能是否得到开发,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安身立命。[5]陈向明认为,通识教育既是一种大学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能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6]新闻人才培养要注重通识教育,这不仅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也逐步成为包括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全国很多高校新闻院系的实际行动。[7]
(二)注重能力培养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8]教育部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使之成为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又要求高等学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并对能力的培养和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9]因此,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各种能力素养,是新时期高等院校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本质要求,更是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促进素质提升
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职业道德意识,具有较宽厚的科学人文素质,具有厚实的专业综合素质,心理健康,身体素质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10]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李强撰写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后指出,“从事新闻事业,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来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11]责任心即社会责任感,是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而加强职业道德、塑造完整人格是增强责任心的基本途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塑造完整人格,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化与人文化。[12]
(四)加强知识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呈现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陆续出现,现在纸质媒体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已经把新媒体元素用到报纸上。在纸质媒体上,利用二维码技术,就可以通过手机看到新闻现场视频,感受动态新闻。新媒介的出现对于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新闻人才具有相应的新闻理论知识和新兴的技能,而且要求新闻从业者具有与时俱进的新闻媒介素养,尤其是新闻敏感性,在瞬息万变间把握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呈现事件的真相。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要综合时代前沿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新闻媒介素养教育,使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贯穿于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不断地熏陶和渲染,让学生成为既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又有扎实的新闻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
三、本科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策略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既定培养目标的阐释和细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如何围绕新闻专业的特点来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值得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策略。
(一)兼具规范性与特色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本科专业提出的在培养目标、培养基本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等方面的原则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标准,遵循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原则。不能因为“应用”而降低新闻人才培养的标准。所谓特色性,即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要在“业务培养要求、主要课程等条目均为各专业所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专业办出特色”。[13]如加大校媒合作,强化能力培养,通过两方(大学、媒体)联手、双线(理论、实践)贯通、知行合一、主动发展,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课程体系构建的特色性原则既是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的体现,也是各类高校的生命力所在。
(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并重
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新闻素养是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是培养方案中的三个主要内容。当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养是核心。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性较强的新闻专业知识,还包括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不仅包括适应现代传媒发展所需的技能,还包括在新闻作品和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新闻素养不仅包括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还包括对媒介的评价和质疑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要贯彻教育部2005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7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精神”。[14]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要在传授新闻及相关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业务素质,逐步形成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并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兼顾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对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培养方案时要有全面的考虑。科技的进步带动传媒行业的发展,并促进传媒理念的变革和技术的更新,这些变化要反映到培养方案中,使所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同步。在构建新闻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构建大类新闻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精心设计体现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模块,如融媒体、掌上媒体等模块。通过选课制度,让学生自己设计符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学习课程菜单。这样,既强化了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共性和基础,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
人才培养方案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等,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的理论课程要突出实用、够用,为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后劲。在课程设置时,要确保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不动摇,根据理论课程的设置,要对应地增加实践课程学时,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相应的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完善实验设施,开设更多的具有独立性的实践课程,逐步探索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模拟体验式教学课程。此外,还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有运用和实践的场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综合全面地考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教学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衔接和渗透问题,使学生整体地掌握新闻专业知识和技能。
[ 参 考 文 献 ]
[1] 王长鹏.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时代教育,2013(17):59.
[2] 石本秀,张超,宋玲.“全能记者”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记者,2011(3):58.
[3] 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4] 肖琳芬.新闻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发展战略研究[J].学理论,2009(20):156-157.
[5]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5.
[6] 田秋生.通识教育打造媒体精英——复旦、清华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134-137.
[7]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 / OL].http://www.moe.gov.cn / publicfiles / business / htmlfiles / moe / moe_1623 / 201001 / xxgk_80315.html.
[8]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 / OL].http://www.moe.gov.cn / publicfiles / business / htmlfiles / moe / moe_1623 / 201001 / xxgk_79865.html.
[9] 张景龙,周平尚.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5.
[10] 王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8(7):45.
[11] [13] 李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塑造完整人格——媒体商业化形势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J].新闻知识,2007(1):68.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 / OL].http://www.moe.gov.cn / publicfiles / business / htmlfiles / moe / moe_1623 / 201001 / xxgk_80315.html.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14-11-20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新闻传播学建设项目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粉琴(1979-),女,江苏兴化人,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