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
摘 要:礼仪口译作为口译活动的一种,在对外交往与合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理论依托,结合礼仪口译的特点,探讨了“合作原则”中“四大准则”在礼仪口译中的运用;并提出译员在进行礼仪口译时要在积极遵循“合作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应对口译中所出现的挑战,以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礼仪口译;合作原则
口译是一种有别于笔译的翻译活动 ,是依靠语言文字所进行的两种语言间的转换 ,是以一種语言对用另一种语言口头陈述内容的即时传达(舒舟,段成,2008:132) 。按操作内容,口译可分导游口译、礼仪口译、宣传口译、会议口译、会谈口译等。其中,礼仪口译的工作范围包括礼宾迎送、开幕式、闭幕式、招待会、合同签字等活动(梅德明,2011:16)。虽然礼仪口译一般不涉及过于精深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其工作范围的特殊性,其重要性不可等闲视之。本文旨在借鉴合作原则,探讨如何有效的进行礼仪口译,成功的实现跨文化、跨民族间的交际。
一、礼仪口译的特点
礼仪口译作为口译的一种,具有普通口译的四个显著特点:现场性、及时性、个体性以及包罗万象性。除了这四个方面的共性之外,礼仪口译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专有名词层出不穷,现场气氛庄重严肃,话语的客套性以及内容的不确定性(宋颉,2008:17)。
礼仪口译因其工作范围往往会涉及到大量与头衔称谓、人名、地名、机构名称、项目活动名等有关的专有名词。除此之外,礼仪口译中还会出现大量的客套性话语,如表示祝贺、感谢的套话,以及常用的寒暄语、成语或俗语等。这就要求译者做好充足的译前准备,有足够的词句储备。再者,礼仪口译所面临的场合一般非常正式,出席的听众往往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甚至会有多方媒体参与其中,这就要求译员有着较好的现场掌控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在礼仪口译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变数,译者往往很难提前拿到讲话稿。即是在拿到讲稿的情况下,译者也得时刻注意讲话者是否有根据现场的情况对原稿做出了调整,以免出现纰漏,影响口译质量。
二、合作原则在礼仪口译中的应用
1967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在哈佛大学的演讲《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提出了“合作原则”这一概念。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即:1)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3)关联准则(Relevance Maxim)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廖开洪,1999:38)。格莱斯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这一原则,以使交际活动顺利完成。而口译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其交际活动并不是在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直接完成的。由于语言差异的存在,就需要有第三方——译者的介入来辅助完成交际活动。而这种交流的间接性就使得各参与方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这种合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合作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口译,并能用来指导口译实践。
(一) 质量准则与礼仪口译
质量准则要求说话人所说的话应该是真实的:不能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朱琦,刘进,2010:42)。礼仪口译虽不涉及过于精深的专业知识,但是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数字、专有名词、俗语或成语等。若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或反应不够敏捷,而平时不注意积累,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错译、词不达意或望文生义的现象,这就违背了质量准则,可能会造成交流上的误解,甚至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例如,一次国际性活动的开幕式上,一位发言人在发言过程中罗列出了一大串国名,而且都是全称:“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United State of America,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United Arab Emirates…”当时负责同传的译员见罗列出来的国家没有复杂的逻辑关系,稍微松了口气。并且为求简约,译员将全称都译为了简称:“英国、美国、中国,朝鲜…”。等到发言人说道:“United Arab Emirates”时,同传译员由于惯性差点脱口而出:“阿国”。片刻思虑之后,译员才译出“阿联酋”三个字,而正是这片刻的思虑延误了翻译的时间,影响了同传的质量。
(二)数量准则与礼仪口译
一般礼仪口译至少涉及到三方参与者:说话人、口译员和听话人。在此过程中,口译员首先要仔细聆听并领会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然后再使用译语将原说话人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听话人(朱琦,刘进,2010:42)。整个交流过程可以分解为二个环节:说话人→口译员,口译员→听话人,而数量准则贯穿于这个环节之中。
首先,在第一环节“说话人→口译员”中,数量准则要求“说话人”应提供对达到当前交流目的所需要的信息量,所说的话应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需求的详尽程度。但在口译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往往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二者对于“所需信息”这一概念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偏差。此时,作为交流媒介的“译者”应正确的把握住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说话者”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使其转化后的“信息量”能与译语文化中“所需信息量”相匹配。例如,我国在申办奥运会期间,曾接待过一个奥委会代表团。在接待过程的,我方负责人详细的向代表团介绍了我方为申奥所作出的努力以及我方申奥的各种有利条件,随后说了一句:“现在,有没有戏就看你们了。”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对负责人的话中的“戏”字进行处理,而是直译为了“Whether there is a show or not is up to you”。这样的翻译令在场的外国代表团不知所云。译者在处理这句翻译时,应对“戏”字进行处理,弄清楚其所要表达的实际的信息是“我们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现在中国能否申奥成功,就取决于奥委会了”。基于这样处理,在第二环节中译者才可能更为准确地将负责人意图的传达给代表团,使得双方交流所需的“信息量”相匹配,这样交际目的才能顺利达成。
在第二阶段中“口译员→听话人”中,根据数量原则的要求,译者所提供的信息应适量,所说的话不能比要求的更为详尽或提供过多的信息。在第一阶段中,译者基于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把握,对“说话人”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了理解与加工,但在传达给“听话人”的过程中,部分译者会“不惜笔墨”的采用增译法,以让听话人充分了解源语语言文化知识来更好的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但过多的增译会使得译员的口译实践大大超过原话语的时间长度,这违背了口译“及时、精炼、易懂”等原则,有时候甚至会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影响口译质量。此外,由于部分情况下译员能提前的得到发言人的讲话稿,即便如此译员也不能直接跳到第二阶段,无所顾忌将讲话稿上的信息照单全翻给听话者。译者依旧要仔细辨别,发言人是否对讲话稿上的信息所有删减或增加,以免向听话人提供过多或过少的信息。
(三)关联准则与礼仪口译
关联准则在礼仪口译中主要是用来衡量译文与原话语是否关联,是否切题、中肯。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有时候在此国相关联的事物,到了彼国可能就风马牛不相及了。尤其是礼仪口译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成语或是俗语,若翻译不当可能使交流的话题“走偏”,阻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译者在向“听话人”传达“说话人”的“信息”时要尽量使话语与当前交流相关,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不要涉及。例如,在一次外交部为欢迎某国来宾而举行的宴会上,一位外宾与中方代表相谈甚欢。期间,一位外宾说道:“You really have seen the elephant”。译员未加思索直译为:“你真的见过大象。”中方代表被这突如其来的“大象”弄得不知所措,双方的交流陷入窘境。若译员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俗语,或能在现场能根据交流的话题予以合理的推测,将这句话译为:“您真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便不会闹出此类笑话。
此外,在部分情况下,有些原话语就违反了关联准则,但口译人员在传译时,可以适当的填补或修改必要的信息,以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由于礼仪口译涉及的工作范围一般以开幕式、闭幕式以及迎宾招待会为主,一旦翻译不当,极容易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令对方产生误解,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例如,某次美国总统福特访华时,正值毛主席身体每况愈下之际。主席在接待福特总统时幽默地说了句:“我想我就要接到上帝的请帖了,但到现在还没走成。”福特可能没有弄明白主席的话,回答说:“没关系,我一定让基辛格赶紧把请帖给您发了。”意思大概是要请主席去美国走上一圈。若译员将这句话直译过去,就会使得谈论话题更加“走偏”,甚至会导致误解加深,影响中美之间的关系。幸亏译员急中生智巧翻译成了“总统说,主席能活上千儿百八岁,不碍事的。”译员对原话语的适当修改,巧妙地将话题回到了主题上,同时也化解了潜在的危机,保证了交流的顺利完成。
(四)方式准则与礼仪口译
方式准则指说话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而又井井有条(余睿,2004)。这一准则同样可以用来指导礼仪口译实践。礼仪口译所面临的场合一般非常正式,出席的听众往往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甚至会有多方媒体参与其中。一旦口译人员翻译不当,就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这就要求译员在进行翻译一定要确保准确清晰,避免译文晦涩难懂,产生歧义,引发误解。例如,1995年,荷兰首相科克访华。在一次大型签字仪式暨答谢宴上,中方陪同团团长在即席致答词时幽默地说了这么一句话:“首相阁下刚抵达北京,我和首相就一见钟情了。”若此刻口译员采用直译法将中方代表的话译为“I just fell in love with the Prime minister at first sight”,不仅幽默全失,更使得中方代表的话显得暧昧不清,这必定是冒犯失礼的。而鉴于当时翻译领导人的话,原则上又不能随意增减意思,外交部的口译员巧妙地将这一句译为了“When His Excellency Prime Minster set foot on Beijing,I liked him greatly at first sight”,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麻烦,避免了一场风波。
三、结论
随着国际间的交往合作越来越频繁,口译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礼仪口译作为口译中的一种,因其工作范围的独特性,往往需要译者有着极强的应变能力和缜密的思维,不断积累并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因为在礼仪口译中,译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翻译错误或翻译不当,以致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形象的树立。而合作原则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标尺依照质、量、关联和方式的准则来衡量口译的质量;同时也能作为一道标杆来有效的指导口译员有的放矢地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建立起某种合作关系,让听话人能接收并较好地理解说话人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图,从而使双方交流得以顺利地进行。由此,在礼仪口译中译员应积极遵循合作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地发挥主观性应对口译中出现的挑战,保质保量的完成口译工作。
参考文献:
[1] 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and Morgan ,1975.
[2]廖开洪. 谈 “合作原则” 在口译中的作用 . 《中国翻译》 , 1999:38.
[3]梅德明 .《高級口译教程》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11:16.
[4]舒舟, 段成.口译在不同语境中对合作原则之关联准则的违反 . 重庆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 2008:132.
[5]宋颉.论礼仪口译的特点及策略 . 《中国科技翻译》 , 2008: 17.
[6]余睿.从合作原则看现代电视广告语 .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 2004 年会论文集 .
[7]朱琦,刘进.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与习语口译.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