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健
摘 要:泰国自19世纪中叶从古代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与发展以来,就将外语教育置于基础教育的重要位置,在中小学中实行了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同时,在基础外语教育中凸显世界主要通用语和区域内国家语言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和注重维护母语及其传统文化。泰国的做法对我国当前基础外语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下:发展外语教育必须坚持汉语言文化的主导性;实行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多元化基础外语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推进基础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泰国;基础教育;外语教育;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19-03
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外语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此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都纷纷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外语教育政策,从中小学阶段就实行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泰国作为我国的邻国和共同推动区域合作进程的重要伙伴国,自19世纪中叶开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以来,就在中小学实行了多元化的外语教育,并形成了诸多鲜明的特点。泰国以多元化为显要特征的基础外语教育为促进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当代泰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泰国基础外语教育的特点,对促进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实行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
泰国的外语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历史上与邻国在历史、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交集,1238年泰人正式立国以后,在佛教寺院和宫廷中就存在高棉语、巴利语和梵语三个语种的外语教育。此后,随着泰国与外界交往的增多,亚洲邻国和西方国家的语言教育相继在泰国兴起。不过,在19世纪初泰国现代教育萌芽以前,寺院教育一直是泰国古代传统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在寺院中作为记录小乘佛教经典的巴利语,连同佛学知识、社会世俗知识和生活技能等课程一道,成为国家向民众普及教育的基本内容。因而,巴利语一直是泰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最主要的外语语种。
19世纪中叶,泰国实行对外开放,强调从学习西方语言入手,学习西方现代科技文明,效法西方推行社会改革。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在教育改革中,将兴建的大批世俗的新式学校和予以保留的寺院学校统一纳入政府的管理下,规定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包括外语在内的西方现代课程。同时,还支持私人开办外语学校,继续允许外国传教士在泰国办学,鼓励外籍教师到泰国任教[1]6。 当时,为了能使泰国在西方列强角逐的夹缝中求得生存,朱拉隆功采取了八面玲珑的平衡外交。于是,在语言教育政策上相应地实行多元化,在中小学中开设了以英语为主的多门西方语言课程,如法语、德语和拉丁语等,此外还保留有传统的汉语、马来语、阿拉伯语、巴利语和梵语等外语课程。此举奠定了近现代以来泰国在中小学实行多元化外语教育的基本政策取向。
二战以后,泰国把发展教育视为国家重建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其中小学外语课程的设置都是围绕国家外交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来制定。由于当时泰国首先重视发展与西方大国和日本的关系,经济上首先向其全面开放,并成功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因此在外语教育上格外重视欧美和日本发达国家的语种。另外,出于与阿拉伯国家外交和贸易(包括劳工输出)的需要,从初中阶段起开设了阿拉伯语课程[1]87。二战后至今,泰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过1960年、1978年、1990年、1996和2001年五次重大改革,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其中,对中小学外语课程和外语语种的多样化越来越重视。1990年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泰国中小学已经开设了9门外语选修课。其中,小学5-6年级中开设了英语和汉语,初中开设了英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和汉语,高中则在初中的基础上增加了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巴利语共9个语种[1]70-92。
为了应对当代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2010年泰国政府批准了一项由泰国皇家学术院起草的新的国家语言政策(草案)。该草案指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应使各类毕业生熟练地掌握母语及母语文化,同时掌握用于广泛交际的一门或多门语言及其文化[2]。同时,泰国政府在《2010年国家教育条例》中明确规定,在保证教育政策统一性的同时,将“教育权力分散到各教育区、教育机构及地方政府机构”[3],允许各地的中小学校在遵循国家教育政策的原则下,结合当地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课程,自主遴选教材和组织教学。因此,目前泰国中小学所开设的外语语种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许多地区的学校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日益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格局。
二、凸显世界主要通用语和区域内国家语言教育
19世纪中叶泰国实施多元化外语教育时,就将西方强势语言作为重点发展的语种。尤其是英语备受重视,20世纪初就被列入小学四年级以上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4]。二战后,其地位日益提升,作为必修课全面进入了中小学和大学。1996年泰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曾一度被列为中小学选修课程的英语,又从此成为唯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并贯穿整个十二年基础教育的必修外语课程。此外,泰国政府从1957年起就批准开办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泰籍和外籍外學生兼招的国际学校,2002年起批准将英、泰双语课程引入中小学,用英语讲授一些其他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泰关系的发展,曾长期受到限制的汉语教学得以解禁,除英、法、德、日、阿等语种外,汉语也成为泰国中小学重点发展的外语语种,并获得快速的发展,现已成为泰国的第二外语。在重视发展世界主要通用语教育的同时,近年来随着东盟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作为东盟主要创始国的泰国开始关注东盟国家的语言教育。2012年泰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表示计划修改语言教育政策,将首先强调英语和东盟各国的语言教育,然后加强汉语、日语和韩语教育,并计划在中小学开设东盟中心[5]。目前,泰国许多中小学,特别是边疆地区学校已纷纷开设了越、缅、柬、老和印尼语等东盟国家语言课程。
三、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泰国为中小学生提供多语种外语课程学习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来发展其外语特长和提高其外语运用能力,从而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泰国教育部颁布的《2008年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就明确指出,中小学生学习外语的目标首先是“让学习者对外语学习产生良好的欲望”,然后才是培养学生“能用外语进行各种场合的交际”等[3]。反映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大量的课外活动课程都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注重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过分关注各种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排名来评价学生。对此,早在1978年课程改革时泰国中小学就取消了由教育部命题的全国毕业统考,改由学校自己评价学生[1]57。目前,泰国中小学都采用KPA评分法(knowledge指学生的学期卷面考试成绩;performance指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作业和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表现;attitude指学习态度)对学生外语等科目的学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另外,泰国2009年改革以后的标准高考中,所设置的7门外语考试均属于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水平测试,即GAT考试(General Aptitude Test)中的英语以及PAT考试(Professional Aptitude Test)中的法语、德语、日语、汉语、巴利语和阿拉伯语。其中,PAT考试属于选考,它是大学录取相关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并非唯一的参考,大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自主选拔录取学生。这样的外语学习评价方式和高考选拔方式,使泰国中小学的外语教与学较为有效地去除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而追求语言教与学的核心,即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泰国几乎每所中小学都聘用各相关语种的国外语言教师参与授课,实行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四、在发展外语教育中注重维护母语及其传统文化
19世纪中叶,朱拉隆功以“泰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来推动泰国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全面社会改革。因此,他十分重视维护母语文化,把倡导学习外语,尤其是西方语言,定位于追求实用主义的语言工具性上。他曾写信告诫在欧洲留学的几个儿子:“你们必须经常运用你们自己的语言、文字……外语知识只是进一步求学的工具。”[6]1910年,自幼留学英国,系统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拉玛六世瓦差拉冗继位后,更加强调泰人的“历史、语言、艺术、文学、佛教、对王室领袖的热爱”等民族特征,反对过分崇拜西方,蔑视泰文化的价值[7]。为此,他推行了单一民族语言(泰语)政策,从中小学起向全社会强制实施泰语言文化教育,以促进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同时确保在与外来语言文化的接触中有效地维护本国传统的政治、宗教及语言文化。这一基本政策为以后历届政府所效法。
二战后,泰国中小学因过分重视英语教学,而一度挤压了泰语及其文化教学。比如,196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英语作为高中核心课程,其学时数超过了包括泰语在内的所有课程[1]53。甚至政府也承认未对许多公立学校提供让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标准泰语的机会。对此,有国外学者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泰国“唯一的语言教育媒介是标准(中央)泰语,唯一重要的语言科目是英语而非标准泰语本身[8]”。為了改变这一状况,1978年泰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的语言教育政策在肯定英语作为国际语言重要性的同时,明确指出要从国家层面上来强制性地推行泰语教学[8]。同年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方面将英语和其他外语课程一起列为中小学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从此开始的历次课程改革,均把泰语课程和旨在教育学生遵守和维护泰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课程列为核心必修课程,并在学时设置上加大分量。即使在按欧美办学体制运行的国际学校中,也要求必修泰语和泰国文化课程[1]153。而在高中阶段就设置了巴利语及其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不仅是民众普遍信仰佛教的需要,而且由于巴利语与泰语言文化之间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也是维护母语及其传统文化的需要。
五、对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启示
基于以上分析,反观我国基础外语教育长期存在语种单一化、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忽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和片面应试教育倾向等问题,对深化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以下有益的启示。
(一)发展外语教育必须坚持汉语言文化的主导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方面在母语教学中存在忽视传统文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外语教学中过分注重目标语言文化的输入,忽视母语文化的输出,文化移情过度,由此给汉语言文化带来的渗透、冲击和失语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在语言教育政策上必须坚持汉语言文化的主导性,切实从中小学阶段入手,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外语教学中都要加强汉语及其所负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规范外来语影响下的汉语用语,保证汉语的纯洁性,树立学生对母语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同时,以自信、开放、平等和辩证取舍的态度,借鉴、吸收一切外来语言文化的有益成分,推动汉语言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二)实行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多元化基础外语教育
从国家对外战略层面上看,中国作为一个广泛承担国际义务、有所担当的国际型大国理当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发展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全世界所有的外语语种,都应逐渐纳入中国的外语规划[9]。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层面上看,从中小学开始实施多元化外语教育,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外语教育从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出发,提供多语种课程,因材施教,能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实行多元化的基础外语教育,要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和发展外语教育的条件不同等实际情况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全局上重点发展英语教育的同时,支持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根据自身地域、民族、历史、文化等特点和师资、资源配置等情况,重点发展富有区域性特点的外语教育,如边疆地区重点发展邻近国家的语种。在一些条件特殊的边境地(州)、县(市)中小学,甚至可以将邻国语言与英语同等对待,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这样,有利于克服全民英语教育“费时低效”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发展选择和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推进基础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1.以外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2014年,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文件,并启动了相关工作。这是扭转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改变“一考定终身”弊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契机。在外语科目考试上,从目前出台的改革方案来看,今后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突破:第一,外语高考的语种设置上,应在现有的英、俄、日、法、德、西6个语种的基础上有所增加,至少应涵盖周边邻国的所有语言,以引导边疆等地区发挥自身优势,首先在高中阶段并逐步向义务教育阶段过渡,开设相关邻国的语种。第二,包括高考在内的中小学各阶段外语考试的内容,应在全面考核学生外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以完成特定行动或任务为目标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语言测试的类别上,要从以成绩测试为主转向以水平测试为主,以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察。
2.推行外语学习综合评价方式。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传统的、通過阶段性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要注重学生在全过程学习中的表现、成绩及其所反映出的态度、情感、策略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合作精神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3.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除课堂上多采取“浸入式”教学以外,还应该设置固定的课外活动课程,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在真实的语境下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
4.建设中外结合的外语教师队伍和外、汉双语教师队伍。在利用师资资源上,应该实行开放政策,广泛聘用国外语言教师到中小学授课,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与效益。同时,应在中小学逐步引入外、汉双语课程,用外语讲授某些课程,让学生能在学习其他课程的同时,习得和巩固目的语。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李志厚.泰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The Royal Institute—Thailand official website. National Langu-
age Policy of Thailand [EB/OL].(2015-05-08).http://www.royin.go.th/upload/246/FileUpload/1349_3903.pdf.
[3]潘素英.泰国中小学汉语课程大纲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4] Foley, J.A. English in Thailand [J].RELC Journal,2005,36(2).
[5]泰国留学网.为加入东盟做准备,泰国修改语言教育政策[EB/OL].(2012-09-21).http://www.liuxue86.com/a/608894.html.
[6]张深溪.泰国拉玛五世改革述略[J].洛阳大学学报,1995(1).
[7]贺圣达.“泰体西用”:近代泰国思想发展的特点[J].东南亚,1996(1).
[8]理查德·斯诺.东南亚国家的教育语言政策[J].洪力翔,冬瑛,译.民族译丛,1994(1).
[9]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