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冰
摘 要:当前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不足,人本主义提倡重视“人”的作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对高校教育改革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要加强“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改革,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15-02
由于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办学条件以及教学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由于我国高校现在的教学管理模式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因此,在课程设计、专业设置、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都是由上级行政部门统一安排,虽然传统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越来越忽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已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论的作用
“人本管理”是在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在管理过程中突出人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已经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实践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综合起来,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人为本”关系到现代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成败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智力、知识和技能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人的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成败。在现代管理中,人力资源已经逐渐成为组织的第一资源,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因此,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这也进一步强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此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世界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竞争不仅仅限制在国内,在世界范围内都日趋激烈。
2.“以人为本”的理念便于提高实现管理目标效率
一般来说,所有的组织管理工作环节都是由人去操作并掌握的,如果离开了人,任何管理活动都是没有了存在的动力。组织在管理中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能积极地、主动地进行管理活动,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极大地激发成员的内在动力,从而为活动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2]。此外,人本管理思想符合管理的效益原则。人本管理更加重视人的因素,把人视为重要的资源,并根据成员的特点与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二、人本视域下高校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体制、教育观念以及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中仍存在着许多非人本化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教学管理缺乏对教师、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是没有体现“人”的管理,这样的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1.在学生管理中的表现
首先,学生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缺少自主选择权。高等教育应该更加主动地让大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活动,发挥个性,展现自我。但是,当前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还是更加强调主动的教学,将学生作为一个灌输对象,教师主要在讲台上进行教授,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知识,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学生的潜能很难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发展。学生只是服从管理,处于被动地位,很少有自主权。师生之间不能进行平等交流,也不利于师生正常教学的进行。其次,专业设置和选择不是学生的意愿。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都过于狭窄,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无法统一,这些弊端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不牢固,视野也不开阔,综合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当今高校中学生转专业特别困难,几乎是高考后就决定了专业的方向,这也导致了一些学生痛苦地被迫学习,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自然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遏制了学生的求学意愿[4]。再次,单一呆板的评价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还是依靠分数,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还很少,这就是很多大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知识死记硬背,没有很好地理解与实践,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
2.在教师管理中的表现
首先,未能尊重教师的参与权和自主权。一般高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计划时,不会征求普通教师的意见,普通教师是不能参加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之中的。例如,教务处在编排下学期的课程表的时候,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的时候,不能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由于部分课程对于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有特殊需要,教务处要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排课,就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以及质量,挫伤教师的心理和管理意识。其次,还表现在决策时没有对教师进行人性关怀。当前教学管理中很多规定并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所做的制度又过于死板,这就会严重影响教师上课情绪和课堂效率[5]。目前,很多高校由于扩招要迁到郊区的新校区,这样也很不方便教师每周连续都要到新校上课。很多教师在精力、体力方面严重不适应。还有的教师想做课题和继续进行深造,结果都没有时间,这就严格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自由权和创造性。再次,对教师的评价方面缺乏人性化考虑。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强调教师的工具价值,往往对他们的主体价值没有很好的关注,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只能对高校教师进行约束,却无法促进教师持续成长和发展,不利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再次,“程式化”的管理模式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权。行政化的教学管理对教师的约束过多,严重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与个性化发展。有些高校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教材、方式都做出了细致的要求,还要求教师上交备课内容,甚至编写教案的形式都有要求,这些硬性规定严重约束了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阻碍了教师的自主创造性的发挥。
三、实现“以人为本”高校教学管理的途径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者的重视,并在逐渐将这个理念引进到高等教育改革之中,“以人为本”是高校进行教学管理制度、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对提高教育水平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这几方面对“以人为本”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做初步探讨。
1.贯彻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
高校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由于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的主导,是学生的引航员,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力量。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努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从而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要在改革过程中,要尊重信任教师,尊重他们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知人善任,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充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全心全意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去;学校还要努力改善条件,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其次,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探索创新,还应尽力为高校教师提供培训与学习的机会,引导教师终身学习。再次,学校还要竭力营造开放式的管理氛围,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教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人为本”虽然强调人的主体性,但也要有一定的规矩。学校要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也必须要有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保障[6]。在制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时,既要符合规定,又要尊重师生的意见,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动绝大多数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能让制定出来的制度得到绝大多数教职工的支持和拥护。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在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每个学生挖掘潜能、发展个性,最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与需要。高校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创造良好校园条件,培养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选择性地设置课程的学习顺序,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随时调整,应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7]。其次,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要尽量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专业的选择,学生也可以按照兴趣进行选择课程、教师,甚至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再次,要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传统高校的教学管理过于强调共性,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则更加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以便学生可以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玉松.“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下的教学管理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6).
[2]夏会金.“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社会心理科学,2011(2).
[3]李志峰.以人为本与柔性管理——论高校管理方法与模式的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9).
[4]王洪岩.浅析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5]周玉蓉,周世宇.論以人为本的学校动态管理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8).
[6]姚美红.试探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本管理[J].湖南社会科学,2006(1).
[7]彭丽娟.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