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孙过庭《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篇著名的书法理论文章,文辞优美,论述精彩。其蕴含的书法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书法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目的的论述上,对于今天的书法教学仍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孙过;书谱;教育思想
清朝王文志的一首诗《论书绝句》曰:“墨池笔家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这首诗表达的就是对孙过庭《书谱》的艺术价值的肯定。孙过庭《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篇著名的书法理论文章,文辞优美,论述精彩,对晋代书法分析的明晰,其用草书书写,笔法精妙,风神丽落,书写规范,可以作为草书的经典范本。对于当代来说,《书谱》中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书法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书谱》的书法教育思想方面出发,从书法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目的等诸来分析与论证,以期待对当代书法教育等有所裨益。
一、《 书谱 》中关于书法学习的方法
书法唯一的学习途径就是临摹。如何临摹,这样临摹更有效果。孙过庭在《书谱》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观察为先,下笔准确。孙过庭《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尚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书法学习必须讲究临摹的方法,孙过庭这一理论则深入到了通常所说的临摹的具体过程之中,他对书法艺术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他所提出的众多理论直到今天依然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法则。书法的学习首先应该是观察能力,只有察精才能拟准。所以,在书法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锻炼学生察的能力,只有具备准确的、敏感的、精细的观察力,才能临摹的准确。其实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就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僵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姜夔在《续书谱》也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他们强调的都是临摹的察与拟的问题。
意在笔先,准确无误。孙过庭《书谱》中说: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瞩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周于胸襟,自然容于排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危丁之目,不见全牛。所谓的意,就是意识、就是思维能力,我们下笔之前,把要写的笔画或字已经成竹在胸,要写的东西清清楚楚,就能写的成功。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一画之间,变起伏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临摹字形的结构要准确,不然就会差之一毫,失之千里。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对于笔法与结构还要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下苦功夫,牢牢掌握,才能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书法技法,执使转用。关于书法的技法,孙过庭总结四点就是执使转用。执、使、转、用的真正内涵是书法的技法的概括。执,包括执笔的姿势,执笔的方法。我们现在常用的五指执笔法,是清代以后用的。元代以前的执笔,与现在写硬笔的方法差不多,就是三指或二指指笔法。主要是因为古代没有高桌子,席地而坐。左手指纸,右手指笔的原因。“使”,是行驶,毛笔的平动过程;“转”是改变方向,包括折与弯的写法。用是章法布局。笔法、字法在整体中的运用要统一协调。“执使转用”是书法的实践过程的全部内涵。
二、《 书谱 》中关于书法学习过程的要求
书法的学习从何学起呢?现代书法教学中,众说纷纭,有的主张从篆隶学起,有的主张从学楷书,有的认为直接学行草。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明确在小学先学正体,即楷书。
初学平正,复归平正。孙过庭《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氏所说的学书三个阶段。初学还是先学平正。平正一般来说就是正体,也就是楷书。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功能还是以实用为主。这也是由汉字的功能决定的,离开了实用,书法的意义将不存在,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说,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文是结晶上的串珠,书法是串珠上的绚丽的光环。书法学习第二个阶段就是最求变化,也就是险绝。险绝就是不平正,不平衡,左右不对称等。然而到了第三阶段还要回到平正上来,但已经不是第一阶段的平正,而是平正中的平是平淡,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质变。因此,平正是根基,险绝是过程,是平正之后必然的追求,由平正而险绝再至平正是书法的辩证关系。宋代书法家苏轼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书法的最后的过程是平淡,在平平淡淡中表现书法的美。
五乖五合,“天人合一”。书法的学习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五乖五合的观点,揭示了书法学习的规律: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构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速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这与中国的哲学息息相通,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认得主观情绪与客观物镜相协调统一之时,才能合,反之则乖。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就是在非常合的情景下诞生的。据说后来王羲之书写多次也没有成功。所以,书法学习一定要尽力达到合的情境下学习,效果会更佳。
三、《 书谱 》中关于书肇于自然的教育理论
文字的产生肇于自然,所以书法生成亦肇于自然。孙过庭《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笃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搞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化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孙过庭如此精彩地把书肇于自然描绘得如此绚烂。中国人一直把自然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周易系辞传下》有一段著名文字: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自然这个词首先由道家开创者老子提出的。老子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亦应当顺其本来的自然,不可有意作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早在东汉的蔡邕的《九势》中就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书法的目的不是改造自然,而是表现自然。中国书法之所以博大精深,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也是因为书法一开始便与自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自然界构成同构关系。自然赋予了书法的生命及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同时自然的法则也为书法提供范式和参照。从文字的创造到书法的生成,便是不断地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体悟自然,获得启示的过程。
四、《 书谱 》书法教育中的审美标准与要求
孙过庭《书谱》中对于书法的审美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可以结合我们的书法实践,做以衡量,以掌握书法审美的尺度。
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孙过庭书谱中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也是孙过庭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也是他心目中对书法的最高审美标准。即达到中国传统文人的“中庸”的标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也正如刘熙载《艺概·书概》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法是一门表情达意的书写艺术, 它通过美的艺术呈现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整个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气质、性格、情感、思想等各个方面,扬雄在《法言·问神篇》云:“书,心画也”。 孙过庭《书谱》中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是说书法可以表达书者的性格与感情;也还能显露书者的心情,或悲伤或喜悦,以笔墨表现具体的人格风度及个性情感。书法点画的粗细变化、笔的走向、动势、力度所呈现的是人的情绪与感受。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说张旭的书法: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书文并茂,书面文心。孙过庭《书谱》的艺术理论是在初唐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新的审美理想的孕育是承隋文化而来。隋朝的审美文化和艺术追求。魏征的《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出就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文学理论论著也深深影响着唐初的文化建构。孙过庭《书谱》的艺术论一方面吸收了前人艺术论的精华,另一方面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并折射出时代的精神特点。从另一方面来说,孙过庭书谱又是书法史上的草书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是书文并茂。这符合作为一个书家的基本要求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当代的一个书法教育者,我们应该在文上下功夫。中国书法五届“兰亭记”奖的作者中能文者极少。因此,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国学与文化班,对当代掌握书法技法突出的青年进行培训,其目的就是增加文化的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从而达到书面文心。作为一位从事书法教育的工作者,更应该不断学习文化,从而能把书法传承下去。
孙过庭《书谱》中的文化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是一个丰富的大宝藏,《书谱》中的书法教育思想与观念对于今天的我们有许多借鉴的意义。读懂《书谱》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直达书法艺术的高度的一个津梁。从事书法教育的工作者,从书谱中去解读书法,或许将能很快达到书法的艺术高度。
参考文献:
[1]朱巽华.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7.
[2]韩邦山.当代书法教学中的临摹与创作[J].美与时代(下),2014,(12 ):142-143.
[3]雷巧云.孙过庭书谱艺术论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4]刘德义.孙过庭书法美学思想简论[D].济南:山东大学,2008年5月.
[5]韩邦山.当代书法创作的内容[J].品牌,2015,(03):92-93.
作者简介:
韩邦山,硕士,黑河学院书法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