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芹
【摘 要】自律就是自己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无需别人或环境的影响,自律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评价发展的成熟阶段,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计划而进行自我约束的行为,它是一种自主的自我控制能力。
【关键词】自律能力 评价发展 自我约束 控制能力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依据。
孩子到了大班,无论是从事复杂活动的能力,还是知识积累程度及语言的发展水平,都逐步具备了学校教育的条件。但是,通过调查我发现我们班级有百分之七十的孩子没有自律能力。尽管教师一再重复规则,提醒幼儿要自觉遵守,但效果并不理想,幼儿大多是“三分钟”热度,刚刚还记得,一转身就全忘了,针对班级这一现象我在本学期开展了幼儿大班自律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二)理论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中在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指出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养成除了靠家长和教师的督促和引导意外,主要还是要培养孩子有较高的自觉性,能较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而活泼、好问、好动则是幼儿园孩子固有的天性,他们的心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和支配,很容易因外界事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力,使幼儿对自身的行为不能很好的调节和控制。《指南》中指出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三)实践意义。
对大班的孩子,特别是大班下学期的孩子进行自我控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大班幼儿经过两年的幼儿园教育,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控能力有所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增强,这些都为大班老师培养幼儿良好的自律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
1、培养幼儿的自我自控能力。
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自律意识。
3、强化幼儿的自律行为。
4、探索创建适宜的家、园互动方式,让幼儿在家在园都有自律意识。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桦甸市第一实验小学大七班
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活动法、实践法、指导法。
四、研究的内容
(一)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自我自控能力。
自我控制简称自制,指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它不仅是意志力的标志,而且是使活动符合目的性的前提条件。《学前教育学》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发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的情绪影响下更愿意根据规则进行游戏,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我把游戏这一方法作为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首选。例如:我编了一个《木头人、稻草人、机器人》的游戏,通过让幼兒轮流当木头人,让幼儿学习控制自己,在游戏中“木头人”既不能发出声音,也不能动,对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木头人”以游戏的方式给予适当的惩戒。诸如此类的游戏,不仅让孩子们获得了快乐,也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自律意识。
首先观察幼儿,寻找幼儿不能自律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大班第一学期开学初,我发现我班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发展较弱,尽管教师一再重复规则,提醒幼儿要自觉遵守,但效果并不理想,幼儿大多是“三分钟”热度,刚刚还记得,一转身就全忘了。首先要考虑幼儿为什么不能自律。我们班级的谢也青小朋友在工作时,总是打扰别人的工作,通过观察我发现她对别人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在观看别人工作时发现小朋友不能正确操作时,总会提出指正干扰别人。于是我们对她进行更深一步的展示,并鼓励她当小老师,她在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后自律能力渐渐有了进步,针对孩子们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让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孩子们统一了意见,都认为需要建立班级规则。经过这次讨论活动,孩子们对大家一起制定大(4)班集体规则的积极性特别高,就此情况,我班生成了“自己定班规”的主题活动。不但让幼儿懂得了哪些行为是符合常规准则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提高了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结合我们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班的行为规则,这样孩子成为班级规则的主人,从而在遵守规则中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达到幼儿自觉遵守行为准则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