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和教育策略

2015-05-30 17:09肖霄
东方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

肖霄

【摘要】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长于坚硬而残酷的心理土壤,有着极其特殊的心灵世界。正视和面对这一现状,研究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的策略,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居于此,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居于一定的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留守大学生;心理现状;教育策略

经历:坚硬而残酷的心理缺失

中国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城市,有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向繁华的城市、向经济发达的东南方聚集,他们大部分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有一部分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还有少部分不确定监护人或干脆无人监护。

这一坚硬而冰冷的现实,彰显的是中国当今时代由于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出现的社会阵痛,而这种阵痛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作用在留守儿童身上。由于“亲情饥渴”等多方面原因,他们往往在心理健康、性格素养、学习品质等方面出现偏差,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他们在时间的风雨里顽强生长,深味着伴随他们成长的“空巢老人”的凄凉,幻想着父母城市打拼的酸辛,走过艰难的心路历程,越过青春的阴冷和迷茫,在青春的竞技场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于是,目前的大学,已经渐渐形成一个比较庞大而特殊群体——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现状:必须正视的迷惘和游走

这是一个在心灵之路上迷惘游走的群体。研究和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趋向和情感状态,对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意义极为重大。关于留守经历,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在十六周岁前个体成长最重要阶段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离开生源地外出务工,自己留守在家乡,由父或母单亲照顾、托付他人照顾或者无人照管的经历。据目前的研究,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负性情绪、积极应对方式、自尊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留守期间,开始留守的年龄越低,留守的时间越长,父母和孩子联系频次越少,成年后的抑郁、焦虑水平往往越高,自尊水平往往越低,人际困扰往往越多,而且能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的往往较少。同时,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比较低,人际关系相对敏感,精神质问题明显,人格品质偏向内。比较而言,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普遍好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有同辈或者无看护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儿童好于其他无看护留守儿童。有留守儿童经历的农村小学生更容易发展成为抑郁症。留守经历,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和心理创伤,对个体的精神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一是情绪低落,焦虑恐惧,伤感抑郁;二是性格内向、敏感脆弱、偏执叛逆;三是情感淡漠、亲情疏远,无助孤独;四是人际关系不畅,自我评价较低、难以融入群体,五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强;六是容易毫无顾忌的自我放纵;七是自我保护意识弱,等等。因此,高校对留守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分析成因,探究对策,这对留守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教育与策略

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做好由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用温暖与阳光去感化和照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良好的校园氛围的营造。学校应建立系统的留守大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全面掌控留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和心理行为等,对他们实行动态跟踪,以便有针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院的教育功能,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动员全校师生关爱留守大学生,重点关注和帮扶留守大学生中的特殊人物和群体。相关职责人员对留守大学生要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责任,尊重留守大学生的个性,消除歧视,加强全体学生的平等意识教育。学校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为他们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化。加强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留守经历,正确面对现实,强化自我提升和免疫。鼓励他们选修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掌握心理调试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及时发现自身心理问题,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法。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如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等活动,结合他们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心理疏导,从而提升该群体的心理调适能力。

再次是自强自律意识的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特长和闪点,给予优秀者表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认识自身价值,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加强有留守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尝试,提升融入各种平台的能力。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文明校园等勤工助学活动,利用自己的知识辅导留守的中小学生学习,开展关爱他人或社会的公益活动,使他们懂得如何利用社会资源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是社会关爱体系的构建。亲情缺失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根源,社会关爱在一定程度是可以填补情感缺陷。学校可建立留守大学生服务中心,通过一些模拟家庭主题的活动向他们传递学校师生的关爱,使他们得到心理安慰。还可积极搭建留守大学生与其家长的联系平台,组织留守大学生观看打工者的纪录片或者网络资料等途径了解父母的不易,主动与留守大学生的父母沟通交流,加强留守大学生与父母的互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呼吁社会对留守大学生的关注,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让留守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父母工作的企业体验生活,组织校企、亲子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他们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度。

需要注意的是,由留守经历建构的对不良心理症状和阵痛影响,可以部分被心理韧性抵消,因此,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务必要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对留守经历可能存在的降低个体心理韧性度、增加心理症状的可能性以及增加自杀风险等问题。心理韧性调节的高危影响,对自杀影响起着保护性作用。尽管有些人有自杀风险,不可强制介入,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随着更多问题的到来,但相信他们的自我修正和强大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但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对做好有留守大学生现状跟踪、对策研究应该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2,26(1):24-30;

[2]王毅,王微.国内流动农民研究的理论视角[J].当代中国研究,2014.1。

本文系2014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LJKJY1426B)。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
探究学校内如何开展亲情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政治信仰及教育策略研究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品德教育的策略探析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