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塞诗看唐代民族政策

2015-05-30 10:48:04李敏韩雨笑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民族政策丝绸之路

李敏 韩雨笑

内容摘要:丝绸之路的开通标志着中华帝国与中西亚各国之间交流的深化。从唐朝的边塞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唐帝国与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国之间的关系,及唐朝的民族政策的多样化。通过回顾历史上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得出如今“新丝绸之路”背景下民族政策的新亮点。

关键词:丝绸之路 唐朝边塞诗 民族政策

公元前二世纪,张骞的西域之行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至此,中华帝国与中西亚各国之间的交流开始深化。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否也成为一个帝国国力是否强盛的标志。而唐朝,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政治稳定和经济富庶使得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势和富饶的国家。当时,沿丝绸之路与唐家王朝关系紧密的国家约有上百个。丝绸之路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多维度的交流。唐代也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盛唐气象”的象征和塑造的边塞诗歌,成为史官记事之外的又一文化证据。唐代的边塞诗与以往朝代的边塞诗相比,在传统的反映边地征伐的诗歌之外,增加了与民族融合、民族交流相关的诗歌内容。根据唐代诗人们留下的近二千首边塞诗,我们能一窥大唐王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多方面的互动,以及有唐一代的民族政策。

一.唐朝民族政策概述

唐代存在的三个多世纪中,虽各民族间时有战事和矛盾,民族关系有盛衰和强弱之变,但总体上来看,唐朝统治者始终奉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以“怀柔”的态度,达到了远国来降,四方朝贡的目的,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贡献了时代力量。

当然,唐代的民族怀柔政策,和唐王朝皇族的身份构成有很大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就聚居着多个民族。不同民族之间,常常因为争夺资源、文化矛盾、民族歧视等问题争斗不休。中原统治者的所谓“华夷之辨”使得矛盾冲突更为尖锐,民族之间的流血惨剧不断。而另一方面,汉朝凿通西域之后,各民族之间的互市、和亲、册封等政策,又使各民族之间的血缘互通,彼此融合交流。唐皇族李氏便是这种民族血缘交融下产生的。唐太宗祖母独孤氏,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均为鲜卑人。因此,作为汉化了的鲜卑家族,唐高祖与唐太宗并没有特别的民族偏见,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也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

当年,唐朝建国之初,中原地区战火未平,若四围的少数民族不得安定,中原霸业也难坚守。于是,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下诏:“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宇,怀柔远人,义在羁糜,无取臣属。肤抵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藩服,宜与和亲……静乱息民……布告天下,明知肤意。”[1]明言“怀柔”与“和亲”,以此,拉开了三个世纪的民族互交的序幕,唐代也因此做到了“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2]

唐朝统治者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和民族发展及历史阶段,选择了不同的怀柔政策。

1.设立地方管辖机构

唐朝统治者根据归附和征服的地区状况,选择不同的统治方式。如一些已经和中原文化交流较深入,汉人居住较多的地区,如高昌国、浮图城等,因其前朝时或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或已有州县设立,唐太宗即根据实际情况,再此设立州县管辖,如内地各州。但如契丹、突厥、吐谷浑、回纥等族所居地域地理情况较为复杂,汉人较少的地区,唐统治者则选择设立都督府和羁糜州,由该地区的地方酋长担任长官,可按本民族习俗管理,类似于民族自治。如贞观二十六年(646)年太宗:“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 拜其俟利发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时吐迷度已自称可汗,置官号皆如突厥故事;以多览为燕然都督府,仆固为金徽府。”[3]其中提到的“置官号皆如突厥故事”,即是以保留原本的民族政府架构,以其民治其民。

除此之外,唐王朝还在各关键地区设立了都护府,如安西、单于、北庭、安北、安东、安南等都护府。唐中叶后又加之节度使。以此维持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为丝绸之路的繁荣保驾护航。

2.册封民族可汗,赐姓授官

为了巩固民族向心力,唐朝统治者对各民族内部的统治者或有威信的族长,按照周朝以来的分封形式,举行隆重仪式加以册封。对于被册封的族长,其在各民族部落间的威信得以提升。而对于唐王朝来说,以册封的方式,也获得了各少数民族的臣服。

唐所册封的可汗需要服从唐王朝的命令,并表示顺服,必要时需要加入战列,为唐开疆拓土。如:天宝四年(745)年曹国国王上表,表示“尝受征发,望乞兹恩,将奴国土,同为唐国小州,所须驱遣,奴一心忠赤,为国征讨。”[4]主动要求册封,并表达了对唐帝国的忠诚。再如唐中期黯戛斯主动要求唐武宗册立其可汗。通过册封,唐王朝也需维护册封可汗的地位。如唐王朝对吐谷浑诺曷钵的支持,不仅在其危难之时出兵为援,又以弘化公主和亲,巩固了其在族中的地位。由此可见,册封是互利双赢之策。

此外,对于已去世可汗的子弟,授予勋爵并赐予李姓,以及授予武官官职,也是唐笼络各民族的策略,如突厥的突利可汗,被封为右卫大将军;契丹酋长窟哥授予左卫将军,赐姓李等。以此宽厚优渥的民族政策倾心待之,大唐也得到了各民族真诚的爱戴和拥护。

3.和亲通婚

自古以来,帝国的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以女子和亲外族与之联姻,也是对外政策的普遍选择。唐代也继承了前代统治者的做法。如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前文提到的宏化公主嫁吐谷浑,唐中宗时以金城公主嫁于吐蕃等。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和亲是无上荣誉,标志着其在各族中尤为受唐信任。从此亦为天子血脉。而负责和亲的公主,嫁出后不但象征着唐王朝的恩遇与威严,同时也有安抚民族关系的责任。“公主出降蕃王,本拟安养部落……善修嫔则,载叶蕃情,实资辅佐之功,广我怀柔之道”。[5]

4.免赋税,救困济民

对于已归附或征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唐朝主要选择进贡制度,而非赋税。各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不同,是无户籍的,即使有,也不上报户部。各地进贡,也多以地方珍奇鸟兽,特产名物为主,如安东都护府每年贡人参五斤,安西都护府贡硼砂五十斤、绯毡五领等。且凡有贡奉,唐朝之回赐也相当优渥。

至于各民族之间的战事,唐王朝都在一己之力能控制的范围内,予以调解和安置。如赎还被掳的他族人,安排因战争流离失所的贫民。对于普遍居处环境较为恶劣的民族,唐王朝还会将其迁入其他环境较好的地区。

5.商业互通,文化交流

唐朝与各民族间的通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国家因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得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宜。”由此可见,互通经济对于双方共赢,且能互补所需。除输入西域各地的土特产之外,牲畜尤其是马匹,更是唐王朝开展互市的一大原因。

除了皇族王朝间的贸易外,唐代民间民族贸易的发达也非同一般,西域地区的香料、宝石、酒水、果品换取中原地区的茶叶、药材、绢帛、瓷器等。少数民族的胡商也入住长安、洛阳、扬州等各大城市,现今长安城中还留着当时胡人居住的坊市。

随着经济互通的深入,文化交流也日益普遍。唐王朝统治者普遍喜爱胡乐,宫廷乐工也多为胡人。与之相应,以胡旋舞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舞蹈也盛行一时。当然,中原文化,也向四方普及。如使者上朝时需观礼教和吟诗,书籍抄本的输出,留学生的访学等等,中原的文化带入西域后,也对西域各族的礼乐教导,文化教养有了较高的提升。

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多方位,多角度的全面交流,一方面促使了民族融合的加速,保证了民族间的和平稳定,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双向共赢的基础;另一方面,这种民族融合和大唐的民族政策,也反映在唐代最光辉的文体样式诗歌之中。

二.唐朝边塞诗中的民族政策

有唐一代所奉行的“怀柔”民族政策,保证了大唐王朝的稳定发展,故而产生了唐史上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一代盛唐气象,便在诗人的笔下彰显开来。唐王朝的民族政策也以诗人之笔予以记录。

1.和亲政策

根据对《全唐诗》诗作统计,仅初唐诗人的和亲诗作约有70多首。而整个唐代的和亲诗不下200首。这些和亲诗中借汉代“昭君出塞”的典故来讽时政的尤多。唐代诗人在面对和亲政策时,多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故诗中大多能正面肯定“和亲”促使民族和睦的效果。同时也对和亲的公主,表达了赞扬和钦佩之情。

如武平一的《送金城公主适西番》:“广化三边静,通姻四海安。”崔日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受降追汉策,筑馆计戎和。俗化乌孙垒,春生积石河。六龙今出饯,双鹤愿为歌。”这些诗歌,均看到了和亲之后,对民族和好的积极效果。而阎朝隐和苏颋的《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则都看到了“旋知堰兵革,长是汉家亲”的和亲效果。

但有些诗歌,也从公主的角度,反映出嫁入胡地后,她们的孤独与悲苦。如李峤的《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还将弄机女,远嫁织皮人。曲怨关山月,妆消道路尘。所嗟秾李树,空对小榆春。”[6]沈佺期的同题应制诗中亦云:“金榜扶丹掖,银河属紫阍。那堪将凤女,还以嫁乌孙。玉就歌中怨,珠辞掌上恩。西戎非我匹,明主至公存。”从“凤女”、“乌孙”、“弄机女”、“织皮人”中都反映出文人对和亲女性的同情,和对和亲政策的反思。

2.入边塞幕府

前文提到为巩固对边地的统治,唐王朝选择设置边塞都护府和节度使来控制边地状况。而唐代文人入边塞幕府也成为其求取功名的一条途径。入幕人才除部分是由边将推举之外,还有部分文人通过干谒的方式求职。因此,就产生了大量表达建立边功,歌咏边塞将领的边塞诗歌。如高适的《信安王幕府诗并序》中对信安王的赞美:“乐善放深德,输忠格上玄。剪桐光宠锡,题剑美贞坚。”入幕府后,这些诗人在军中也写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如陈子昂、骆宾王、崔颢、王维、王翰、高适、岑参、卢纶等均有作品留存。

3.出使西域

唐代诗人,除了以入幕为途径创作了大量边塞诗之外,也曾作为唐王朝的使者,出使边塞。以此为题,创作了专门的“和蕃”、“入藩”诗。他们作为王朝使者,是唐对边塞的“怀柔”政策的推行者。如张说的《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杜甫的《送杨六判官使西蕃》,刘禹锡《送工部张侍郎入蕃吊祭》等,这些诗歌,或反映了平息战事的希望,或寄托了合盟的憧憬,或为祭悼可汗去世,或为册立新的可汗等等,都反映了唐王朝的民族政策。

4.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唐代边塞诗中数量最多的,可以说是那些反映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民众与民众间和睦共处的诗歌。如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花门即回纥,此诗写汉族将领和回纥老人之间亲近的关系。再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中写道回纥将领和大唐将领的宴会场景,一派和乐融融之景象。

再如写道西域乐舞文化的,如李颀《古意》、《古塞下曲》写道琵琶和羌笛,如杜牧的《边上闻笳三首》、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写道胡笳、芦管等少数民族乐器,李端的《胡腾儿》写道胡腾舞,元稹的《胡旋女》写到胡旋舞等。

又如写到互市政策的。如元稹和白居易的《阴山道》:“年年买马阴山道,马死阴山帛空耗。元和天子念女工,内出金银代酬稿。”“阴山道,阴山道,纥罗敦肥水泉好。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写到了中唐时唐朝和回纥间的马匹换绢的互市政策。

以及进贡政策的。如杜甫的《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道》“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旧随汉使千堆宝,小答胡王万匹罗。”元稹的《西凉伎》:“大宛来献赤汗马, 赞普亦奉翠绒装。”写到了当时唐王朝和西域各族互通有无,沟通感情的方式。

总之,通过有唐一代的边塞诗歌,我们能够看到,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兴旺,唐王朝民族政策的宽容,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民族融合加速。大唐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千载之下,仍让人为之动容。

三.新“丝绸之路”上的民族政策

历史辗转千年,大唐王朝已成历史尘埃。但其经济和文化上的贡献,仍辐射至今。其先进和开放的民族政策,也福泽着后人。时至今日,新中国已成为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家园。民族间和睦共处,民族内和谐自治,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依托现代运输、网络、科技的发展而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曾经一代文人感慨的和亲早已消失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为推进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加快发展,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推动,应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民族地区“改革红利”;瞄准薄弱环节,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基础;扎实推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实现扶贫模式向“精准扶贫”转变;研究制定差别化产业政策,推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增强民族地区经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等等。[7]可以想见,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我国的民族之歌,又将进入新的篇章。

注 释

[1]《册府元龟》 卷一七四。

[2]《唐大诏令集》卷十一。

[3]《旧唐书》卷一九五。

[4]《册府元龟》卷九七七。

[5]《唐大诏令集》 卷四二。

[6]《全唐诗》,卷五十八。

[7]《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政策调整研究》,安锦,张煜,四川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民族政策丝绸之路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地区的实践效应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3:12:40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经贸(2016年20期)2016-12-20 14:54:39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0:46:06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 10:13:31
从国家兴衰看前秦民族政策之得失
论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意义
黑龙江史志(2014年3期)2014-11-24 2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