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科研
课堂教学设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它也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文化创新的途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从政治学科本质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确定、案例素材的选取和问题设计等方面,分析了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如何才能设计好一堂课?我觉得我们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而是政治学科的本质问题。我们只有从原点出发,把教学上的一些基本问题想清楚了,才有可能把课设计好。那什么是政治学科本质?我们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如何才能体现政治学科的本质呢?下面我将以《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从六个方面做一介绍。
一、政治学科的本质
虽说政治学科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门课程,但是从整体来看这四册书的学习内容,都是借助一个个素材来解读政治知识。所以从这点来看,我们政治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各种生活案例,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在处理纷纭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政治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培养学生养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通过将思维能力外化成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品格(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格)。所以,我们政治学科培养出的学生,若干年后可以忘掉曾经学过的政治知识,可以忘掉曾经分析过素材案例,但我们一定要努力使他们在头脑中沉淀下一种思维视野、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方向,决定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资源的利用。所以要想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紧扣教材、课标和学情。
例如,“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课,依据课标从教材结构上来看: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承上作用即学生在理解了文化的交流、继承和发展;明白了文化发展需要创新的基础上,接下来需进一步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另一方面,启下作用即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
从学情的分析来看,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是:了解文化创新的地位作用,但不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所具备的能力基础是: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能灵活运用;所具备的情感基础是:对文化创新的途径有浓厚的兴趣,但缺乏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以学定教,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确定为:在知识目标上,学生能够表述“文化创新的途径”,能够列举实例,印证文化创新的途径,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在能力目标上,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在情感目标上,培养学生增强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文化创新的途径”,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又具有现实意义。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因为“90后”一代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很难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
三、教材内容的处理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应当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由此看来,教材已不是唯一可用的课程资源。所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把教材作为“基础信息材料”,然后根据课标、学情和现实社会热点,通过必要的取舍和加工,来完善和优化教材。在文化创新一课中,本人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还要把学生的视野从书本引向现实,进一步了解我国在文化创新中存在的成功与不足,最终还要让学生去探究如何才能弥补不足,如何才能将我们的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最终实现我国的文化强国梦。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1.自主学习环节。在这一学习环节,本人更侧重拓宽学生阅读面,培养学生阅读提炼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这一学习环节中安排了如下三个学习内容:首先,对教材基础知识以提纲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同时只要课前学生能自学明白的,课上就不再交流探究。其次,为了拓宽学生阅读面,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仅靠书本上那点素材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这一课当中,本人为学生提供了八则相关案例,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上网、阅读书籍等方式,查阅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化创新案例,然后让学生试着去表述,最后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即“请任选一则事例,结合“文化创新的途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该事例是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以此来培养学生阅读提炼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交流互动环节。课堂上,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知识、拓宽思维视野,在处理纷纭复杂的信息当中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社会和生活现象。
3.反馈建构环节。在这一学习环节,安排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强化、查漏补缺,然后在案例分析中,对教材知识进行建构运用。例如,本课在巩固强化和查漏补缺的环节,设置一个评析题,即“中国将重新拍摄《花木兰》,对此网友们在采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是摒弃国外表现技术的问题上产生分歧”,通过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评析,引导学生区别“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在建构运用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节课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分析说明“本节课教学模式(专题开放式案例导学)的改革与创新之处”。
五、案例素材的选取
1.针对性。由于每節政治课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所以在选取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时代性和实践性。高中政治的课程理念要求,政治教学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实际。所以在案例的使用上都要围绕教学目标,选择一些现实生活中最新发生的热点话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学有所用的,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可接受性(接地气)。所选案例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内在情感需要,激发学生想要互动交流的欲望,才有可能被学生理性接受。
4.整体性。要么在案例素材的选取上要坚持一例到底的原则;要么就围绕一个话题(如文化创新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素材案例进行分析解读。例如,本课就是围绕我国文化创新这个话题,从国内正面成功案例到国际反面失败案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解读。
5.多维度、平衡呈现。案例分析中,教师所选取的素材案例,不能用一边倒、先入为主、未审先判的态度有选择性地呈现。而是要把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立场、观点和材料尽可能多维度、平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判断。
例如,文化创新这节课,在案例素材的选择上就是坚持以上几个原则。具体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设计“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坚持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以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始终。首先,明线是围绕“《贵妃醉酒》的继承与创新”和“我国的文化创造力缺失”两个话题,以“我国文化创新的成与败”为主线,借助于“时事与理论”的有机统一,分别从:①成功与失败;②正面与反面;③国内与国际;④文化创新与文化强国等进行多角度分析与解读。其次,暗线是以“文化创新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情感主线,借助于情感由喜转忧,从忧到明,即明确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明确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基本路径。最终,借助于明暗两条线索,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问题设计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课堂要有问题意识,要通过问题引领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在我们高中政治的课堂中,问题设计又有哪些特点?具体来说我坚持了如下4个原则:
第一,要有趣味性、挑战性,要抓人眼球。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本节课在导入中就选取了三个版本的贵妃醉酒,从梅兰芳的京剧版到交响京剧版再到李玉刚反串流行音乐版,让学生在音频的欣赏中分析它们的异同和创新之处。也许这三个版本的《贵妃醉酒》学生都听过,但是可能很少有人会把这3个版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所以这样的设计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二,在提问的时候,尽可能自然地把基础知识包含在问题当中。比如,在学生阅读“三个贵妃醉酒”的文字信息之后,我让学生谈谈《贵妃醉酒》是如何实现它的继承与创新?学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然会去学习考虑“文化创新的途径”和“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第三,问题要有生成性。所谓课堂生成性问题,就是学生针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这样即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当中,还可以激发学生去主动地学习思考。例如,在自主学习环节,本人会设置一个“我的疑惑”环节,让学生把自学中有困惑的问题记录下来留着课上交流互动;在分析“我国的文化创新成功与失败”案例中,本人和学生一起去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合理设计问题。这样设计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师生设问的对比,指导学生如何质疑。
第四,问题之间,要尽可能地体现关联性、梯度性和思维性。几个问题相互之间不能是平行并列的;应该先提出一个主要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个主要的问题再延伸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形成高阶思维。
例如,在分析“我国文化创造力”案例的时候,我首先让大家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合理设计问题。在学生问答交流之后,我又设置了如下3个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保护激活文化创造力,解决我国文化创造力缺失的问题”?
(2)请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中的“拿来主义”?
(3)有人认为我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应该“走进去”。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
上述这三个问题之间就能体现出关联性、梯度性和思维性。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的设问,将学生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从理论引向现实;关于我国文化创新的问题,将学生的视角从国内正面成功案例引向国际反面失败案例、由文化创新推广到文化强国梦的实现;借助这一系列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处、深处。
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只有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才能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教学设计,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上接第23页)根据教务管理系统课程总成绩构成要素,结合表1各项考试权重,可得到一种较科学、合理的课程总成绩评定方法:
理论总成绩=平时成绩60%(阶段考试代替)+期末考试40%;
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40%(基础实验项目)+实验成绩30%(综合设计项目)+实验卷面成绩30%。
三、考试改革效果
在初步的改革实践中,强化平时考核、实验考核,以阶段性学习效果为量化标准,采取分次累计分的形式来计算课程考试成绩。该改革方案实践证明:①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抄袭作业、实验报告的现象少了,学习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②在阶段考核中,注重试题讲解和考试分析,促使考试的信息反馈功能的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由此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改变平时不努力学习,全靠期末突击总复习的陋习。③考试结果表明:12届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比往届学生成绩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有效改观了该门课程难学难考的局面。④通过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阶段性半开卷考试与以前的单纯期末考试的效果相比,一方面,他们为记忆大量的公式而苦恼,只需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理解,这样学习和考前压力也相应的减少,因此学习和考试的效果较好。另一方面,实验考核采取累分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结论
本文基于“多阶段,多元化”的课程考试模式,有效避免了传统期末考试的弊端,督促教师不再静态地重复考试过程,而是根据阶段考试的反馈结果,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该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但只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更大发挥“以考促教”这一指挥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涂叶满,张庆吉.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改研究综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4):106-108.
[2]吴安平.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131-134.
[3]温启军,肖玉山.基于全過程考核的高等数学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9):85-87.
[4]邹华生,李美荣.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4,(2):39-42.
[5]段善利,李萍,魏军.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内容和方式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4,(6):79-80.
[6]宫添妙.普通高校课程考试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4,(5):32.
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校级优质课程(湘科院教字[2013]58号)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