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艳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这样的阅读无疑是当今我们所急需提倡的。本文着重探讨如何阅读文学作品的个性,以期能使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与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阅读 文学作品 个性
一.知人论世,科学解读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大意就是说,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了解他们的为人与时代背景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也就是说,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为了更好的把握与理解作品,有必要对作者本人的思想、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进行一番了解。而这些了解,对很多作品的解读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只有在充分理解作者以及其所处时代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对作品做出更好的更为合理的解读。脱离作者的时代背景与生平经历,简单粗暴的但凭一己之见来对作品进行解剖式的分析,从而得出所谓的个人独到见解,毫无疑问这是荒谬愚蠢的做法。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不是让人毫无原则的随意乱解读乱评判,对它的评判解析必须建立在原有作品内涵意蕴的基础上。只有科学的解读得到的感悟才是合情合理的,也才能让人信服。
二.尊重原著,合理想象
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多义性,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解读。但是文学作品在诞生的最初,要知道作者本人是有一个指导思想的,这个指导思想就是这个作品的主旨。换言之,作家是在有一个较为确切的想法后才有了写作的需求,到了不得不写的地步,这就导致了文学作品的产生。因此,不管作品本身有多少的丰富性,对作家而言,某种程度上是有着一定的写作目的的。在此基础上,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对作品的解读进行自由发挥。因为从根本上说,作品一旦从作家笔下解脱出来流入市场,它就不再属于作者个人,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体感受做出自己的理解。
文学作品并不意味着作者有着最初的写作动机就只能唯作者之意图马首是瞻,作品的“空白”部分就是读者可以自由发挥的场地。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空白”有待读者去补充完成。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与感悟去填充“空白”、合理想象,完成作品的再创造过程,在此过程中对作品进行评价鉴赏,从而最终实现作品的价值。我们应敢于大胆想像,进行自己独具个性的想像和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解读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读者可以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对文学作品做出个人的独特解读。
三.联系实际,批判阅读
南宋陈善强调读书要注重领会精神实质,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这才是真读书。反之,关注作品的表层内容而不了解其深刻内涵,仅仅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能从书本中解脱出来,那就是死读书,读死书。只有进得去又能出得来才能真正领会读书的妙处。所以说,读书不能抱着书本不放,必须考虑客观情况,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学会灵活解读与运用。“入”能领略其实质内涵,“出”则客观对待,别有见解,这样才是会读书的表现。
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读者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理解。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读者可以进行多角度解读,很多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感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鲁迅先生评论众人看《红楼梦》的不同动机与角度时这样说道:“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可见,不同的人看待文学作品确实有着不同的角度,因而得到的理解与体验也各不相同。
读者也可以对作品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或者点评作品,或者对作品的某个情节进行改编,亦或者进行续写等等,拥有个人独特的看法。比如作品的结局,读者可以在不违反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展开自己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写出合乎自己理想的结局。而改编作品,我们也可以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用原作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来反观现实生活,从而揭示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者问题。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恐怕依然存在吧?
此外,通过对比探究、批判阅读也有助于读出文学作品的个性。同一时期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不同时代背景做出的不同理解都是读者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有效方法。
当今的阅读不能固守在以往的单一化的模式下,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倡导个性阅读,读出自己的观点来。在解读过程中需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独特的个人理解与感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