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
【摘要】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数学教学中更注重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那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呢?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高中数学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策略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一些重难点,单凭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让学生吸收和理解的.传统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这属于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学习必会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出来的学生可能学习能力强,但缺乏自主思考、独立创新能力,并使得学生更加注重个体能力的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差,这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不相符.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实施合作学习就有了必要性,新课改背景下,合作学习成为高中数学的重要教学形式.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竞争学习不同,是指学生以组为单位,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明确分工,相互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机会,并能实现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那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呢?
一、合理建立分组机制
合作学习的开展离不开小组,分组方法会影响到学习效率的提高.分组时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科学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是指组内成员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便于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共同完成目标.组间同质是指小组间的水平相当,便于公平竞争.这就要求教师多观察,确保组内成员的多样性,使得小组成员能进行不同思维方式的沟通交流,以获得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分组时应注重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性别比例等,各个成绩段的学生要均匀分布,发挥优等生的领导和组織作用,而由于优等生的带动,后进生参与小组活动的效率也会大大提升.个人能力主要指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全,不仅有较高的观察能力,还要有较好的交流能力,但很少有学生同时具备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分组能将不同优势的学生集中到一起,相互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因为男女生在认知、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配置好男女生比例,丰富学生学习视角.
二、确立合作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分工,活动开始前,教师应适当引导设计好整个方案.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课堂上将教学重难点分解成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思考过程,加深学生印象.确立了目标后,教师要关心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明确分工和责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三、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不可能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常会伴随其他教学形式.合作学习一半在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一半在于教师所选取的内容,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开展合作学习,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如果为了进行合作学习而开展合作学习,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不仅不能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优势,还会使合作学习沦为一种形式,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据,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合作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子集、全集、补集”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的包含关系,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通过概念教学,提高思维能力,初步了解等价转化思想等.教师确立这一目标后,合理设计合作学习内容,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进而深入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这样设置,最终达到教ip 目的.
四、有效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展,如果滥用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只有在合适的时候开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把握合作时机是一个关键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合作的组织者,应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准确判断.教学中笔者多次进行合作学习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出过程性合作与探究性合作两种方式.过程性合作是帮助学生了解定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弄清楚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学会应用.教学概念与定理时,教师可以设置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合作,深化理解.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新方式,实现了师生地位的转变,对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积极地提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祥.探讨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1).
[2]王岩.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J].中学生数理化,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