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2015-05-29 09:19吴玲玲
应用光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物镜曲线图视场

吴玲玲,张 欢,陈 靖

(西安工业大学 光电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710032)

引言

光学系统是各类成像镜头的重要组成部件,目标像可经过光学系统镜片的折射或反射成像于探测芯片上。光学系统(如空间相机和导引头等)因其需要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因此对其指标设计、结构设计及评价指标方面的要求也不同。

光学系统的工作环境常有较强的杂散光,严重影响着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也会降低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及信噪比等[1-3],特别是近红外光学系统尤其如此,所以对杂散光必须进行抑制。

1 光学系统设计

1.1 光学系统指标

光学系统主要有反射式、折反射式、折射式3种结构形式。反射式光学系统采用非球面时加工难度较大;折反式光学系统具有焦距长、口径大的特点,但比较难实现大视场要求,并且存在中心遮拦;折射式光学系统具有结构紧凑、比较容易实现大视场的优点。因此本文选择折射式结构。

光学系统指标如下为

焦距:f=12.002mm

F=1.8

视场角:15°×15°

光谱范围:0.75μm~1μm

1.2 光学系统设计

大相对孔径光学系统结构主要有Petzval型物镜、Sonnar型物镜、双高斯物镜等[4]。其中Petzval型物镜、Sonnar型物镜的视场都比较小,所以光学系统初始结构采用双高斯物镜。

设计完成后,成像类折射式光学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折射式光学系统结构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refractive optical system structure

主要使用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光学系统球差曲线、光学系统点列图、光学系统垂轴像差图、光学系统波差图、光学系统焦移曲线图评价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表示光学系统输出像与输入像的对比度之比,是反映光学系统综合成像质量的主要参数。本文设计的光学系统的MTF如图2所示。

图2 折射式光学系统MTF曲线Fig.2 MTF curve of refractive optical system

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7.5°视场外,其余各视场光学系统MTF曲线基本接近衍射极限。但7.5°视场在133lp/mm 时已达到0.55,因此认为系统成像良好。

图3为光学系统球差曲线。

图3 折射式光学系统球差曲线Fig.3 Spherical aberration curve of refractive optical system

从图3中可知,此时球差约为1μm,小于焦深,满足成像要求。

图4为光学系统的点列图。

图4 折射式光学系统的点列图Fig.4 Spot diagram of refractive optical system

此时,除7.5°视场外,系统各视场弥散斑均集中在Airy斑以内,但7.5°视场的大部分能量都集中在Airy斑以内,因此可认为系统成像良好。

图5为光学系统垂轴像差图。

图5 折射式光学系统垂轴像差图Fig.5 Ray aberration of refractive optical system

从图5可知,光学系统垂轴像差非常小,最大为3μm。

图6为光学系统波差图,PV值约为λ/13。

根据瑞利判据可知,当实际波面与理想波面的差值为λ/4时,可以认为光学系统完善成像,所以本系统成像质量良好。

图6 折射式光学系统波差图Fig.6 Wavefront map of refractive optical system

表1 材料Abg参数Table 1 Parameters of Abg material

图8 杂散光追迹图Fig.8 Stray light tracing diagram

图7为光学系统焦移曲线图。

图7 折射式光学系统焦移曲线图Fig.7 Focal shift of refractive optical system

由图7可知,此时系统的焦移量最大为4.9μm,在焦移范围以内。故优化后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像质。

2 杂散光评估

将光学系统模型导入Tracepro软件中,并对其进行杂散光分析。镜筒表面涂黑,其材料Abg参数如表1所示。杂散光追迹图如图8所示,光学系统的辐照度如图9所示,点源透射比(PST)曲线如图10所示。

从图9和图10可知,当光线入射角小于17°时,PST值较大,给光学系统带来较强的杂散光,极易淹没目标信号。当光线入射角大于17°时,PST值较小,但此时的能量非常集中,对图像进行处理时不能区分噪声与目标。

图9 折射式光学系统光学辐照图Fig.9 Radiation diagram of refractive optical system

图10 折射式光学系统PST曲线图Fig.10 PST curve of refractive optical system

3 杂散光抑制

目前,在杂散光消除方面主要有利用光阑[5-7]和 遮 光 罩[8]两 种 方 法 。 本 文 利 用 遮 光 罩 进行杂散光抑制,它能在不改变光学系统的同时对杂散光进行有效抑制。遮光罩主要由遮光罩筒和光栏组成。传统遮光罩根据外形与光栏的布置,可分为圆柱状且光栏等高布置、圆柱状且光栏梯度布置、锥状且光栏等高布置、锥状且光栏梯度布置[9-10]。

本文设计了一种圆柱状且光栏梯度布置的遮光罩,并对加有遮光罩的光学系统进行了杂散光评估,加遮光罩后的杂散光追迹图如图11所示,其PST曲线如图12所示。

图11 加遮光罩后杂散光追迹图Fig.11 Stray light tracing diagram after adding lens hood

图12 加遮光罩后光学系统PST曲线图Fig.12 PST curve of optical system after adding lens hood

从图12中可知,与未加遮光罩的光学系统相比,加有遮光罩的光学系统的PST值明显降低76.6%~87.5%。

3 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种折射式光学系统,并对其进行杂散光评估。通过各类像差图分析可知,此光学系统像质良好。经过Tracepro仿真可知,当光线入射角大于17°时,杂散光能量较小,但能量集中,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时无法区别目标与杂散光;当光线入射角小于17°时,杂散光到达探测芯片的能量较大,容易淹没目标像。当对光学系统加入遮光罩后,其PST值降低76.6%~87.5%。因此,当一个成像像质良好的光学系统用于存在杂散光的特殊环境时,采取杂散光抑制等措施可有效地降低杂散光对光学系统的影响,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信噪比和光学传递函数等,有利于后续图像处理时目标与背景杂散光的区分。

[1] Breault R P.Stray light technology overview in 1998[J].SPIE,1988:967:2-9.

[2] Lin Futiao.Stray light analysis and design of infrared detected optical system[D].Xi'an: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 of CAS,2010:37-55.林福跳.红外探测光学系统设计与杂散光分析[D].西安: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0:37-55.

[3] Gao Guopeng.Suppression study of stray light of two-mirror system[D].Xi'an: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 of CAS,2009:1-4.高郭鹏.双反射系统的杂散光抑制研究[D].西安: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1-4.

[4] Wang Hu,Miao Xinghuan,Wen Desheng,et al.Optical system design of star sensor of wide field of view and large relative aperture[J].Acta Photonica Sinica,2005,34(12):1822-1823.王虎,苗兴华,汶德胜,等.宽视场大相对孔径星敏感器光 学 系 统 设 计 [J].光 子 学 报,2005,34(12):1822-1823.

[5] Edward R F.SOAR:aprogram for rapid calculation of stray light on the IBM PC[J].SPIE,1990,1331:107-117.

[6] Liao Sheng,Shen Mangzuo.Stray light suppression of Casey Glenn optical system and design of lens hood[J].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1997,24(4):34-35.廖胜,沈忙作.卡塞格伦光学系统的杂光抑制和遮光罩设计[J].光电工程,1997,24(4):34-35.

[7] Du Shusong, Wang Yongmei,Du Guojun,et al.Stray light analysis of Fabry-Perot interference imaging spectrometer[J].Journal of Applied Optics,2009,30(2):248-251.杜述松,王咏梅,杜国军,等.干涉成像光谱仪的杂散光分析[J].应用光学,2009,30(2):248-251.

[8] Li Xinyao,Chen Fuchun,Chen Guilin.Stray light suppression in FY-2radiometer with shutter[J].Journal of Applied Optics,2014,35(1):136-137.李欣耀,陈福春,陈桂林.风云二号辐射计百叶窗式遮光罩杂散光抑制研究[J].应用光学,2014,35(1):136-137.

[9] Yuan Yukai.Method to eliminate the stray light of optical system[J].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Optics,2007,2(1):6-7.原育凯.光学系统杂散光的消除方法[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2(1):6-7.

[10]Li Yun,Xiang Libin,Li Libo.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a new type of space camera lens hood[J].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10,37(7):41.李芸,相里斌,李立波.一种新型空间相机遮光罩的设计与仿真[J].光电工程,2010,37(7):41.

猜你喜欢
物镜曲线图视场
辅助物镜的结构优化设计
一种晶圆自动光学检测系统的混合路径规划算法
一种基于基准视场扩散拼接的全景图像投影方法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医用内窥镜矩形视场下入瞳视场角的测试方法研究
“慧眼”显微镜与“千里眼”望远镜
反摄远物镜的发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