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需大智慧:学科文化的维度

2015-05-30 19:04苗贵松
理论观察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学教师慕课

苗贵松

[摘 要]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我国微课教学虽是近两年才出现的,但已有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开放教育三类教学事件。对微课教学的学术研究,可借鉴国学大师陈寅恪的“预流”说。高校微课学科文化要义是从一线教师、教学平台、学术期刊、学术成果、学术组织、学术活动、学术规范、国际交流八个维度建设。

[关键词]微型课程;微型学习;慕课;大学教师;学科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8 — 0147 — 03

近几年以来,微课可谓“席卷”教育界:无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开放教育,都已经融入大潮,实践者众多,研究者也不少。然而,因其“微”,尚缺乏宏观考量。本文试从学科文化的视角,提出微课程建设的八个维度,希望能对微课教学文化建设有所贡献。

一、概念界定和国外在线微视频资源

概念界定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学术界和教育界已对微课相关概念进行了初步梳理,这里做些简要归纳: 微型课程(Micro Lesson)是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ICT)来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小教学材料,其一般建立在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中,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1-2个学时,教学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1〕。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强调新媒介生态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即从关注“教”转变为“学”,从关注正式学习转变到泛在的非正式学习;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爱伦教授及其同事开发,或者称之为微型教学〔2〕。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tue Lecture,简称OML)。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了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3〕,即相当于今天流行的“微课”概念。

当代著名高教学者阿特巴赫曾指出,由于跨国出版公司、互联网和数据库的影响,以及归国学者不断输入他们在国外获得的课程教材理念的推动,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普遍地使用共同的教材、课程资料和教学大纲。这些材料主要源于北半球的几个大国尤其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的院校系统〔4〕。近年来,因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高等商学院等知名学府及新兴教育网站(Coursera、Udacity、edX)等纷纷在网上提供高品质的免费课程和讲座,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规模、范围和传播均获得了很大发展。不仅如此,在线开放课程因配合有作业、评估等互动服务,拥有大量学生群。这在以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和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Talks为代表的微视频(时间长约5-15分钟)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开课之《60秒系列讲座》、英国公开大学《60秒经济学传奇》公开课,则可谓是“微”乎其“微”的教学视频资源了。

“微课”比“微型课程”还要小,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既可线上线下相结合,又可线上或线下獨立使用,包括微课形式教学和微课资源教学两种形态〔5〕。微课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录制成时长在10-20分钟的微课视频,通过网络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大众提供网络化、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

二、国内教育界的三类微课教学事件

现代中国大学已走过百年历程,期间所发生的著名教学事件均产生过强大冲击波,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政策影响极大。例如:1917年至1926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人体模特事件”的轰动;文革时期摈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践作用的“上山下乡”运动;2005年6月,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发布暂停招收硕士生的声明;等等。微课教学虽是近两年才出现的,但已有三类教学事件:

1. 基础教育

2010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型教学课例征集评选活动,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微课点播库,产生了主办者始料未及的全国影响。201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11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等赛事,标志基础教育界微课教学活动的全面展开。

2. 高等教育

2012年11月起,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不甘落后,及时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参与比赛的高校超过1600所,参赛选手12000多人;12月,华南师范大学、凤凰卫视“凤凰微课”上线。2013年9月,复旦大学举办了“中国式MOOCs长三角论坛”;11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主办了以“开放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为主题的第六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进入“微”时代。

3. 开放教育

2013年7月,新组建的国家开放大学“5分钟课程网”正式启用,3600多个50多个系列的5分钟课程(时长为5至10分钟,以视频为主)同时上线。学校计划3年内建设完成3万个涉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覆盖数百个学科领域的“5分钟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些课程资源进行非学历的学习,通过学分银行进行成果的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

教学事件属于叙事研究的范畴,对上述微课教学事件可借鉴国学大师陈寅恪的“预流”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6〕。微课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正在冲击着以“授”为主的高校教学模式,而传统教育理论基于班级授课制的知识传授而不可能建立在信息化环境的整合探究。

三、我国高校教学变革中的微课景观

高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科中展开的,离开了学科,不可能有人才培养,不可能有科学研究,也不可能有社会服务。从学科入手,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基础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就高校微课教学而言,尽管还不可能撼动传统教学方式,尤其是研究生教学,但对本专科生来说,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可小觑。教师、学生、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应认真面对这一新的机遇和挑战。

1. 近年来的高校微课教学景观

2012年7月,由山东轻工学院发起,临沂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宜宾学院、遵义师范学院、贺州学院等8所山东、江苏、安徽、陕西、湖北、贵州、广西地方院校联合成立全国首家地方院校大学课程共建共享联盟。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实际进程和影响传播而言,还远不及部分985高校和211高校的相关联盟。但是,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确是重要的教学事件,尽管教学中心不在微课教学。

2012年11月,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8802个作品参赛;12月,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推出凤凰微课6000多个网络视频课免费向海内外公众开放,由上海市教委牵头建立的有30所高校参加的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平台也同月上线。 2013年4月,重庆大学发起、近百所高校参加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WEMOOC)成立;7月,国家开放大学“5分钟课程网”上线;10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G9高校创办“学堂在线”运行。2014年1月,《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正式发布。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发布。在线课堂进阶式学习与微课类似。

北京大学郭文革教授认为,教育传播强调因材施教,教学资源、讲授、反馈等对不同的学习者都有特定的针对性;北京师范大学陈丽进一步指出,中国自身教育水平虽然差异较大,客观上需要一流大学开放优质课程,但是,如何使MOOC模式可持续发展,仍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机制,不能简单照搬美国的策略〔7〕。

就我国高校微课教学活动而言,这样的提醒很有必要,尤其在发展初期更要入门正,才能走得远。无论是华南师范大学和凤凰卫视联合打造的“凤凰微课”、国家开放大学的“5分钟课程网”,还是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清华大学研发的“学堂在线”、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和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WEMOOC),亦或是中国大学MOOC(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昌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32所高校),都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团。

2. 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学科分布

首届比赛作品涉及32个学科大类,154个学科分类。参赛作品数排名前十的学科大类分别为工学、文学、理学、文化教育大类、管理学、医学、电子信息大类、艺术学、法学、财经大类。

就本科教育而言,形成系列化、規模化的微课资源与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结合后,对解决教育资源更新速度慢、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开放的微课也许会成为大学的另外一张名片,甚至为大学赢得更好的生源和社会评价。譬如,鉴于慕课的缺失,又出现了新的变种——SPOCS(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它是哈佛大学在edX平台上开设的供人缴费拿学分的限制性的小型在线课程〔8〕。见微知著,需要高度。

四、微课程需大智慧:学科文化维度

在线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免费、在线、共享和优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费孝通先生曾用“五脏”(指一个学科应包括学会、研究所、学系、书资料中心、书刊出版部)、“六腑”(指一个学系至少要有概论、史论、研究方法等六门专业基础课程)重建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架构〔9〕。这对高校微课文化建设,无疑具有理论分析框架的借鉴意义。

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队伍。应该说,大学传统课程的研究和教师队伍是十分稳定的。然而,我国高校微课程起步比基础教育晚,教学和研究力量十分薄弱,许多一线教师对微课程还比较陌生。

建立专门的课程教学平台。目前,高等教育界只有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等将微课教学作为教育事业重点建设,还未引起绝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者的重视。

创办专业学术期刊或栏目。没有学术性,就没有生命力。创办专业微课教学期刊有待时日,可先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等专业学术期刊内创办微课教学专栏,鼓励微课程大开发。

发现高质量教学学术成果。目前研究成果不多,空间很大,预示着微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美好前景。但与未来趋势形成反差的是,因起步较晚,微课的教学文献零星分布,还需从经典课程理论中爬梳引得。

建立全国性的学会或分会。目前还没有微课教学的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对教学学术交流不利。成立全国性的专业学会有待时日,可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等增设微课教学分会,以解燃眉之急。

举办专题研讨和交流活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微课教学在中国高校的发展与实践”主题征文,还需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机构联合举办专题研讨会,对高校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深研。

内部相对稳定的学术规范。诸如共同认可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专业术语、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是一门成熟学科的基础标志。微课教学在技术上相对较好,学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广泛参与同领域国际交流。以Coursera为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已签约加入,全球有68万学生注册了它的43个在线课程〔10〕。这对提高国内高校教育质量,扩展研究生学术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桑新民教授认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21世纪教育冲破“机械灌输+标准化考试”的“工业流水线”人才培养模式,引发学习方式变革的攻坚战。这场变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学习智慧、IT智慧和商业智慧的内在结合〔11〕。

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下发,重点支持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规范在线开放课程的对外推广与引进,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12〕。理性思考,微课程确需大智慧。

〔参 考 文 献〕

〔1〕 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 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2〕 李孔文.微格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仿真〔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03):74-78.

〔3〕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3,(01):65-73.

〔4〕 【美】 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3.

〔5〕 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EB/OL〕.(2014-01-16)〔2014-06-15〕.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0009.html

〔6〕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A〕//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36.

〔7〕 张春铭,汪瑞林.MOOCs来了,中国教育怎么办〔N〕.中国教育报,2013-09-26(3).

〔8〕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10-17.

〔9〕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M〕.第10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78-96.

〔10〕 姜红.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高等教育的良机还是炒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8-27(A03).

〔11〕 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3):30-41.

〔1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2015-04-13)〔2015-05-03〕.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088.htm

〔責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大学教师慕课
学生视角的大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基于积极导向的大学课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