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内容。师德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师德建设除了需要国家的重视,教师本人对自身素质的努力外,还在于师德建设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即伦理精神。把握师德建设的伦理精神、探索师德建设有效途径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师德;建设;社会;伦理精神
师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控与学生、社会、国家之间关系而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与应具备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操的总和。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师德建设决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决定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及主要措施,这对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根本保证
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吉林大学的讲话中强调:“高校要以‘育人为本,要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师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而且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长远的影响。加强师德建设也是高等教育提升内涵,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形成良好教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风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基础要素的综合表现,反映教师集体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态度,是教师整体素质的体现。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良好教风形成和发扬的基础和核心。师德状况如何,不仅反映出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而且影响学风、校风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以良好的教风来促进良好的学风。
3.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要想把教育办好,决定性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教师的素质如何,关键在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动力,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关键。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不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陶冶和教育。高校只有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以德育人。
4.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现状的需要
总体而言,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是好的,积极向上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爱生育人,为人师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师德状况在保持好的主流旋律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个别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淡化、为人师表意识弱化、敬业奉献精神缺失、学术道德诚信失范等。有的甚至在政治上信仰错位、信念动摇、信息不足。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二、全面把握师德建设的四种伦理精神
1.教书育人精神
教书育人精神就是既为业师又为人师,这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教师的神圣使命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追求崇高的人格。《礼记·大学》早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至善”不仅包括自己要有至善的德性,还要帮助别人自新,使整个社会达到至善的境界。唐代韩愈发展了《大学》的这一思想,明确提出了道德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把德育和智育割裂开来,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是有悖于古今正确的教育理念的。
2.爱岗敬业精神
教师应当做好人师和业师,不仅应德行高尚,而且要术业精深,这就必须爱岗敬业,这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敬业是师德的基础,没有对人民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认同和追求,就不会有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高校教师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师德修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人类最进步、最高尚的道德培养和教育学生,敬业奉献,甘为人梯。
3.乐于奉献精神
乐于奉献精神就是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不被权位财色诱惑。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也要谋求生存与发展。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对待这类问题。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乐于奉献的精神。
4.疑旧求新精神
读书只有善于质疑,方能长进。疑旧不是否定一切旧的东西,而是破旧立新,标新立异,把义理中陈腐的“旧见”清除掉,来创发新说。
三、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1.健全机制,优化师德建设的外部环境
(1)高校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工作的首位,成立师德建设领导组,加强领导,统一规划,使其贯穿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2)高校要完善师德建设的管理体制,优化师德评价体系,将师德建设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把师德教育的导向性体现在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项管理制度中,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具有真实的内容,克服学校在考核教师业绩时重科学研究,轻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的弊端。
(3)健全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高校要把落实关于开展师德建设的有关政策、审议师德领域内奖惩对象、指导检查各院系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明确化。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提高师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2.不断强化教师自律,提高其自身道德修养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修身立德是高校道德建设的根本。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应主要依靠教师自身进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自”是教师修身立德的最好方法。
(1)自重。教师要尊重自己的职业,只有将自己的三尺讲台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连在一起,才能自重自爱、乐教善教、甘为人梯,从而得到社会和人民的尊重。
(2)自省。教师要经常扪心自问对教育工作是否尽职尽责、全心全意,时刻检查反省自己,找出差距,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3)自警。教师要经常警戒自己,是否认真自觉遵循了党的教育方针,是否认真履行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争当师德的楷模。
(4)自励。教师在面对繁重的教书育人任务时,一定要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勇往直前,敢于探索,开拓进取,以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追求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前进,形成一种教师特有的精神力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是一种极好的无声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子萌.师德建设与当今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廖沉玉.舍师德与师德建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徐少锦.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2(5)
[5]程刚.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2)
[6]尚慧敏.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4)
作者简介:
王峰,男,单位商丘工学院,主要从事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