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艳群
摘 要: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与成才不和谐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渴望友情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渴望成才与目标缺失的矛盾、坚强性与脆弱性的矛盾、成绩好与动手能力弱的矛盾等方面。高校应该从教学改革、心理健康、目标的建立、团队精神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养等五个方面培养大学生早日成才。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成才;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6-0094-0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全国上下深深地思索,成才是每个公民最关心的问题,只要有足够的舞台,人人都能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贡献的人。那么,到底什么是成才,当前大学生现状中与成才不和谐的因素有哪些,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成才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人才与成才
“人才”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诗经·小雅》的注解里,泛指有能力、有才干的人。《辞海》关于人才的解释有三条:“一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二是指才学、才能。三是指人的品貌。”这是语义学上对于人才的定义,强调人才优于常人的才能和品德。在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的关于人才的科学内涵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其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并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的本质是创造性、进步性和社会历史性的辩证统一。
成才,对于个体而言,就是指通过接受专门知识培训和系统教育,使自己成长为拥有一技之长能创造性地从事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的过程。大学生成才则强调的是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各种有利条件,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心理及身体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锻炼自己的创新、学习、业务、实践、组织等各方面能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过程。
二、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与成才不和谐的因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在各种考验中,“强有力地表明了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80后大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充满理想大有希望值得信赖的新一代,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查阅整理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笔者对部分在校及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学生主要有以下矛盾冲突。
1. 渴望友情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人,这一代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重,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家中兄弟姐妹数量也不多,家里所有的小孩都能得到父母同等程度的关注,家里长辈对小孩过分顺从,促使小孩自我意识加强,有的小孩过度强调自我,不会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过分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导致人际关系出现冲突,孤独感加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直接导致团队合作意识减弱,不善于从整体考虑问题。
2.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缺乏创造性
每个大学生都渴望独立,强调个性,特色,与众不同。但又不善于处理事情,遇到问题不善于求助,对父母依赖感强。这代人的父母基本被扫了盲,受过基本的教育,明白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子女上学方面倾注全力给予支持,家中所有事务由家长包揽,小孩只要用心读书就可以了,一有空闲就让小孩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小孩成了接受各种知识的机器,整个青少年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个好学校,抹杀了小孩的创造性,忽略了小孩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所以有的学生一到大学茫然不知所措,想独立,而又摆脱不了依赖,做事缺乏自己的思想。
3. 渴望成才与目标缺失的矛盾
很多学生刚进大学时信心满怀,雄心壮志,很想在大学有所作为,于是这里竞聘,那里竞选,忙得不亦乐乎,高潮过后,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目前的处境、所学专业的状况时,才发现所选并非自己所喜欢的,对于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专业的发展前景、怎样学好专业等一无所知,想努力又找不到方向。很多学生填报志愿时对专业了解不够全面,决定填报专业时过多地依赖父母的判断,过多地考虑当前的就业前景,而忽略了本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资源背景,到了大学发现不对时,鉴于我国学校是按专业录取学生的特点,想调专业很难,即使能调,对其他专业也不是很了解,因而不了了之,留在原专业混日子。
4. 成绩好与动手能力弱的矛盾
市场经济给我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及社会的每个角落。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忙于为各种考级做准备,从上小学开始就为了考一个好中学,上了高中就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整个学习阶段就为了有一个好分数,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天性,忽略了其创造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进大学后,有的学生受各种名利驱使,仍然拘泥于追求高分数,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差。
5. 坚强与实际心灵脆弱的矛盾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足够坚强,能够经历各种风雨,在风雨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但真正面对挫折情境时又无所适从。有人说当代个别大学生是“怕苦怕累不怕死”,一遇到问题,个别学生就以死了之,心理承受能力极差。
当前社会瞬息万变,今天的热门专业能热多久?社会将会如何发展?我何去何从?对未来的焦虑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脆弱。
三、新形势下高校引导大学生成才的途径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研究高尚学问之地”的大学应该是一方净土,是集中优势人才也能培养优势人才的地方,应该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所作为。
1. 从学生需要着手,结合实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行动的内在精神动力,是一个人行动的航标,一个没有目标的人犹如一只无头的苍蝇。合乎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目标的确立,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相当重要。高校怎样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远大的目标呢?那就是要从学生的需要着手,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对学生没有任何诱惑力,学生不在乎的东西,对学生也没有诱惑力。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仅有综合测评的约束因素,根本就起不到对学生的纪律约束作用,有的学生对综合测评不在乎,你想扣分就扣分,他依然我行我素,所以,分析不同学生目前需要的满足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用略高一级的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重要。在对学生的需要满足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以便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目标,并在实践中检验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及时调整目标,确保以实际行动去实现目标。另外,大学还要设置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科学合理地制订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计划。
2. 在教学模式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集中教,学生集中学,因为有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下课后,学生再见老师就很难,教师的教大部分仍然是注入式的。再加上有的学校实行考教分离,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应试教育从小学、中学进一步延伸到大学,师生的创造性也因此继续得到扼杀。大学教育何种模式是最理想的,何种考核最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我们必须深思也必须及早给出答案的问题。在英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核心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培养其社会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来选择、调整专业,并自主选择论文的方向,展开独立的研究。在日常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二是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与复合型方向。英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视职业化教育,其课程设置相当贴近社会的需求,如“三明治”式的课程结构,就是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在校课程的学习与相关的产业、商业和行政领域的工作结合起来。借鉴英国模式,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成为能激发师生灵感,培养师生创造性的有效渠道。另外,我们要合理利用学校的各种激励机制,避免各种激励机制进一步导向功利化,而应该使各种激励机制成为衡量自己才能的一个标准、一个象征,促使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努力使自己符合这样的标准。
3.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目前很多的大学生是在糖水里长大的,心灵非常脆弱,经历不得一点风雨,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挫折引起,如恋爱挫折、人际关系挫折、学习挫折等,因此在大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设置真实的挫折情景,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心理成长过程,并配合心理指导,在学生面临挫折时帮学生进行分析,为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助力,帮助学生自己从挫折中走出来,实现自我成长。
4. 设立关注学生成长的从业人员
设立一批专门关注学生成长的从业人员,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并适时给学生以指导。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日趋复杂,越来越被日常琐碎的事务所累,如大学生评先评优、勤工助学、就业指导、公寓管理等,这样就直接导致学生辅导员忙于应付各种日常事务,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接触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根本就达不到学生所期望的全面了解与服务的目标,辅导员的教育作用被削弱。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更多的应该是承担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思想指导、心理疏导的角色。但由于日常事务繁杂,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负担沉重,而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因此,能否每个系部像配备一个教务干事来应付教学当中的繁杂事务一样来配备一个专门应付日常事务的辅导员,让大部分辅导员从这种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工作,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实效性。当然这种制度的实行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评价系统基础上,所以有待进一步探讨。
5. 学生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一个人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处世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小组,可以锻炼他们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从团队出发来思考问题,使其明白只有团队内部的相互协作,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进而实现个人的目标。因此,各高校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小组,此种科研项目小组的建立,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大学生成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在这个系统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依托高校,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将永远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黄大略.论中国特色人才学理论体系[J].人才开发,2009(02).
[3]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05-31.
[4]李卫红.准确把握当前形势,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政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
[5]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文亮,唐世明,罗莎.产学互动:大学生成才路径新探[J].宁波大学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