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开发及推送模式研究

2015-05-30 10:48:04吴建平
中学理科园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开发技术微课程

吴建平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微平台已经走入大众的生活,并且改变着大众的学习和交流方式。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对微课程的开发和推送模式进行研究。详细的阐述概括了主流的微课程开发技术和方法,并且依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为不同的知识点结构设计了针对性的微课程推送模式,进而达到利用微课程平台系统化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微课程;开发技术;推送模式

1   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1.1   微课程的定义内涵

微课程最初的雏形是以美国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那皮尔大学T.P.Lee提出的“一分钟讲座”为代表的微型教学模式 [1 ]。其中“60秒课程”针对的场合是一些非正式场合,例如搭乘电梯时,聚会上等,普及一些科学常识,针对性很强。他的设计思路是: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举例。他认为这种课程可以普及在其他专业,这就与现在的微课程十分相近。美国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美国教学设计师)认为微课程可以是一种进行知识挖掘的工具,还可以是对知识的拓展,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目的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 [2 ]。TED里的公开课内容短小精悍,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传播速度快,也与现在的微课很相似 [3 ]。

微课程的概念引入我国后,产生了一股微课热。一些专家学者对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改进完善,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胡铁生、焦建立、张一春、黎加厚、吴秉键等。其中胡铁生和焦建立对微课的定义有一定代表意义。率先提出“微课”并为微课下定义的是胡铁生,他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微型视频网络课程),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 [4 ],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1.2   微课程的特点

(1)针对某个特定知识点。要求微课要具有教育性,微课围绕着一个教学目标或一个教学主题,内容简单易懂,例如某一教学中的重难点。而传统教学资源包含内容众多,重难点不突出就很容易达不到教学目标 [5  ]。

(2)情境可视化。微课是结合典型案例或真实情境的视频形式,能吸引学生注意,迅速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清晰明白别人对相同知识点的观点和思考,拓宽学生视野 [6 ]。很多教师描述学生在利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将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专注且更易掌握知识点。

(3)内容开放,方便学生教师对视频以外的资源进行改写。这是对课堂教学而言,有些设计并不是教师需求的,或许不是教师和学生想要的,所以开发的微课要能让学生和教师选择。比如让教师和学生也能参与进微课的制作。

(4)应用广泛。微课依托网络,这为在线学习及移动学习提供了方便,更易于传播,便于随时随地、随心随意进行学习,而且内容小,不会在网络方面有压力,体现了现代学习的泛在性。

2   微课程的开发方法

2.1   PPT制作微课程

用PPT制作微课程比较简单,会制作PPT的人都可以参与制作微课程。该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从日常教学实践出发,针对发现的小现象、小策略和小故事,寻找制作微课程的文字、图片、音乐等素材,利用文本与配图进行情境描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然后制作成PPT,并设计PPT为自动播放功能,保存或另存为Windows Media视频(*.wmv)格式,即可得到微课程。这是从实践出发,找到小现象、小策略和小故事中的闪光点,并将其不断放大,上升为理论,制作成微课程进行交流学习,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过程 [7 ]。PPT制作微课程,技术简单、方法明确、容易模仿与复制,制作的微课程可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在职教育学习,侧重于德育类课程、班主任培训课程的开发,具有较强感染力,引导教师在案例文本中悟到教育策略和方法。

2.2   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程

电脑上安装有Screencast-O-Matic、屏幕录像专家等任意一种录屏软件,准备好PPT课件、麦克风、摄像头,即可进行微课程的制作。教育者对将要讲解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且通过对屏幕操作的录制采集视频资源、配合音频讲解最终生成微课视频。利用屏录以及结合手写板输入的方式,可以详细的就解题过程用画图板等画图软件讲解过程等。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程,技术多样化而操作简易、个性化创造空间大、培训推广价值高,制作的微课程侧重于知识学习,可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同行教学参考、家长参与孩子学习辅导。学习者学习认知时间集中,讲解传授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能够有力支持翻转课堂的发生、推广。

2.3   直接摄制微课程

教学者用黑板、粉笔、白纸、彩色笔等教具边讲边写,摄制人员用手机、数码相机或专业摄像机等摄像装备进行拍摄,再将拍摄的视频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后期美化编辑,增强微课程视频的效果。摄制时使用的是专业摄像机。直接摄制微课程,首先需要进行微课程主题的选择,并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然后,利用黑板、白板等教具展开教学过程,用数码摄像机实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板书、多媒体教学信号等教学实景画面;最后,对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制作和美化,微课程制作工作即可完成。

摄制微课程,技术制作专业性较强,消耗一定成本,难以自主创生课程,制作的微课程可作为备课、上课等面向教的教参资料,或者作为基于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视频案例培训资源。微型教学过程实录,将微型化的课堂或其它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对教师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微课程的推送模式设计

微课程的推送是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多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和系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探讨微课程的推送模式之前,首先要针对推送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不同,其微课程的推送模式也不同。其中根据教学中常见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推送模式。

3.1   依赖关系的推送模式

推送的知识点之间存在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则没有办法继续后面的课程学习,因此,针对依赖关系的知识点则应该选择知识先后推送的模式。即:在制作时要能帮助学习者回忆上一节的课程,首先对前面的课程进行回顾,比如采取简单概括总结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然后在进入下一节知识点教学。例如,在化学溶解度讲解的微课程教学过程中,溶剂、溶质的概念与溶解度的概念存在依赖关系,只有了解溶剂、溶质的概念后才能进行溶解度概念的学习,因此针对这样的依赖关系微课程推送过程中,要先推送溶剂、溶质的概念课程、在受众学习完毕这些课程后,才进行溶解度概念课程的推送。进而有效的保证整个知识体系的连续性。

3.2   参考关系的推送模式

这种关系是对知识的拓展,注意增加趣味性和拓展性,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隐形的知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或者换种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在知识点推送模式选择方面,应该先推送主要知识点,剩余参考关系随机推送,一般按照趣味性、重要性与关联性选择参考关系的知识点。例如,在化学溶解度教学过程中,溶质在液体中的溶解情况是进行溶解度教学和实验的主要关键点。通过溶质在液体溶剂的溶解实验来进行溶解度的教学是主要的推送课程,在完成这些课程推送后,同时也应该推送气体的溶解度课程,让学生了解到溶解度并不局限于液体溶剂。通过这种有主有次的推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很好的进行知识点的扩展。进而提高了对知识点的全面理解。

3.3   平行关系的推送模式

这种知识无先后,所以在设计中不必加入前面的引入,直接就可以进行,但如果要避免唐突,开始的时候要告诉学习者,这是一个新的内容,以此避免和前面的知识,比如不同的概念混淆。因此在推送模式方面,推送无先后顺序,一般遵循知识点从简到难的顺序进行推送。如果是有对比关系的知识,那么不妨介绍完一个之后,让下一个与之进行比较。例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溶质、溶剂的概念教学就属于并列关系,因此在这些概念微课程推送中,可以按照并列关系推送,先推送溶质概念再推送溶剂概念。或者先推送溶剂概念再推送溶质概念。这两种推送方案都不会影响受众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推送模式方面,微课程的推送主要是依靠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模式选择的。其中,前后交关系的课程就按知识的先后来推送。平行关系的课程采用难易度来制定推送顺序,参考关系的课程会按普通思维到特殊思维的顺序推送。但是由于课程体系复杂性,在整个只是微课程推送体系中,往往是并列关系、参考关系、依赖关系的联合推送。通过三种推送方式的交叉应用沟通构成微课程推送体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微课程的开发方法多样并且各有特点,尤其是推送模式上与知识点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依赖关系,因此在微课程实际开发和推广的过程中要依据自身的课程特点,选择适合的微课程开发技术和方法,并且依据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课程推送模式。切实的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arab,Sasha.Design-BasedResearch:AMethodologicalToolkitfortheLearningScientist.TheCambridgehandbookof:Thelearningsciences.2006.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4):19-21.

[4]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5]李俊.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初探[J].科技视界,2013(24):138-138.

[6]胡佐明,肖安庆.关于微课问题的思考[J].教育艺术,2013(9):75.

[7]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猜你喜欢
开发技术微课程
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几点探讨
电子制作(2017年14期)2017-12-18 07:08:10
防散脱纬编无痕弹力面料开发技术国际领先
微课程理念下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分析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17:08
响应式微课程网站的设计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01:29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程”设计1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程设计实验
中国煤层气开发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煤层气(2014年4期)2014-08-07 03:08:42
姬塬油田黄39区长8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复杂产品设计知识应用开发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