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度 画面感

2015-05-30 10:48邹小千
新课程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省亲画面感游子

邹小千

如何让莘莘学子的高考作文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爱不释手 ?笔者以为,如果考生能做到让自己的作文具有“画面感”和“辨识度”,那么,他的作文获得高分的可能性会更大。

提到评阅的高考作文,很多阅卷老师都有同感 :绝大多数考生的作文没有自己的特色,几乎是千人一面。比如,记叙文或散文都写成了“千万考生的父母同一时间在同一场合不是身患绝症,就是惨遭不幸”这样高度雷同的“假大空”式的拙劣文章,很难分清哪是张三的文章,哪又是李四的文章,只觉得反正是内容和写法差不多的文章的 “群英会”罢了。 因此,阅卷老师评分的时候就只有打出保险分数了,考生的作文得分就拉不开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考生自身的因素 :作文缺失辨识度和画面感。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正如歌词家方文山所说:写作就是把脑海中想到的或眼睛观察到的画面具象地用文字表述,利用必要的元素建立起画面感。“尤为重要的是,你的文章一定要有辨识度。只有这样,方能从万千人中脱颖而出 ”。也就是说,好文章要具象地表达,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像中国绘画里的“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么耀眼醒目,又像泾水和渭水的分界线那么黑白分明 。

所谓“画面感”,就是运用修辞手法等手段具象化(形象化)地说理,比如记叙文和散文的记人叙事、抒情议论要用形象生动的文字立体地写出人物和事件,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如小作者贺亚春《回家省亲》这篇记叙文,文章围绕“儿子如何对待母亲交给他回家省亲这一崇高而神圣的使命”这一线索展开,具象地展现了: 母子两次通电话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文章把母亲盼儿归的急迫,对儿子的爱怜以及对儿子多次不履行诺言的不解和失望,对儿子追求金钱、看重升迁的浅薄,对母亲的轻诺寡信和冷漠的种种情形,立体而生动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尤其是文章为了表现儿子的内心世界,抓住了他两次通话的内容和奔丧时看到母亲那幅“枯眼照片”时的细节, 借鉴《史记》刻画人物的技法收到了十分突出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对儿子的褒贬“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其神韵自然呈现。对母亲刻画的细节有两处:母亲身体的每况愈下,从“她的手在颤抖”到“蹒跚地怅惘而归、她全白的鬓发和宽大的衣裳,干枯瘦小的身躯摇摇晃晃,仿佛即将倾倒的木头架子”(借鉴了杨绛女士的散文《老王》一文的写人之法)再到“她那双‘收汝泪纵横 的‘枯眼”(用了杜甫的诗句 );母亲的喟叹(“回一次家,真有那么难吗?”)。这些细节把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疼爱、挂念表现得十分突出, 与儿子的漠视亲情、浅薄寡恩、追名逐利的庸俗卑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与儿子两个人物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肝肠寸断,唏嘘不已。比起单纯地谴责儿子不孝和浅薄要好很多。

而“辨识度”就是要具有自身的特点, 正如世界上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国别的人,黑白黄红,高矮胖瘦,一见便知。也就是文章要做到:1新气逼人,做到陈中出新,努力写出自己独到的东西。2立意惊人,文章的观点、见解读后令人怦然心动,说别人想说却苦于无法说的,想别人一直想的却没有深入思考的,晓之以理,以理服人。3情感动人,用积极的情感引领人,用健康的情感感化人,用曼妙的情感熏陶人,用激越的情感振奋人,说自己有真情实感的话,动之以情,以情动人。4外观悦人,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标题准确、醒目、新颖, 文字书写工整流利美观,文章结构及层次划分一目了然,且富有建筑美感等。5文词醉人,具有语言的质感、美感,最起码做到文通字顺,语言流畅。6思路晓人,议论文无论是总分总式,总分式,还是并列式或层进式,[JP2]都必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记叙文无论是采用时间顺序,时空顺序,意识流,还是中心事件顺序,事物线索顺序,无论是平叙、分叙、顺序、倒叙,还是插叙、概叙、补叙等,都必须看得出作者的思路的脉络。

总而言之,无论是讲究“画面感”,还是“辨识度”,都要求考生在考场上从标题的准确、新颖,文字书写的流利、工整,段落的匀称、合理,到立意的新颖,感情的真挚,再到逻辑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各个方面都要有突出的特点。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这样光彩照人的文章定然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得到高分。

例文:

回家省亲——冬天里游子的神圣使命

贺亚春

莺飞草长,杂花生树,是大自然的使命;刻苦钻研,学业精进,是学生的使命;善待自己,友爱他人,是生命的使命;追求进步, 慎处亲情,却是游子的神圣使命。然而,回家省亲,却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

白雪皑皑的冬天来到了,缠绕在中国人心里的情结——春节临近了,这该是十三亿中国人不远千里万里回家团聚的良辰美景、盛大节日。看到游子们回家,哪位做母亲的不感到欣慰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真实地写出了多少母亲的殷殷深情、柔情蜜意啊!千万个故事中的一个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那年,他刚十六岁,本是青春年少享受母爱的他,却因家庭经济的原因,退学外出打工了。在这个穷乡僻壤,孩子辍学打工是件很平常稀松的事。每逢过年过节,父母们都要到山头路旁翘首盼望子女们回家团聚,共度良宵。那眼神,表露的是一份份期待,一份份欣喜,而少之又少的怕只有失望、怅然而归吧?

冬天的风,刮得劲猛、凛冽……

那年,十六岁的那年,他一个游子外出打工。临行前,母亲对他说:“儿啊,等到了冬天飘雪过春节的时候,你一定要回家看看妈妈啊!”那时的他回答得很干脆“好”!这是一位母亲赋予儿子的神圣使命,也是一个即将成为游子的儿子对母亲的庄严承诺。

可是……

“叮叮叮……”

“喂,儿子,今年春节回家吗?”

“妈妈,不好意思啊,今年我恐怕不能回家了,单位加班,可以多拿工资呢!明年行吗?明年冬天我一定回家!”

“哦,嗯……儿啊,好好干啊,天气寒冷,千万要照顾好自己哟!”

“知道了,钱我已经寄回去了,你自己要吃好穿好哦……”他匆匆挂了电话。

母亲听着电话这头“嘟嘟”的忙音,很是无奈地叹了口气,望着眼前自己准备的只有春节才可以品尝的这些丰盛的菜肴制品,母亲不停地叹息,心里默念道:“回一次家,真有那么难吗?”

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自己细数的日历上溜走了,她的儿子已经外出打工四年了。凭着他的诚实苦干,在公司里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 然而,在这四年中,家,他只回过一次……

大雁南飞,又一个冬天来临了,母亲再次拨响了自己心里再熟悉不过的号码,她的手在颤抖……

“喂,儿子,冬天到了,快过春节了,你什么时候能回家啊?”

“嗯……嗯,妈妈,今年公司选拔人才,老板要我帮一下忙呢,还有丰厚的奖金哟,我就不回家了。明年冬天我一定回来,祝你身体健康哦,妈妈,再见!”

“喂,喂……喂……”母亲焦急地回应道,可回答她的只有“嘟嘟嘟”的忙音……母亲哭了,泪水在她沟壑遍布、干枯瘦小的脸上流淌,她的希望真地又一次落空了。想着自己油尽灯枯的身体,她好生绝望……“明年冬天一定回来”这句话,自己的儿子不知说过多少次了、多少年了呢,自己的耳朵都听起了老茧。她老泪纵横,老眼昏花,她觉得在自己的风烛残年很难盼到自己的儿子在家乡瑞雪飘飞之时荣归故里了。她蹒跚地怅惘而归,寒风吹起了她全白的鬓发和宽大的衣裳,干枯瘦小的身躯摇摇晃晃,仿佛即将倾倒的木头架子。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一个又一个的冬天走了又走了,他的职位越升越高了,工资越来越多了,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入佳境,乃至荣华富贵辐辏于一身……可是,与此同时,他母亲的身体却越来越差了。

他的母亲是在他出外打工第五个年头那个白雪飘零的冬天里走的。当他奔丧回到老家时,看到的只是母亲面容慈祥、盼儿回家的遗照,她那双“收汝泪纵横”的“枯眼”特别显眼,格外触目惊心!他泣不成声,在他心底里不知有没有过一丝愧疚、追悔 ,回家探望母亲,这样一个神圣的然而又是小小的承诺,他自己竟然很难兑现!

他母亲交给他的冬天里的使命——回家省亲,他终究没法完成……而他读过的杜甫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 的诗句却在他耳边久久徘徊 ,使他目眩良久。

猜你喜欢
省亲画面感游子
潮细胞
游子
重庆图书馆进驻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展览:带当年存托文献回家“省亲”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我就是吃可爱多长大的,怎样啦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
中国驻印大使夫人“省亲”记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莆田的女儿带着台湾女婿孩子省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