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角山水的意境之美

2015-05-30 12:02乔玉婷
艺术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意境美

摘 要:意境是所有艺术门类都致力于追求的最高目标。而中国画中的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永恒话题,有着其他门类所不具有的人文精神,有着特殊的意境之美,更蕴含了作者的审美思想,生活经历及艺术感悟。山水画从五代开始,经历了五次巨大转变,而南宋四家的一变打破了百年的全境山水,开启了“边角山水”的新时代,这其中,“空”、“留白”所特有的意境之美为它增色不少。而今的国画市场,却缺乏这千百年来的气韵之美,意境之美,不得不引发我们国人的深思。

关键词:意境美;山水精神;边角山水

1 意境的阐述及与意象的关系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书法、舞蹈、建筑无一不追求意境之美。诗歌的对仗用词,小说的伏笔跌宕,音乐的旋律篇章,戏剧的行头虚拟,绘画的笔墨气息,书法的结字章法,舞蹈的抒情柔美,建筑的气势应景,如此种种都各具其独特的意境之美。在艺术领域中,任何艺术种类如不以意境作为其最终追求的目标,那必将只是单纯的作品。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艺术概论》邓福星)。提到意境,必然要谈到意象。境与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象是客观事物,境乃是主观精神,象是境的客观基础,境是象的精神升华,境是通过象表现出来的,二者缺一不可。

所有艺术门类皆有意境,而笔者认为在绘画领域中更是如此。其一,从构图上来说,不同的构图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山水画中的全构图,让人感觉画面充实饱满,山石悬崖仿佛愈加巍峨陡峭,水流飞瀑仿佛愈加气势雄壮,画家以其大视角、大手笔,描绘大山大水的大气魄,给人以壮景,当前造化如此鬼斧神工而自身却如此渺小的心灵震撼;而边角构图却匠心独运,未闻奇山异石嶙峋风骨,但见孤峰矗立,一隅偏斜,挥毫之间占去画面半壁江山,云端一行白鹭扶摇直上,低处三两黄鹂树枝相鸣,别有一番诗意,给人以空灵清澈之感。其二,从用笔上来说,线条有些刚强,有些柔美,刚者似有千钧之势,柔者似持彩练多媚,变化丰富,意蕴万千。其三,用墨有干湿浓淡的变化,浓墨厚重,淡墨隽逸,浓淡相协,各有千秋。其四,书画同源,诗书画印结合在一起,彼此相得益彰,如画龙点睛,精彩纷呈,把观者带入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之中。最后一点,也是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即人品反映画品。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定的意象表现出来,或干脆把自己化身为画中的一人,一山,一草,一树,一花,一鹤……借物寓意,别有用心。“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叙画》),唯有赋予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让欣赏者观后有所思,有所感。私以为艺海滔滔,能引发观者共鸣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作品呢?首先,要寻找合适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君子”:梅,风中傲骨;兰,平淡幽香;竹,正直坚硬;菊,隐逸优雅。难道它们自身确有这些精神吗?非也,是传统文人赋予了它们这些精神内涵,因为四君子自身的特征及其生长环境也注定它们承载这些人文精神。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意象传达适当的意境,赋予意象以生命,借此表达作者内心的意志。

2 山水精神及其传统文化的体现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对山水有崇拜之情,各类祭祀活动就足以证明对山水的崇敬。历代皇帝也会对大山大水进行定期祭祀,上行下效,因此奠定了崇敬自然的基础。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对文人墨客所浸染的山水精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山水的关系:“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静,仁者动”(《论语》)儒家将君子品格的修行与山水精神联系在一起,可见其重要性;道家的出世主张与释然精神,更是推崇山水精神。

3 边角山水的意境美分析

宋代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初级阶段,是山水画的基础,不似后人变化太多。而五代、宋朝山水画主要分为南、北两宗山水,北宗山水构图较满,山体较高大,雄伟,皴法繁密,而南宗山水,多为低缓的丘陵,构图留有空白,用墨较湿润。马远为南宋的院体画家,严格意义上属于北宗画派,他领导了南宋的山水画趋势,他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他的构图为边角构图,山体常表现为一部分,留有大量空白;第二,用大斧劈皴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南宋之前,山水几乎都是满构图,南宋的马远在李唐的基础上,创造出与全境山水大为不同的“边角山水”,往往选取山体的部分表现,构图时也留有大量空白。马远一改北宋山水风貌,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北宋的全境山水已有画家将其发挥到极致,所以其后的画家不得不寻找新的方法来突破,来创新,所以马远将其较为满、全的构图,变为边角上作画,其余为空白,也就是“边角山水”。其二,南宋迁都建安,马远身为宫廷画家,自然也迁至南方,南方的多为矮小的丘陵,地理环境也是影响其画风的一个因素。

以马远的《踏歌图》为例,分析其意境之美。整幅画面山石雄壮磅礴,树木苍劲有力,草丛柔美灵动,人物细腻生动,正有致广大的气势之美,也具有尽精微的细腻之美。画中大量留白不得不让观者融入这神秘的意境之中。此画为何能开启一个新局面,因其具有了留白观念,也就是“空”这一概念。空了才能给予观者想象的空间,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这样才有变化神秘之感。

中国画的透视并非科学下的焦点透视,而是特有的散点透视,是有哲学性的。而山水画所包含的透视思想是由北宋郭熙提出的三远法:从山底到山顶为高远;从山前到山后为深远;从近山到远山为平远。当然,这相对于北宋画派较为实用,山水画中通常还有近景、中景、远景之分,每一层景色都独具特色。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将全景式构图发挥到极致,山体庞大,轮廓线方直,雨点皴繁密如麻,如钢似铁,墨色浓厚,他的画给人雄伟、气势磅礴的意境美,但这样必会给人压抑感,甚至透不过气,所以范宽会在山间留有一条空白,飞瀑直下,总会给人一丝解脱。而马远的画面仿佛是可以深呼吸的,大量的空白不仅可以使观者的视觉得到放松,也可给观者留有遐想的空间,在那荡漾碧波间,仿佛栖着惊蛟游龙,在那缥缈远山中,是否会有仙踪神迹?

马远的成世之作还有许多,他的画风成为画院的准则,追随者甚多,其子马麟为成就较高者。

夏圭作为与马远并称的南宋画家,也为边角山水一脉,构图多取一角半边,用墨比之马远更为苍劲豪放。《溪山清远图》为其代表作。

4 总结

边角山水之所以能打破全境山水的局面,引领新一代的山水画发展,是因为它留于观者想象的空间,可使观者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交流。不仅使作者的思想融于画中,也使观者的情感融入其中。

想要创造出意境之美,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技法为根,思想为本。

有人问齐白石先生:“如何能画好画?”齐白石先生说:“手中的笔永远不掉下来。”看似简单的回答,却是我们所有致力于研习书画之人想要成功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 彭吉祥.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王朝闻,邓福星.中国美术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乔玉婷(1992—),女,山西師范大学。

猜你喜欢
意境美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