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方法与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红色文化资源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契合、客家古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撐的契合,构成了河源“两地文化”视角下实践育人的路径选择的两个基本点。
[关键词]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红色文化;客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8 — 0123 — 03
《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高等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吸引力,提高针对性,突出实效性。”〔1〕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2012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新指示、教育规划纲要的新要求和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情况,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了实践育人工作对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因此,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意见》对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安排,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新的出发点。
一、河源“两地文化”背景下实践育人的必要性分析
(一)加强实践育人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学者们提出了以实践育人作为当前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观点。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其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特殊实践形式,受教育者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能够习得生活技能、生产技能、行为规范等。〔2〕高职生大多处于18-22岁年龄阶段,正处在人生的快速成长和社会化时期,正处于获取知识、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的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形式,能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对接。因此,实践育人成为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实践育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主要构成之一,主要反映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表现。过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往往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在立德树人导向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就评价指标而言,要重视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识、认知和践行情况以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评价方法而言,要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总之,立德树人导向下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社会实际中的工作态度、劳动纪律、业务水平、专业技能情况,又要考核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表现。综上,从现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识国情、析疑难、明是非、讲良知、明事理、守规则,做到贴近学生的职业生涯和思想实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能达到“树信仰、学做人”的目标。
(三)加强实践育人是河源“两地文化”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要求
《意见》为我们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提供指导和方向。目前,学界关于实践育人研究,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以“国家(省)示范性院校”工程的“示范”作用为切入点,构建以实践育人为本位的高职教育品牌的战略研究;〔3〕其二是构建实践育人机制的目的性、系统性、策略研究;〔4〕第三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内容和形式的研究;〔5〕第四是高校实践育人存在问题的研究。
然而,就河源地区代表性的东江流域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研究而言,其基础性研究起步较晚,长期存在乃至今日仍囿于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研究目标不明,思路不清,鲜有创造性成果。基于河源“两地文化”的视角,立足本土特色资源,研究粤东西北地区实践育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是无人问津。
正如城市建设陷入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一样,近年来,就实践育人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而言,趋同现象也十分普遍。这种趋同现象,不利于地方包含实践育人资源在内的文化品牌的打造,更不利于提升当地地位与声誉。寻找当地文化的差异性,也就找到了文化特色与优势。〔6〕学界非常注重通过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来彰显实践育人风采。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有关专家的指引下,充分挖掘区域优质资源,致力于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育人载体,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7〕
紧紧抓住实践育人中心工作,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可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部分院校,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他们通过打造优质社会服务品牌,构建新型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和创富能力的人才,提高了高职教育对社会、学生和企业的吸引力。因此,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方法与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河源“两地文化”特色资源与实践育人的契合
河源是岭南客家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公元前214年,秦置龙川县首任县令赵佗屯兵东江、西江、韩江三江流域,和辑百越,践行和谐执政理念,奠定了岭南发展之基业。河源凭借自身的开放包容与自强不息,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孕育了璀璨的客家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遍布河源大地。河源凭借自身的开放包容与自强不息,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孕育了璀璨的“两地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研究表明,河源“两地文化”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显著特点:一是内涵丰富,既指出河源对岭南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又指出河源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二是形成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客家文化;三是遗产众多,河源保留有众多文物古迹、大批古民居、众多革命遗址和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是地位重要,历史上的河源既是政治军事统领地,又是客家先民始源地;既是赵佗的开基之地,又是孙中山的入粤始祖地。〔8〕笔者认为,河源“两地文化”特色资源与实践育人的契合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红色文化资源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契合
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河源人民积极参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红色文化。而今,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价值愈益凸显。河源红色文化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珍贵历史、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它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9〕在红色文化方面,通过挖掘、研讨、修缮、文艺展演等方式,河源作为“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的历史地位得到了社会认可。系统梳理和传承河源革命先辈们不怕流血的革命精神,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可以为实现“中国梦” 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近年来,河源在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一是强化革命旧遗址保护,打造了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基地。近年来,河源先后投入巨资,修缮了多处重要革命旧遗址,并将其打造成省级、市县级教育基地。
二是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形式。河源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会经过近两年来的史料征集、研究和整理,编纂了“东江三杰”系列丛书,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河源还组织编辑出版了多本党史教育书籍、撰写各类党史专题文章、布展并开放紫金革命史展、苏区革命史展、孙中山纪念馆等展馆。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可以还原早期中国共产党在河源地区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程,引导青年大学生追寻党史人物足迹,传承党史人物精神。
三是传承革命精神,引导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河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知行合一,上行下效,并融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充分发挥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和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
(二)客家古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的契合
传统文化一方面以名言名句、典籍文章的形式传承在正规教育中;另一方面,以民俗文化形式存在的传统文化,植根在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之中。〔10〕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营养根基。千百年来,家训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指引,也是传统道德文化的瑰宝。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客家古邑”之称的河源,积淀了厚重的家训文化,传承着河源客家古邑之魂,传递着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正能量。在自觉传承家训的基础上,河源对家训文化正面引导、教化育人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扬。河源家训内容涵盖遵纪守法、爱国爱乡、和睦乡邻、诚实信用、孝敬父母、祭祀先祖等内容,传扬着中华文化道德之精髓,凝聚着客家人文精神之灵气,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要义。充分挖掘区域优质资源,注重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将实践育人与本土特色文化有效融合,能够更好地从情感、观念和行为上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河源通过编撰印发《客家古邑家训》一书,并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各种艺术形式、各种教育方式,让家训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进社区、进道德讲堂,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
三、河源“两地文化”视角下实践育人的路径选择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粤东西北地区的高校,和珠三角地区相比,资金人才等劣势是明显的,但我们拥有较多的特色资源,比如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红色经典,精神家园”一直是河源亮丽的城市名片。作为岭南客家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的河源,鲜活地保留了大量“两地文化”特征明显的特质文化符号,只要我们注重内涵,强化特色,通过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开发好利用好地方特色实践育人资源,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粤东西北地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模式,达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标。因此,研究粤东西北地区特色实践育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说,所构建的实践育人的平台结构是否具有渗透力和亲和力,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1〕作为山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路径选择,河源必须与“两地文化”特色资源高度契合。因此,河源“两地文化”视角下实践育人的路径选择,有两个基本点是必须把握的。
一是基于“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名片,以河源是“岭南客家文化发祥地之一”为视角,研究以河源为代表的东江流域客家文化中的实践育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是基于“红色经典,精神家园”的城市名片,以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为视角,研究以河源為代表的东江流域红色文化中的实践育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实践育人是基于实践的观点而形成的育人理念,凸显了育人的实践属性。〔12〕在选择实践育人的具体路径时,可以本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避免雷同,培育个性”的原则,探索一条区域特色实践育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具体而言,首先要详实调查掌握河源“两地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实践育人资源,对粤东西北地区实践育人资源进行类型化整理,建立体现河源两地文化特色的实践育人资源库;其次,要通过典型案例和实证分析,探索粤东西北地区特色实践育人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要研究利用特色实践育人资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实地调研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实证分析法、文献检索法和思辩推理等方法。研究过程中,由思政课专任教师或院系专职副书记(辅导员)牵头学生骨干组成团队,将研究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融合。研究样本是代表河源“两地文化”的企事业单位、景区景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大中专院校。
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思政部陆续建设了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墓、文化遗迹、名人故居、文化场馆和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大型德育实践教育基地,逐步将德育基地建设成为运行良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的校外德育实践场所,实践育人资源较为丰富。〔13〕我校与广东省河源监狱签订了全方位合作协议,利用河源监狱特有的社会资源,实现了监狱与社会双向互动的教育格局。在德育实践过程中,青年大学生了解了社情民意,受了教育,增长了见识,对于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起到了应用的作用。
总之,基于河源“两地文化”的视角,立足本土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当地耳熟能详的特色资源,破解知行合一难题,方能取得育人新成效。
四、结语
立足河源“两地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实践育人资源,从粤东西北地区实践育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入手,研究当地文化的差异性,找到文化的特色与优势,进而对梳理到的特色实践育人资源进行类型化处理,探讨对它们进行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创新实践育人资源开发与利用之路。
〔参 考 文 献〕
〔1〕王晓红.基于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10) .
〔2〕沈素敏,夏媛,胡艳华.新形势下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7).
〔3〕王子夺.基于实践育人为本位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品牌战略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3,(01).
〔4〕刘勇.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的建构〔J〕.黑河学刊,2012,(12).
〔5〕李慧琼.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群文天地,2012,(11).
〔6〕蒋武生.关于东江流域客家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N〕.河源晚报,2010,(05).
〔7〕张书海,王哲新.注重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彰显实践育人风采〔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11).
〔8〕周秦.河源“两地文化”论坛举行畅谈“构建河源文化自信”〔N〕.河源晚报,2012,(08).
〔9〕周术槐.浅析河源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价值〔J〕.魅力中国,2011,(18).
〔10〕王俊涛.民俗文化:核心价值的營养根基〔N〕.光明日报,2011,(05).
〔11〕费拥军.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优化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09).
〔12〕 吴刚,高留才.高校实践育人内涵的多维解读〔J〕.教育探索,2013,(08).
〔13〕 刘宇、大学生德育实践模式创新研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9).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