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梅
【摘 要】“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形。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幼儿阶段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
【关键词】幼儿;养成;教育
一、树立榜样,让幼儿模仿
记得一位名人他说了一句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听了感触颇深,是啊,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真是应验了这句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特别是在对幼儿的教育当中,因为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首先是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我们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幼儿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其次是树立同伴榜样,在班级里设置类似评比栏的“我真棒”、“明日之星”等栏目,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进行公开表扬,及时发现和表扬孩子良好的行为;同时,我们经常把发生在孩子周围的好人好事用录像录起来,进行回放,让同伴都向他学习,以儿童教儿童,这种真实感人的情景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班上陈思瑶,朱俊博等小朋友非常有礼貌,特别是表现在来园时能主动热情地同老师和小朋友问好。我便请家长配合,让他们每天来园时,当其他小朋友面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问候,以便幼儿大部分来园了,好为大家做榜样。事后活动中,请小朋友一起讨论,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早上来园教师和孩子的态度,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感。再次是针对班上每个幼儿某一方面特点选择榜样。
二、因材施教,耐心引导
目前,大部分幼儿是独生子女,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要求教师必须要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班里原来有几名幼儿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拖拖拉拉,没有养成良好常规习惯,不仅让人格外费心,还会对其他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对这部分幼儿过多地批评教育效果并不佳,更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使幼儿产生更加要好好表现的欲望,也就是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应。对于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儿,要更加耐心,不断用语言强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用正面强化,从某一“闪光点”的行为出现,带动整体行为的改善。
三、为幼儿创设有意重复和练习的机会,巩固良好行为
幼儿期可塑性大,学习的波动性也很大。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萌芽,往往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两次活动可以巩固的,最容易被不良倾向所冲击,作为教师就要随时注意孩子的言行,一旦出现反复,就要给予制止,把问题解决。因此,“养成”教育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为幼儿创设重复练习机会,方能生效。我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设计内容,让幼儿在活动里逐渐练习礼貌用语,学习主动热情问候客人,有序收拾玩具,进餐前不大声说话等,多给幼儿重复练习和理解的机会。我班有一位小朋友,由于受家里大人溺爱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家长不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故初来幼儿园时,带来不少不良习惯。这些情况,我注意观察、引导、说服、教育,花费了不少功夫,孩子虽有一点进步,但过一段时间,不良习惯又重复出现,对此我及时给予制止,通过故事、儿歌、图片等等来让幼儿分清好坏,抵制不良习惯。
四、实现家园互动,协调一致进行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家园互动教育,使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连续性在“养成”教育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每学期初,我们把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要求通过书面形式印发给家长,让家长提高认识,引起重视,并根据教育要求创设与之适应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和谐关爱的环境中充分感知周围的社会生活。如平时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也参与接待,请客人坐、为客人倒茶、陪客人聊天等。请家长有针对性的带孩子外出做客,让孩子观察成人之间友好的交往。通过让孩子直接接触社会,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热情大方、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孩子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养成”教育,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