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摘要】 在我们的数学课本和作业本中,学生的习题到处都是,可是孩子们做起来却很少自主自愿的. 我们目力所及之处,大多是算一算、写一写、画一画之类的练习,丝毫提不起孩子的练习兴趣,如何设计好小学低段的练习题,为学生的发展铺好路,架好桥,笔者在本文中对这一内容做了一定的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一般说来,小学低、中段学生对新奇、好玩的事物更感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从练习活动的策划到组织,都应从学生感兴趣的情、事、物入手,采用故事、游戏、表演、比赛、操作、对话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孩子们被这种练习赏心悦目的外在形式所吸引而乐此不疲,对于蕴含于其中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的汲取和积累,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练习不应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更重要的是需要适度回归生活,关注动手实践,适度倡导开放,要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
一、人文与情趣并重,情趣优先
1. 注重趣味性
小学低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 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
可以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可以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也可以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 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 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如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后,可以对学生说,科学家伽利略说过:“自然界以数学的语言讲话,这语言的字母是:圆、三角形以及其他各种数学形体. ”接着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小棒等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品.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创造了更多的接近生活现实的图形.
2. 兼顾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 一道好的习题一般都能较好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 增加练习要求表述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学习充满自信.
首先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 如果在练习设计时把各种人文因素优化组合、滋润渗透,可以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使学生徜徉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人文修养. 所以数学练习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满人文关怀. 要营造亲和的氛围,使之“未成曲调先有情”,如题目表述改变常规题目要求的提法、创设激励机制等.
如:“数学乐园欢迎你!” “数学希望坛”“知识万花筒”“快乐ABC”“神机妙算”等,尤其在小学低年级中可采用第一人称:“我是小小裁判员”“我是小小神算手”“我会比” “看图列式我能行”“我帮算式画图画”等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其次,要充分挖掘练习题的人文因素,使学生体验科学的数学知识所蕴藏着的巨大的人文力量.
其次,在数学课中通过对话,进行人文性的渗透.
如在教学二册“十几减9”后的练习题中有一道情境题,在情景图中通过小白兔、小灰兔对话给出信息,小白兔说:“咱俩共收了16个萝卜,分给你9个. ”小灰兔说:“你剩的太少了.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选择信息计算. 练习时我们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用“十几减9”的计算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最后,我们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小灰兔,你会对小白兔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谢谢你!”“小白兔你真善良!”“小白兔你的心太好了,自己剩的少,给我的多!”“小白兔还给你一个吧,这样我们就一样多了. ”……孩子们说得多好啊!
这样题目中又蕴含了一种人文哲理,给了学生一次无声的人格教育.
二、现实与应用融合,感受价值
1. 体现现实性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 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2. 感受应用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应用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
又如在学习了平均数这个内容后,可以布置这样的实践活动:
(1)调查你所在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2)在报纸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说一说. 通过收集、整理数据,求平均数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基础,发展思维、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发展统计观念. 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能联系实际,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有创新地解决了问题. 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亲近数学之情油然而生.
三、增强开放性和综合性,主动建构知识
1. 增强开放性
增强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 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封闭式练习加以改良,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 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1】妈妈去商店买杯子,杯子的价格有2元一只与3元一只两种. 她付给售货员20元钱,找回了2元. 请指出妈妈买杯子的所有可能. 生的解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①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8 20 - 18 = 2
② 2 × 9 = 18
③ 3 × 6 = 18
④ 3 × 2 = 6 2 × 6 = 12 12 + 6 = 18
……
【例2】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练习: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摆的方法不同,摆出的角的个数也不同;既可摆出平面图形,也可摆出立体图形. 通过这样的练习,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这类开放性作业,内容形式新颖,问题解决具有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得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 另外,开放性作业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学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成功,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的思想.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仅指的是让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还应该包括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 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 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地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
2. 体验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 如:学校举行50米短跑比赛,小红用了12秒,小风用了15秒,小强用了9秒,小立用了11秒,谁跑得快?谁跑得慢?最快的比最慢的快多少秒?学生解答这道题必须知道跑步时用的时间少,说明他跑得快,只有知道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地解答这道题. 再如: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布置“用数字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我们的班级)”; 学习了比例尺后,可以布置 “给自己的房间设计平面图”等综合性作业.
如:学习了“年、月、日”这一知识后,设计这样一道练习:
下面节日同在大月的一组是:
A. 劳动节 建军节 B. 儿童节 国庆节
C. 元旦 教师节 D. 妇女节 清明节
这一题不仅检测了学生对于“年、月、日”的知识,特别是对于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的了解,还借助于全年中的一些重大节日这一背景,介绍了这些重大节日的由来,检测了学生对社会知识了解的程度.
总之,练习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现实问题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练习,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发展需要好题目,让我们从生活中去体验、寻找更多更好的题目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陆丽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教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