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荣丽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 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能力.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 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对于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诱发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合适的思维意向,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如四年级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倍数和因数是个抽象的数学问题. 例题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思维活跃的同学可能能想象出来,但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动手操作,通过摆12个,摆一排;每行6个,摆2行;每行4个,摆3行等解决倍数和因数的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分析综合概括完成抽象的数学问题.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很多例题都是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中运用类比、联想,培养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数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各不同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类比、联想的方法,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一一列举的方法,一年级中就有接触:分与合的教学,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 学生还能联想到搭配的规律与一一列举有联系的,利用知识间的联系迁移到此处教学,学生觉得学得很轻松,新知识很快掌握.
三、教学中数形结合,提高思维的转换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数”具有严禁、准确的特点,能严格论证和定量. “形”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能进行定性的分析. 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结合起来,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以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去研究,或者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去研究,从而利用数形的辩证统一和各自的优势尽快得到方法,从而数形结合就是重要的思维方法. “数形对照”便于寻求思路,化难为易,恰当运用数形结合是提高解题速度,优化解题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思维转换,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光看文字,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好像无从下手解题,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理解18平方米正好是原长方形的宽与3米相乘的结果算出原长方形的宽,条件给出原长方形的长,很快就能算出原长方形的面积. 在解决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中也有许多需要图形结合的.
四、加强应用意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问题是选取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事件作为载体,要求解答者能进行科学的抽象,将这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基本方法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求解,因此分析和解答数学应用问题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收获知识. 如四年级下册的混合运算、六年级上册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都是利用买东西付钱这样生活常见场景来理解混合运算中“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让枯燥的算法生活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要有热爱学生的热情,授予鱼,不如授予渔,这显然要求我们为师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启学生思维,还应根据教材、学生心理特征等各方面条件,去选择最好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