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古诗词语言的方法

2015-05-29 15:05孙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全诗古诗词内涵

孙亮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当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韵味、美感,了解古诗词的深沉意蕴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合拍吟诵法

诗言志,诗歌的韵律、节拍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所谓诵诗即吟咏、诵唱诗歌之意,而且诗歌凝练的语言、丰厚的情感内涵也十分适合诵唱,因此我们读古诗时应注意韵律节拍,做到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研究吟诵的学者认为,因为对诗文的理解程度不同,每个人吟诵的音调、节奏都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人吟诵同样一首诗,他每次吟诵的音调也可能是不大一样的。因为每次吟诵时,他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理解角度也不一样了,所以他在吟诵时断句的方式、对节奏的把握每一次都有不同。而这种不同,说明吟诵者对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传说有好几种断句的方法。这好几种断句方法,其实也就是不同的吟诵方式,表达着对诗歌的不同理解。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可带领学生大量吟诵,反复吟诵,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诗歌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重读强调法

诗中重点表意的字词,重读时则如同陈年佳酿。而细品一下,则齿颊留香,醇酽无穷。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其中重读应强调“在”和“回”,给人一种“秦关汉月还依旧,大江东去浪不休”的深沉感喟。而重读细品之余,人们不禁要问:故国明月依旧,潮水去了还有再回来的时候,那么,什么东西一去不复返了呢?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了。通过重读,品读出了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慨叹之情。

三、增删对比法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形容东家之子的美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了,而诗歌语言的运用亦是如此。诗歌的语言凝练准确,强调一字传神,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增删词语来品味诗歌的意韵与内涵。

有这样一首诗《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如果我们试着在每句开头添上两个字,全诗变为:“十年久旱逢甘霖,千里他乡遇故知,恋人洞房花烛夜,学童金榜题名时。”这样全诗从时间之长、空间之远、如愿以偿、惊喜之大等角度来突出欣喜若狂的情感就比原诗要强烈得多。

四、矛盾析疑法

在一些诗中,有些诗的句子或词语之间,表面上看起来好像矛盾,其实这种矛盾却有助于我们准确深刻地领会诗歌的主旨。抓住这样一些关键词语,往往能起到“提领一顿,百手皆顺”的作用。

白居易名篇《卖炭翁》中有这样两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就是诗中典型的矛盾语句,卖炭翁身上衣衫单薄,按理应该希望天气暖和一些,但是天气暖和了,买炭的人就少了。老人的炭不仅价格上不去,而且还可能销不出去。因此他希望天气能寒冷一些,而不顾及自己冻得瑟瑟发抖的身体。这样细细咀嚼鉴赏一番,那么对卖炭老人的凄凉悲惨的处境就能有深刻的领会并洒一掬同情之泪了!

五、浮现喻体法

文学是生活表象的剥离,形象是诗歌情感主旨的载体,只有领悟诗歌语言中的形象,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理趣。

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将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形象地和桃花潭水进行比较,突出了诗人和友人感情之深。其他的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无形的绵长的愁思形象化为滔滔不绝的江水。如果我们读诗时眼前能浮现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就能深入体味诗中蕴涵的情感了。

六、相似联想法

咀嚼诗歌语言,要注重对想象能力的开发。鉴赏诗歌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如果看到落叶,就只想到落叶,而想不到秋风萧瑟、游子漂泊,是无法理解诗歌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的。

如杜甫的七律《登高》中有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仅想到落叶飘飘、浪涛滚滚的景象,而想象不到一位孤老病愁的老者漂泊天涯的凄凉悲苦,不能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理解作者忧思的深广,那么对全诗的意境的领略也必然大打折扣。

七、关注故谬悖理处

在品读诗歌语言时,往往要注意作者用“错”的字词,因为用“错”的字词往往是精要之所在,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把握全诗情感的钥匙。

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辞去彭泽县令时才41岁,显然“三十年”的说法不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故意写错呢?其实作者是要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生活,度日如年的感情。一个“误”字,饱含了作者无限的辛酸与沧桑。

八、观摩仿句法

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的句式,运用设问、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从空间的浩瀚、时间的转瞬即逝两个角度抒发浓烈的愁思。如果我们品味语言时也能设置类似的情境,如夜晚的星空、一抹夕阳、老师的窗前、鳞次栉比的高楼等,模仿“君不见”开头的句式淋漓酣畅地抒发自己心中强烈的情感,这样就能体会和揣摩到诗人充沛而澎湃的情感。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也能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九、全面把握法

要准确领悟诗歌的语言和内涵绝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它要全面领悟、整体感知。

比如有这样一首诗:“八幅罗裙微微飘,满园翠竹尽弯腰,五湖四海波涛涌,飞沙走石冲云霄。”全诗并不是描写罗裙、翠竹、湖海、沙石这些景物。综观全诗,不难看出作者要描写的是四种不同类型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意蕴便不难体会出来。

猜你喜欢
全诗古诗词内涵
踏青古诗词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劝学
挖掘习题的内涵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