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霞
我国理工科高校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索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通识教育成果的获取和效果的发挥。例如,仍保持专业教育至上的理念,缺乏通识教育专职管理机构,未建立起科学的通识课程体系。为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建立通识教育专门机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理工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现行的专业教育体系创立于建国初期。这种教育模式在百废待兴的现代化初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以现实功利性为思想根基,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直接授以学生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培养了各种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复兴、社会的重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国家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积累转变,单纯专业教育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因此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育,使其在各方面协同并进、全面发展,其目的在于消除专业教育所造成的视野狭窄、思维单一、人格偏狭等弊病。但是,在现代化的全球发展与深度掘进的形势之下,专业教育又不可废除,因此最切合实际的思路是,将通识教育与專业教育进行适度有效的融合。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纷纷都在进行通专融合的试验,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成效甚微,下面试对之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
(一)教育理念的偏误。这是制约我国理工科高校通专融合改革的关键。由于理工科高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始终抱着专业教育至上的思想,没有真正认识到通识教育对学生长远发展、对学校品质提升的长远功效。这是当代功利化思潮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对学校来说,其目标仅仅在于四年之后的学生初次就业率,因为该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校下年的招生指标、经济效益和行业成绩。对教师来说,缺乏学校层面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激励和奖掖,反而受到专业教育才能出成绩、评职称、获实利思想的引导,因而助长了专业教育一枝独秀的局限。对学生来说,缺乏正确的引导,其目光也仅仅着眼于毕业时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和远大理想。因此,在上述几方面的合力下,具有“短平快”特点的专业教育自然会压过“缓释型”的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
(二)专职管理机构的缺失。实施通识教育需要设置一个独立的机构如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通识教育中心,专职管理相关事务,协调各学院、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我国理工科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的时候,基本都没有这样一个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而是由学校教务处负责。教务处本就是为专业教育设置的管理机构,因此在作用发挥上自然针对各专业学院,以对专业教育的管理、服务为主,而视通识教育为附加物,没有赋予通识教育应有的地位。这种现象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也曾出现过,由于没有专职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学生需要到各学院去选修专业以外的课程,在科系本位主义的影响下,学院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使得通识教育效果不佳,最终引发了机构改革。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缺乏一个设计合理、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这是导致通识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直接原因。首先,大部分理工科高校都是把通识教育作为全校性选修课开设,没有对课程修读做出如专业课一样严格的规定。并且在课程分布上不合理,有些院校的外语课、政治课、计算机课等占据了大部分比重,而人文、艺术、思想类课程被挤压得所剩无几。其次,在各院系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时候,或着眼于知识性的教学,或为职业训练做准备,真正体现通识教育精神的对学生心智的培养、精神的历练方面的教育则付之厥如。再次,各院系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多带有随意性,一般是根据自己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或本院系的情况而开设,没有注意到通识教育课程的跨学科性、综合性特点,造成了通识教育课程杂乱、目标紊乱的状况。
二、对策建议
(一)厘清教育定位。教育理念是影响教育实施与成败的关键。改革理工科高校教育现状,首先是厘清高等教育的思想,摆正通识教育的地位,强化通识教育的意识,要从历史和未来两方面来看待通识教育,而不能仅仅注目于当下。从中西教育史来看,古典的教育可说是整全的教育,都不强调专门知识的学习。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开创了自由教育的传统,目的在于使人自由而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理性、智慧,成为一个健全的公民。我国古代实行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旨在培养子孙后代成为儒家理想中的文质彬彬的君子。因此,今天讲通识教育,也带有对古典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以未来性的眼光来看,学科边界的模糊、行业的交叉、新领域的诞生,越来越呼唤具有综合素质的通才,而不是只通一技的专才。因此,通识教育的实施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理工科高校应当自觉地把通识教育作为改革的一种路径,不断进行研讨和试验。
(二)设置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纵观成功的通识教育实践,无不把专门的管理机构作为组织性的保障。例如香港中文大学设立了通识教育部,统筹全校40多个学系开设的200多门通识教育课程,统一规划、组织通识教育活动,如读书会、下午茶话会、讲座等,学校也为通识教育部提供了充沛的资源。而我国理工科高校基本上都是把通识教育管理、组织划归到学校教务处的职能下。由于教务处事务繁杂,难以对通识教育进行合理有效地筹划和管理,加上专业教育思维的限制,教务处往往模仿专业教育的思路来推行通识教育,如注重通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人格的培养、精神的冶炼。因此通识教育改革急切呼唤专门管理机构的成立。设立通识教育管理机构,使之成为凌驾于各学院之上的一个校级二级管理机构,负责全校通识教育的制度制定、教学实施与监督、反馈与评价,统一安排通识教育计划、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选聘、教学监督,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的关系,加强对学生选课、修习的指导,真正把通识教育作为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的一门学科来开展。
(三)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筹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无疑是确保通识教育取得实效的制度性保障。根据理工课高校的特点,可把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几大部类:人文基础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其中自然科学类又细化为科学基础类与专业特色类。前两类保证了对于一般大学生的要求,自然科学类又突出了理工类特色,并且专业特色类作为过渡,又衔接了一般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突出了学校特色。美国马里兰大学开设的“逆流: 尼罗河的环境史”这门课程,就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精神。该课程讲述的是五千年多来尼罗河水利进化史,探讨水利工程、技术、环境与政治几个要素之间的复杂纠合关系,由来自于土木工程、微生物、政治专业的三位教授授课。该课程以一个点有效地连接起了几门学科,把相关知识进行了融会贯通,充分展现了通识教育跨学科、跨门类的特点,可为我国理工类高校通识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7-218.
[2]香港中文大学大学通识教育部.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概览(2007)[EB/OL].
[3]莫亮金,刘少雪.从通识课程改革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8-50.
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13-2014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CQGJ13B54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