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莹莹
【摘要】小学阶段,我们在进行立体图形教学时,不能仅着眼于学生认识一些图形和能进行有关的计算,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图形的认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让表象存在于脑中,体验积累于心中,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发现、感知“空间与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直观教具和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小学 空间与图形 典型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6-02
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上有着重要意义
1、空间与图形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身边的事物,描述事物的形状、大小及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直观图形、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因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首先表现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生存空间。
2、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几何课程优势的基础上,在各个学段都增添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操作与探索的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内容、情境、方式等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与数学其他分支相比,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直观表达、动手操作、大胆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它在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创造想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周围环境、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测量,还是有关观察、操作、猜想与设计,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亲手实践,其实践能力、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都将在自主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重视教学方法。
1、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知图形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我一般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搭积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们利用手中的积木,搭建出漂亮的建筑,在搭建的过程中说一说你用到的积木的形状,使学生对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进行巩固,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形状,并在纸上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描出来,展示给同学们。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们展示自己成果的欲望,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2、在生活情景中感知图形的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选取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实例。比如,我们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们用一个长方形的教具,依一边为轴旋转一周,通过学生的观察后,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旋转一周后的形状”学生可以很快说出,旋转的结果是“圆柱体”。通过教具的旋转与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生活中有很多空间与图形的事例,如“平移与旋转”,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等。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单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等操作与交流活动来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要确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图形平移的方向,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实例。同时,注意突出所选事例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抓住特征并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
3、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对图形的认识。课标在第一学段里对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锐角和钝角》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对角进行分类,使学生充分感知锐角和钝角。从认知层面来讲,学生知道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并不困难。但是,在探求为何这样分类、怎样操作上是有难度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更深入地思维,是值得考虑的。
4、主动参与操作加强空间观念。
小学生能否清晰地掌握图形的特征,能否正确计算物体的面积、体积,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空间观念的积累。为此,我们在进行立体图形教学时,不能仅着眼于学生认识一些图形和能进行有关的计算,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图形的认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让表象存在于脑中,体验积累于心中,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结合平常的课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有些几何形体的特征,不仅要借助教具的演示,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参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和测量,来理解它的本质涵义。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感知,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理解,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有利于学生掌握其特征。学生亲自动手,让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感知实际操作探究活动,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小学阶段对学生画图的要求不高,对于较简单的图形,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物后,或者读题后根据题意尝试着画出抽象图,这是一个由实物到图形的顺向思维过程。例如:“长方体长6厘米,宽和高都相等,把它截成大小形状相同的三个正方体,表面积增加了12平方厘米,求长方的体积?”利用图形的绘制,让学生体会到切成三段是切开了两次,增加了四个横截面,每个面是12÷4=3(平方厘米)3×6=18(立方厘米)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们都知道无序的观察无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更谈不上空间观念的培养了。只有将观察活动与想象、推理有机的柔和在一起,观察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才能有效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