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美术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美术教育不再像以前只注重对技能技法的训练,而转变成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基本取向。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发挥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术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成员应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呈现创新思维的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教学活动中,思维导图的思考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核心作用能使学生冲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式,通过思维的可视化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认识、理解、联想和表达事物,从而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美术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敢于求异的精神,能够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思维导图全面的思维训练方式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有诸多体现,包括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逻辑思维等。
关键词:美术课堂;思维导图;初中生;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创新中进行的。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导图是美术课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工具,思维导图的思考方式契合了创造性思维的思考方式。
一、思维导图简述
思维导图也称成为心智图,是由英国的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用于呈现大脑思维的工具,能简单而有效地通过图形表达发散性思维。他对思维导图的定义是:“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思维导图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1]思维导图是呈现思维过程的工具,对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习者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把思维清晰地呈现出来,表现创造性思维激发大脑潜能和开发创造力。
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2]思维导图的思考模式有很强的应用性,它将图形、符号、文字、线条、色彩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思维网络,运用色彩符号等元素直观的思维表现方式,给大脑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大脑产生刺激并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活动。
二、创造性思维简述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造想象而产生某种崭新思想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认为:“创造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3]创造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对某一具体的思维而言,具有新颖独到意义的任何思维,都可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这种观点着重指出的是新颖、独到,主体有创见,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观念”[4]。这可以定义为大多数人都具有的,体现在各行各业不断创新进步的各个领域。 狭义说是指“在人类认识史上首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较大社会意义的高级思维活动”[5],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有的。例如西方的一些艺术家达·芬奇、毕加索、蒙德里安等,他们都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独特、新颖的艺术风格和形式语言。当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并不一定要发明新事物或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笔者认为学生在美术课中表现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能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具有创造性的画面,如新颖、独特、个性的画面表现能力等。
三、思维导图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相关性分析
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想象力和联想等方面。思维导图的思考方式在特征上与创造性思维相似,创造性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多方面和多角度,是一种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思维导图与大脑内部结构相似,符合大脑表现发散思维的形式,思维导图的发散形式与创新思维的思考形式有很多相似之处。
运用思维导图绘制并呈现抽象思维的过程与大脑本身的思维模式相融合,思维导图绘制过程需要大脑发散思维对思维导图的发散形式提供支持,这种形式就是以一个中心主题为思维的开端不断向四周扩散,通过大脑的发散思维在扩散的过程中产生一层一层的思维层级。通过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结构,能促使学生轻松发散思维推进发散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从而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帮助。“从思维导图的结构样式来看,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发散性的,有一个中央图,然后向四周发散。其实这样的图式结构是反映了它多层次放射性思考模式”[6]多层次放射性的思考模式,并不像单一的线性思维的模式,而是能拓宽思维的宽度和延伸思维的深度,还能提升对思维方式的理解,最终能达到打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门。“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7]利用思维导图把人类的自然功能呈现出来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四、思维导图在美术课堂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维表现形式
发散性思维是美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指的是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不拘束于单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能力。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可以从各种角度思考问题的平台。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放松的状态来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导图在美术课堂的应用既可以使学生放松还能够更多地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在美术课堂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对一个学习用具进行思维发散,学生以一块橡皮为思维发散的中心,将思维导图的中心画上一块橡皮,分别向外进行发散,发散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根据橡皮的用途、形状、材料、颜色等方面进行发散。以一个学生对橡皮的发散为例:以一个圆柱形橡皮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分别对橡皮的用途、形状、材料、颜色进行了发散,其中对形状的发散使得他最终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创意作品。圆柱形橡皮→木棍→衣架→衣服/帽子,他通过橡皮形状的发散性思维发散到了帽子,把帽子和橡皮结合起来给橡皮加上了表情和四肢形成一个新的具有拟人特征的小卡通形象。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其发散思维,最终绘制出了自己创新出来的一个作品,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切实可行。
(二)思维导图的逆向思维表现形式
在美术创作中除运用发散思维外还要用到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方式,就是从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表现在思维导图中的思维呈现是不受限制的,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发散思维,同样可以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考,思维导图的特点就是能提供多样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一种思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查看自己的思维导图所呈现的其他方式去解决问题。例如初中美术课堂上画中国画“荷花”,让学生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构思要绘画的内容和绘画步骤。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构思并经过简单绘制后进行荷花的创作,学生在绘画时首先将荷花的外形勾勒出来之后再进行填色,这样完成的作品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比较拘谨,表现不出学生的个性和画面想表现的思想,老师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导图,提示思维导图是思维的呈现,在发散思维的前提下如果逆向思考会怎样,学生通过逆向观看自己的思维导图,决定将绘画步骤逆向进行,通过先画荷花的色彩部分之后再勾线,结果学生作品呈现出放松的状态,也通过绘画荷花表现出了自己的思想作品丰富又有个性。思维导图不仅是思维的发散,思维导图呈现出来的思维是全面的,在可视化的思维基础上运用逆向思考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三)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也就是抽象思维,它是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逻辑思维也是创新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灵感”是人脑基于逻辑和以前经验产生的,是创新活动的基础。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8]。思维导图呈现知识的过程也是自己思维整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能清晰地呈现各个逻辑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思维导图中每个分支的发散都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美术课堂上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需要通过画面把自己的思维进行呈现,思维导图可以把学生活跃的思维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能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学生对一个生活用品进行改造,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所想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思维进行整理使之清晰地表现在思维导图上,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辅助可以从自己的思维中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表达。
五、总结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等,通过以上分析,思维导图可以对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美术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体现美术学科的价值,美术课堂中绘画是学生表现创造力的方式之一。思维导图用于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绘画创造力有积极的影响,美术本身就是培养创造力的一门学科,本文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简介、创造力的相关知识以及思维导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分析,可见把思维导图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切实可行的。美术学科既可以培养创造力,同时也是学生表现创造力的一个途径。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创造力得到培养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进行更好的表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著.思维导图7[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著.思维导图7[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萧浩辉 主编.决策科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任绍辉.解析平面视觉中的符号——图形创意[J].包装工程 2005,(06):132-134.
[5]李清华 李长云.《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教学与研究[J].文教资料2008,(22):149-150.
[6][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7][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8][日]外山滋比古著,王丹丹译.思考的整理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赵合龙,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