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实践性课程形态探索:同课二次异构

2015-05-29 07:27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汪阿恋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参训异构实践性

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汪阿恋

(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25)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教育部于2013年5月6日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提出了八条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要求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1]作为专门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福建教育学院近年来对教师培训实践性课程形态及其操作流程、模式等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探索实践了主题论坛式、案例研讨式、实景教学式、对话研究式、课题研究式、课例研究式、成果交流式、技能展示式、同课二次异构式等多种不同的教师培训实践性课程形态,获得了参训教师的高度好评,并在省内部分区市、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文着重介绍福建教育学院化学学科探索实践的同课二次异构式教师培训实践性课程形态,以期为省内外兄弟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实施实践性课程提供借鉴。

一、“同课异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同课二次异构”的提出

在日常的教师教研活动或教师培训中,组织者经常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同课异构”是指教研活动或教师培训组织者组织两位或多位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内容,课后请执教教师先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然后组织其他教师和专家对几节课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评课议课,既指出优点,也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2][3]同课异构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形式,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为执教教师或其他参加活动的教师提供教学行为改进的机会,或者教师教学行为改进不及时,导致同课异构的成果无法及时付诸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继承同课异构活动的优点,弥补其没有为执教教师或其他参加活动的教师提供教学行为改进的机会或教师教学行为改进不及时的缺点,在长期的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探索实践了“同课二次异构”实践性课程形态。其具体操作流程参见图1。

图1 “同课二次异构”操作流程

二、“同课二次异构”在教师培训项目中的应用案例剖析

在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建教育学院承办的省级高中化学高级职称教师培训项目中,我们多次采用了“同课二次异构”实践性课程形态,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以2015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高中化学)省级培训班为例做介绍和分析。2015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高中化学)省级培训班培训对象为福建省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的主题为高中化学原理教学研究,人数为48人。为了促进参训教师对高中原理内容的理解,提升其进行高中原理内容课堂教学的能力,我们组织了两次同课异构活动。现以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溶液的酸碱性”同课二次异构活动为例做介绍。

(一)执教者说课

本次同课二次异构,第一天的活动中执教者共两位,一位为参训教师A,一位为福州市教学名师B,授课地点在福州某重点中学C(一类省重点中学),授课对象为该重点中学平行班学生。第一次执教安排在活动第一天的上午,执教前两位执教教师分别基于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溶液的酸碱性”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按照说课的一般程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说课。通过说课,其他参训教师可以很好地领会和把握执教者的授课思路和设计意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课、评课和议课。

(二)执教者授课

两位执教者先后在两个平行班进行授课,参训教师A把授课的重点置于帮助学生理解pH和训练学生进行pH计算,而教学名师B把授课的重点聚焦于帮助学生理解pH的价值及其应用,并引入了最新的测定溶液pH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执教者教学反思

两位执教者分别做了教学反思,其他参训教师根据执教者的说课和授课,结合执教者的教学反思,认真反思两节课是否很好地挖掘了“溶液的酸碱性”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否很好地完成了执教者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很好地处理了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是否展示出了执教者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否体现出了执教者的教学智慧。

(四)分小组评课议课

执教者教学反思结束后,全体参训教师返回福建教育学院,并要求每位参训教师利用中午时间撰写简短的评课议课意见和建议。活动第一天下午,由培训班教学班主任组织,按照预先的安排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由8—10人组成)进行评课议课,时间为45分钟。小组长要起到组织引领全体组员集思广益的作用,让每一位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充分收集、整合组员评课议课的意见和建议。

(五)推荐小组代表发言

各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充分讨论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培训班汇报本小组的评课议课意见和建议。小组代表们一致认为教学名师B的授课紧紧把握住了重点中学C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强等特点,深入挖掘《溶液的酸碱性》一课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pH的价值及应用,有助于学优生的进阶发展。同时,小组代表们也指出,对于二类校和三类校的学生,这样的课是否适宜值得商榷。有小组代表指出,作为二类校和三类校的学生,应该像参训教师A一样去授课,更加关注溶液pH的计算,让学生多加练习。

(六)学科教学专家评课

在小组代表发言后,我们邀请了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学科教学专家对两节课进行点评,并就小组代表们的意见进行分析,帮助全体参训教师进一步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把握住《溶液的酸碱性》一课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并深入思考如何根据生源情况尽最大的可能实现这些教育功能和价值。

(七)小组备课、推荐代表

通过小组研讨和专家点评,各小组对《溶液的酸碱性》一课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随后,将六个小组中每两个小组合并为一个大组。三个大组进一步研讨,进行集体备课,每一大组推荐一位代表(其中一位为参训教师A)于第二天上午再次执教这一课题内容,通过推荐的代表来“表达”大组成员对这一课题内容的理解和教学处理。

(八)参训教师说课

活动第二天上午,在培训班教学班主任的主持下,三位参训教师进行说课。教学班主任要求参训教师重点围绕自己的课与第一天上午听的两节课相比有什么优点和改进进行说课。三位参训教师重点说明了自己的课与前面听的两节课设计上有什么异同,自己从前面两节课中吸收了哪些优点,哪些地方做了改进。

(九)参训教师授课

三位参训教师在重点中学C三个平行班分别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开设了三节观摩研讨课。其他参训教师结合三位教师的说课对三节课进行认真观摩、记录、思考。

(十)参训教师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参加评课议课的教师们总是会对执教教师的课提出各种改进的意见或建议,然而这些意见或建议在教学中是否可行,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未知的。三位参训教师在教学反思中重点反思了根据小组的改进意见和建议,集体备课完成的教学设计方案在教学中是否可行,是否能够更好地实现该课题内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训教师A还进一步反思了相比第一次课,第二次课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学效果带来了什么变化。

(十一)分小组评课议课

第二天中午,再次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撰写对上午三节课的评课议课意见和建议。下午,再次分小组进行评课议课。此次评课议课的重点在于将第一天的两节课和第二天的三节课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深入研究通过第一天下午的小组评课议课、小组代表发言、学科教学专家评课和小组集体备课,三位参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得到了改进,是否充分吸收了第一天两节课的优点,并借助集体研讨的成果,使第二天的三节课在第一天两节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小组成员们还重点研讨了参训教师A的教学行为的改进以及改进所取得的成效。

(十二)小组代表评课议课

各小组代表汇总小组的评课议课意见和建议,并在培训班进行汇报。

(十三)学科教学专家总结点评

邀请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学科教学专家对三位参训教师的三节课进行深入点评,指出三位参训教师教学行为的突出亮点,也提出教学行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学科教学专家站在课程标准的视角全面分析五节课的异同,并提出整合性的教学设计方案供参训教师们参考。

(十四)撰写评课议课和反思文稿上传虚拟网络班级平台交流

为了最大程度地汇聚全体参训教师的教学智慧,所有研讨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都要撰写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评课议课和反思文稿,并提交到福建基础教育网虚拟网络班级平台,每一位参训教师都可以在班级平台上自由阅读、评论其他参训教师的文稿。还有一些参训教师对这五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撰写成论文,并向国内化学教育类期刊投稿,以期通过期刊平台与全国同行分享同课二次异构的研究成果。

三、“同课二次异构”在教师培训项目中应用的建议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同课二次异构”是一种很有效的实践性课程形态,能够让尽可能多的参训教师自觉参与到培训课程中,能够充分地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能够对微观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该实践性课程形态目标指向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有助于参训教师更好地理解具体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提升参训教师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教法的能力和意识。但是,将“同课二次异构”应用于教师培训项目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操作流程的有效整合与修改

从图1可见,“同课二次异构”实践性课程操作流程总共有14个步骤,但不是每一次的同课二次异构活动都需要完整的14个步骤。教师培训项目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可以根据培训时间的长短,结合培训目标,对“同课二次异构”操作流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修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流程中,我们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同课异构流程,先进行授课再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而是说课前置。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参训教师可以更好地来观摩和评价执教者是否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实施,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是否达成教学目标。

(二)聚焦教师教学行为改进

与传统的同课异构不同,“同课二次异构”最大的特点在于聚焦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实践中,我们发现要克服以往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听了很激动,回去一动不动”的尴尬,就要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及时去帮助参训教师将培训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或所获得的感悟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中,并以教师教学行为改进带来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使参训教师相信培训对于日常教学是有帮助的,以进一步激发参训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和动力。

(三)加强名师示范和专家指导

“同课二次异构”活动中,第一次的同课异构需要有一位教学名师执教,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通过名师的示范引领,使后续的研讨、同课异构对参训教师更具有启发性。除了名师的示范引领外,还需要有学科教学专家的全程跟踪指导和点评,在小组代表发言之后,学科教学专家要能够对参训教师的评课议课意见和建议起到总结、提升作用,帮助参训教师更为深入地来评课议课。

(四)深化参训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

在与中小学教师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们对教学都有各自丰富的理解。如何发挥参训教师作为培训资源的积极作用是作为教师培训组织者的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同课二次异构”活动中,我们通过组织小组评课议课、大组集体备课、参训教师代表授课等活动,让参训教师之间有足够的时间互相交流研讨,同伴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实践证明,同伴之间的互动对于教师培训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五)延续活动后的反思交流及成果转化

“同课二次异构”活动结束后,如何将全体参训教师的教学智慧整理转化为成果,以进一步改变全体参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在培训班内部,我们主要通过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撰写评课议课和反思文稿上传到福建基础教育网虚拟网络班级平台来实现参训教师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在培训班外部,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培训班中积极性比较强的教师对同课二次异构中的几节课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比较分析,并针对这一课题内容提出整合性的教学设计方案,撰写成文,向国内主流教育类期刊投稿,争取通过期刊平台与国内同行们分享“同课二次异构”的研究成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EB/OL].(2013-05-06)[2013-05-1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05/151910.html.

[2]李庆社.对“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实践和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8):45-46.

[3]高翔,于青.教研重心前移,另类视角下的同课异构——基于互动性教学研究的实践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4):33-36.

猜你喜欢
参训异构实践性
ETC拓展应用场景下的多源异构交易系统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学导行”实践性德育路径探幽
吴健:多元异构的数字敦煌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山东莱西加强公务员试用期培训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刍议音乐“新课标”的“实践性”观点及其应用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